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汇集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七年级语文教案案例优秀篇段【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难点:理解什么是好好儿活着,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的母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史铁生。他身体残缺,却拥有着最健全的思想。他的一生,体验到生的苦,却为我们写出生的乐,照亮了众人的内心和前行的路。现在让我们学习1篇他的作品之一——《秋天的怀念》。大家想一想:秋天的怀念,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呢?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二)清楚大意,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儿。明确:瘫痪后,“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的母爱,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染和影响下,决心要好好地活儿。

2、朗读课文,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遇到不会的生字词,同桌互助解决。

(三)深入研读,走近作者

1、指名读,并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看花”,一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没去成;第二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同意了,母亲却再也没回来;第三次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明白了母亲的话的意义。

2、在第一次看花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的?

明确《山草香·》:母亲的爱小心翼翼——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母亲的爱很执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的爱很坚定——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母亲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3、在第二次看花中,你觉得母亲心情如何?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明确:母亲很着急,急切地希望陪儿子去看一次菊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4、在第三次看花中,“我”和妹妹理解的母亲的意思是什么?请小组讨论。

明确: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了母亲希望我们乐观,好好儿地活下去的心意。

5、请带着感情朗读本篇课文。

(四)巩固拓展,对比阅读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非常有名,请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和本文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关于母爱,世界上很多大文豪都有所描写或议论,请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说说他的理解又是什么。

(五)小结作业,延伸思维

母爱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不管怎么说,母亲都让我们感动。诚如《秋天的怀念》怀念母亲,怀念那个秋天母亲想让“我”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你与自己的母亲有哪些故事呢?请运用本文所学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写一写你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下节课跟大家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第二篇】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1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插图,明白大意即可。在学生提出疑问的地方,如“尖尖角”、“泉眼”、“晴柔”等字词,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指点迷津。在节奏轻快的古筝乐曲中,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色,让学生领略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

三、多认少写,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是重点。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与生字直接对话,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并让学生进行扩词、说话练习,增加词汇量,拓宽思路。留出5~8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教师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并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分析【第三篇】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多记语句,学习时要一句一句来理解,同时还要背诵,加以体会运用。因此,安排了两课时学习。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激趣导入,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其重点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翻译课文,给了学生方法(留、补、删、换、调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

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等。在对十则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尝试用翻译的方法进行说大意,老师明确大意,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学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老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百读不厌,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初步尝试,肯定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如第一课时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气息濡染自我的过程与外化,是个性的体现、张扬。并且,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课外积累相关学习的名言,将课内伸展于了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所以第二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设计好教学方案,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入手,从了解课程标准入手,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诵规定的篇目等。本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主要要让学生多读、合作理解句意、积累文言字词、学以致用、感染熏陶、张扬个性。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第四篇】

《小池》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池》的时候,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发情感,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诗歌,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发言及反复的诵读中,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小诗以及诗歌所描绘的初夏景色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想象之后头脑中所出现的美丽景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及语感均能通过诵读诗文尽情地表达。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对美好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这样的设计给“读读背背”这一貌似单调的训练形式赋予了新的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小池》教学反思

活动1

出示课文插图,请孩子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1:蜻蜓飞来飞去,很开心。

生2:荷叶刚刚从水中发出芽来。

师:你看见刚露出水面的荷叶是什么样子?

生2:尖尖的,还像大白菜一样包起来了。

师:你真会观察,还会打比方形容呢,真棒!(为下文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埋下伏笔。)

生3:我还看见大树长得棵茂盛了。

生5:还有水从远处流来,形成了河。

其他孩子争论起来:是湖吧,是池塘。

师:(板书 河 湖 池)谁最能干,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得出:河是长长的,湖是宽宽的,池塘最小。

师:(出示画面进一步丰富孩子的感知后)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池?

生:洗衣池、鱼池、粪池、游泳池等。

师小节:今天我们就要去欣赏小池的风光。(板书课题《小池》)

反思:利用丰富的画面吸引孩子,引导孩子把静止的画面变成自己灵动的语言。利用孩子生成的问题:是河?是湖?是池?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为了巩固对文字的理解,延伸到生活中看到的池,把文本渗透到生活中,使课堂学习和生活零距离,降低一年级孩子学习古诗的情感上、认知上的难度。同时用恰当的激励语言肯定他们的成就,把孩子的学习探究兴趣推向高潮。

活动2

出示整首诗,孩子自渎,说说图画中的景物在哪句诗中。

生1:我发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在写荷叶。

师:你真会发现。诗中为什么说“小荷”,不说荷叶?

生1:小荷是荷叶宝宝,它还没长大。

生2:它的叶子没有展开,像大白菜一样包起来的。(用到了上个环节的知识)

生3:包得像个尖尖的牛角。

师:原来你就是诗人啊,尖尖角是你想到的,真厉害!你能读读吗?

生读后,师评价:你把“尖尖的”读得真轻,读出了小荷嫩嫩的样子,谁也和她比比?激发孩子感情诵读。

师:小荷有朋友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1:我从“早有蜻蜓立上头”知道小荷的朋友是蜻蜓。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它们是朋友?

生2:我从“早”看出来的,说明蜻蜓一直在等小荷出来。

生3:蜻蜓早早的等着,终于见到小荷了,它很开心。

生4:蜻蜓一看到小荷露出来,就马上站在上面。

生5:我不同意“站”在上面。因为“站”太重了,会压痛小荷。

生6:对,是轻轻地停在上面。

生7:还可以说是歇在上面。

生8:我还从图中看出它们很亲热,在说很开心的事。

……

师:你能读出它们的友情来吗?

生读,互相评价:立还要读轻一点……

反思:借助画面引出文字,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引导孩子寻找“小荷”、“荷叶”和“站”“立”两对词语的不同,主动的理解文眼,发表自己的感悟,培养了孩子主动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有感情的诵读,使孩子有感而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