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实录(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揠苗助长教学实录(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flash动画,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根据“揠苗助长”字面意思理解课题,学生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a、[很心急]出示第一自然段

★结合回答,扣信“巴望”,理解意思。巴望可以换成哪些词?(盼望、希望、渴望)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焦急可以换成(着急、十万火急、心急如焚)

★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

★齐读

★你能帮他想个办法让禾苗长得快些吗?课件演示禾苗的生长过程(锄草、施肥、捉虫、浇水)

b、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课件演示出示第二自然段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

扣信“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信“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信“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c、课件演示农夫的表情,出示第三自然段

★谁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你从哪体会到农夫的开心?

★指导朗读。

第一步:指导看图

第二步: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第三步:指名赛读

第四步: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扣信关键词,体悟道理。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其实禾苗在不在长?怎样长?(板书:生长规律)

可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就是把……(板书:事情弄糟)

★把板书连起来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小故事学完了,大道理也不知不觉被你们悟出来了。

★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反而“事得其反”。

★(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由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出示寓意]指名读,齐读。

★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骇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三、回归整体,练习自述。

农夫后来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别学他那样做傻事。

(学生练习:《“农夫”的自述》)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揠苗助长教学实录,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揠苗助长教学实录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则寓言中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3、在读准、读好的基础上练习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听故事?今天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想不想听?

生:想。

2、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

师手指课题,生齐读:揠苗助长。

3、师讲故事。

二、读故事,了解内容。

1、这个故事有趣吗?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2、你们自己读一读吧,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师:故事读准读通了吗?老师请4个人,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师评价:

生1:读书不多字,不少字。

生2:读得真流畅,声音也好听。

生3:正音,领读“长了一大截”。

3、知道题目中的“揠”是什么意思吗?

生:“揠”就是拔的意思。

再次齐读课题。

4、怎样才能读好故事呢?看屏幕,这儿有些词,有的是难读的,有的比较长,你们可以加表情读。(出示词语)

一点儿也没有长         十分焦急

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筋疲力尽

长了一大截             兴致勃勃

都枯死了

5、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左边是禾苗的长势,右边是农夫的心情。

6、师生配合读,师读左边的词,生读右边的词。

师:你们真了不起,读出词的味道了。如果把这些词放进课文,一定能读得有滋有味,自己读吧!

生自读,师评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读出味道了。

三、品故事,读出味道。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评价:听出来了,这个农夫有点急。

领读“焦急”。

师:先看“焦”字,出示:焦的古文字。

分析字形,课文里的这把火在谁心里?

生:农夫心里。

再来读这个词“十分焦急”。

师评价:

生1:嗯,强调了“十分”,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2:嗯,他读得都急到眉毛上了。

师:带到课文中读。(出示:可他总觉得……十分焦急。)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农夫在田里怎么样啊?仿佛听到他说什么?

师:他为什么那么焦急?

生:因为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

师: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吗?(生:不是。)那他为什么觉得它一点儿也没有长呢?

师:是啊,禾苗有它自己生长的规律,可这个农夫太焦急了,天天去看,能看出它的生长吗?

2/、看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名读。

哪个词告诉你农夫心情很急切?

生:巴望。

师:能换个词吗?

生1:希望。(师补充:迫切地希望。)

生2:盼望。(师补充:十分地盼望。)

师: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

生1:我考试没考好,巴望着下一次能考好。

生2:有一次,我去超市,人好多,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排到我,我多么希望人少一点啊!

生3:我很盼望每天只有一小时,这样星期天就能快点来到。

3、谁带着这样的心情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他晴天去,雨天去,天天都去,真是太心急了,一起来读。

生齐读。

4、看,我们一边读一边想就把第一自然段读好了,用这样的方法你能读好下面的自然段吗?

生自读。

5、咱们来合作读好不好?

师引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6、出示动画:农夫拔禾苗。

师描述:农夫栽下禾苗后,希望禾苗快快长高。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他想出一个办法,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师:你想对农夫说什么?他应该怎么做?

生在师的引导下说出:禾苗有它的生长规律,农夫这么一拔,就破坏了它的生长规律(师纠正:应把“破坏”改成“违背”)。他应该让禾苗一天天自然地生长,这样禾苗才能长得好。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7、读书让我们思考,思考又让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补充讲一个《喂金鱼》的故事。

提问:金鱼是怎么死的?他应该怎么做?

8、小结,揭示寓意: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小故事,大道理,这就叫“寓言”。(板书:寓言)和老师一起写。注意“寓”的下面是竖、提、点,不要写成撇折、点。

四、讲故事

1、你能借助词组把故事完整地讲一讲吗?

2、指名说,师评价:你不简单,能把故事讲完整。但是,把故事讲完整还不够,把故事讲精彩,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故事大王。(出示一颗“☆”)

3、同桌互相练一练,互相指导指导,看谁讲得最好。

老师巡视指导

4、谁想成为今天的故事大王?

一生上台说故事,师把故事大王的☆奖励给她。

师:如果你想挑战她,可以在课后去找她,当然,也可以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教学生字。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中的六个生字。

出示:宋、焦、疲、勃、闷、枯。

读一遍。

2、拿出笔,每个字写一遍,边写边记。(配古筝曲)

3、反馈:投影显示某位学生的作业。

写得怎么样?笔画漂亮还是结构漂亮?

老师有个小建议:“疲”的横短一点,这样里面的“皮”会露出来,字就更美观。

六、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揠苗助长》,我们不仅读好了故事,还讲好了故事,学写了里面的六个生字,还懂得了: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另一个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练习讲一讲那个故事。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3

之一

佚名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4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郑晓莉

一、教材分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3、构建寓言教学图式。

三、教学难点

构建寓言教学图式。

四、设计思路

注意将学习策略和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运用精加工策略,通过复习,激活相关旧知识,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情,又有利于为新知识作好铺垫。老师灵活地通过旧知识的引导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吗?谁能简单地讲一讲?(指名讲)

师:《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生: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生:世上没有永远的冠军。

生:不能一生陶醉在一时的冠军中,那你将永远没有进步。

师:《蜗牛的奖杯》是个-------(生接着答: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故事是怎样的吗?

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我们受到教育。(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故事 道理)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寓言相关的旧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播下图式的种子。

师:今天我们学习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要读课文,我们先过生字关。

投影出示:揠苗助长 焦急 巴望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一大截 纳闷

指名读新词。

师:你读得很好,7个生词只读错了一个。我不说你错了哪一个,我请另一个同学读,你认真听。自己发现错音,改正错误。

(师发现甲生读错,“焦急”一词,教师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指名让乙生读,提醒学生认真听,由甲生自己发现错音,并更正错音。甲生读对后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比别人直接告诉错误处,效果更佳,此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次让机会给甲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我展现和自我调整的机会。

师:将本课生词带入文中,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篇。读好后同桌之间,选一自然段检查对方,并给予评价。

(立即,教室里书声朗朗,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自读课文,自读后同桌互查并评价)

(教师检查学生的情况,该活动应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目的)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读一读,我读第一自然段,我读时,请你们认真听,听后说说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淋漓尽致地让学生体会农夫焦急的心情。同学们不由鼓起了掌,并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从“巴望”这一个词中,看出农夫急切的心情。

生:我感到农夫很焦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长了没有。

生:因为农夫很焦急,田里的禾苗明明在长他却认为一点也没长。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到了农夫“焦急”的心情,及“巴望”的意思,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意。

师:农夫这么焦急,希望禾苗长快些,他想出办法了吗?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记号,很快找到答案。)

生:农夫想出的方法是将禾苗一棵一棵拔高。

生:农夫累得筋疲力尽,但他很高兴,他认为禾苗真的长高了。

生:我从“兴致勃勃”中看出他为自己想出拔禾苗的方法感到高兴。

师:农夫的办法可行吗?会有怎样的结果?(许多学生手举得老高,争着回答。)

生:农夫的办法是不可行的。植物的根离开了土,吸不到水和养份,植物就会枯死。

生:农夫想要禾苗长得快些,应在施肥,拔草上下工夫。

……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生:做事情前应想清楚才做。

②生: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

③生:植物的生成是有规律的,不能违背植物的生长规律。

……

师:同学们能从一个小小的故事中明白这么多的道理,你们真聪明。

△寓言故事的说理性很强,学生讲的道理与故事有关联,并言之有理就应肯定,不能强求同一个答案。

师: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课文。(师提醒有感情朗读的技巧。)

师带领学生建构图式

师:同桌间相互复述故事。(教师巡视后,指名上台复述)

师:在原来“故事”前板书 “讲”字,组成“讲故事”。

师:小组交流从故事中你明白的道理。师在原来“道理”前板书 “说”字,组成“说道理”。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了许多人急于求成而把事办砸的例子。你能举个例子吗?(师边说边板书“举例子”)

生:我妈妈望女成凤,一到双休日,既叫我上补习,又让我上美术班和钢琴班,压得我都喘不过气来,我都烦死了,害怕双休日的到来。

生:有的人盖楼,地基还没打好,就急着盖楼,结果楼塌了。

生:有的病人,想病快点好,一下子吃了很多药,反而病更重。

……

△学生学寓言后能将寓意迁移于生活事例中,说明已真正理解了寓言的寓意。对学生今后生活中处事有所帮助。

师:以后学习寓言,可按着“讲故事、说道理、举例子”的步骤学习。

△师指着板书构建图式后,总结寓言图式,并介绍图式作用,生读图式后,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下图式。

师出示相对应的问题训练单。

1、我能讲出(复述)这个故事吗?

2、这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我能说出来吗?

3、我能举一个相关的例子吗?

(学习寓言前可先拿出训练单,将学习训练单方放于桌前,边读寓言边用训练单上的问题问自己。)

布置作业:用图式和问题训练单预习一则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初步建立寓言阅读的图式,让学生掌握图式,为今后独立学习寓言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教《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的几点心得:

一、构建图式,并引导学生记忆。运用精加工策略,通过复习,激活相关旧知识,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可为新知识作好辅垫,老师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构建图式,使学生更清楚图式的来源及实用性和广泛性。例如,教师导入时请学生回忆并讲述《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及说出这故事蕴含的道理。在学《揠苗助长》时也紧紧地抓住了“讲故事”“说道理”“举例子”这三点进行教学。最后,完善出了寓言图式:①讲故事②说道理③举例子。

教师按着复习→新授→构建图式的脉络展现了图式的来源及它的实用范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寓言时实现方法的迁移。

构建图式后,老师在强调图式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快速记忆图式。让图式在学生脑中生根。因为图式文字较少、概括性强,好似順口溜,学生易记。但如果缺少这一要求,图式教学是不完善的。

二、注意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策略知识教学相融合。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而忽视策略知识教学或注重策略知识教学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尽力做到两者的齐驱并进。在讲故事活动中,我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理解文中农夫的“焦急”心理。为学生生动的讲述故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图式和问题训练单一起使用。

布置作业时可将图式和问题训练单结合,让学生尝试自学寓言,既训练学生图式的运用,又训练学生原认识策略的运用。

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加强策略教学的意识。策略教学不仅是老师用策略,还应教会学生用策略,这才是策略教学的真正目的。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5

作者:郑巍巍    转贴自:北仑区淮河小学    点击数:283

让课堂回归原生态——《揠苗助长》教学引出的思考

课堂,就象一首迷人的歌。

每当孩子们烂漫的神情随着我的讲解而变化;每当孩子们明亮的目光随着我的手势而闪动;每当孩子们涨红着小脸,思维闪耀、灵性涌动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慰、满足和甜美。这不?孩子们时而高声诵读,时而低头沉思,时而轻声议论。我和孩子们的心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时而撞击,时而徜徉。课在酣畅而投入地进行……

一、课堂实录片段:

(一)预设、生成点:

师:小朋友,我就是那拔苗人啊,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我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苗往上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老伯伯啊,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知识都不知道呢?

生: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律办事。

生:老伯伯,庄稼生长靠它自己,怎么能把它往高里拔呢?您这一拔,它的根不是要断吗?

生:老爷爷,帮助禾苗生长的想法是不错的,但你用的方法不对。你可以多施肥,勤除草!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小朋友们,你们再变换一下,做做拔苗人吧。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听了人们的教育,你会怎么想?

生: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怎么能不顾庄稼生长的规律乱干呢?花了时间,用了气力,还是吃力不讨好,我得接受教训啊!

生:我真是太傻了,庄稼生长得慢慢来,我怎能焦急呢?结果花了力气,做了坏事。真让人笑话。

生:这样的傻事今后我再也不干了。

生:看来,种地还要多学习学习,要按规律办事。要不然,是会吃亏的。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不错,看到了自己的错误。(生笑)老伯伯啊,听了人们的劝说,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以后会怎么做呢?(生笑)

生:我一定向老农请教。

生:我会把地翻了,重种庄稼,然后加强管理,使庄稼获得好收成。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拔苗人吗?

生:没有,谁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师:有没有类似的人呢?比如为了把事情快点办完,而用一些傻办法呢?

生:有,我哥哥平时不注意训练,体育达标考核的那天早上,他很早就起床掷垒球,结果还是没有及格。

生:我们小区有个阿姨为身材苗条吃减肥药,医生让她一天一片,可她一天四片,结果减出病来,进了医院。

生:我参加了学校绘画兴趣小组,老师让我们从一些简单的图形画起,练好基本功,我就不耐烦,我心里想的不也是揠苗助长吗?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学了这则寓言,你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遵循规律,不能一时求快,好心办坏事。

生:做什么事想快一点是可以的,但要讲究方法。

(其他学生发言略)

(二)无法预约、个性闪亮点:

生(犹豫地、怯生生地)老师,在老家,我看见田里都是有水的,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书中插图那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师(一怔,疑惑地,自言自语地)书中的插图会不会有问题呢?

师(反应过来,动情地):你这样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真值得大家学习。

[一石激起千层浪。片刻沉默之后,课堂上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

生:对,没有水,禾苗肯定长不了,会旱死的。

生:禾苗是几株捏在一起插下去的,不是单株单株插的,再说,旱地怎么插秧啊?

生: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的,竖成行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杂乱无章的。

生:我看见过稻田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生: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生笑)

师:(被孩子们细致和挑战的勇气所折服):看来,这幅插图还真有修改的必要了。

生:不,老师,不仅仅是图不对,课文也不对。

师(有了经验,为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故作吃惊地)课文有什么不对?大家找一找。

[课堂上又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场面。]

生:“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生: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儿,高不了一大截。

生:对,水田里都是烂泥,拔高了还会回陷不少,高不了一大截。

生:再说,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毛病”,总不能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吧?我们何不动手修改修改呢?并试着给编辑老师提提建议吧!

生:(乐而激动)老师,我们马上开工吧!

[看着自己的学生那种忘我自信的样子,欣赏着他们不凡的学习成果,我写意而欣慰地笑了。]

二、解读、反思

(一)让语感走向深刻

能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重要的言语感悟能力。培养这能力是语感训练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从言语中体会深刻内涵,从深刻内涵中赏析语言,不仅可以在促进认识深化的过程中促进言语感悟力的发展,而且能在发展言语感悟力的过程中推动认识能力的发展。

一次,老舍先生给齐白石出了一个《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题目,请他老人家依题作画。白石老人只以极简括的笔墨勾出山溪和顺溪水游出的一群小蝌蚪,却没有画青蛙。然而,这却是一副意蕴深远的经典之作,如果欣赏者具有相当的洞察力,那此画在他眼前所展示的形象岂止是“蛙声十里”呢?

小语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佳作,不少课文都可比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题画。教者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引领学生从画中走向画外,从言语的表层走向言语的深层。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以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凭着教材中的一群群“小蝌蚪”,感悟弦外之音,体会言外之意。

1、在情境对话中领悟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颇有难度。上述案例中,笔者没有机械地讲寓意,没有抽象地说道理,而学生的理解却是极为深刻的。

“小朋友,我就是那拔苗人啊,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我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苗往上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情境的创设,真心地请教,使学生走到了田头,来到了老农面前,“老农”的不解和真诚,使学生产生了帮助他解决难题的心理驱动,这种驱动催发了学生劝说的话语:“老伯伯啊,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知识都不知道呢?”“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律办事。”“老伯伯,庄稼生长靠它自己,怎么能把它往高里拔呢?”这样的发言,不是对寓意的最好理解吗?

“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对人们的教育,如果你是那拔苗人会怎么想?”“老伯伯啊,听了人们的劝说,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以后会怎么做呢?”提问角度的变换,促进了学生角色的变更,学生由劝说者一下子变成了被劝说者,真诚的劝说变成了真心的悔悟,深刻的教训又转化为改过的行动。

“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拔苗人吗?”“有没有类似的人呢?”“学了这则寓言,你想告诉人们什么呢?”有机的联系,巧妙的启发,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拓展中具体理解了寓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规律办,不能一时求快,好心办坏事。”这样,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

可见,情境的引入,角色的扮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深刻的语感。

2、精选训练点。就1篇课文而言,蕴涵深刻的内容可能不少,是否都要引导学生探究呢?答案是否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阅读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语感深刻性训练仅是语感训练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要精心选择最有价值的训练点。上述案例的寓意,是文章的灵魂,笔者抓住了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见,进行语感深刻性训练,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选择最有价值的训练点。

3、把握训练度。语感深刻性训练还要注意把握“度”的把握。教材中不少言语的内涵,别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也难以说尽说透。如果一味追求深透,只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只能以灌输作罢。上述案例中,教者注重了分寸的把握:〈揠苗助长〉寓意的感悟,以能悟出道理为限,没有在语言概括的精确性上多作文章……可见,在度的把握上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以学生的能力所及为限。深挖“微言大义”将走向语感训练的反面。

言语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言语的凭借。对言语的深刻感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有了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才有对言语的深刻感悟。不可想象,一个不能透视生活现象的人,能够领悟言语的含义。同样,也不可想象,一个对语言文字难以深切感悟的人,能够对生活有什么深切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言语感悟力,实际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语感的深刻性训练,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让课堂走向个性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材往往被视为“圣经”,不要说是学生,就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它也显得神圣不容怀疑,不可“侵犯”;我们的教师则往往被视为“圣人”、标准答案,其“神威”不容质疑,不可冒犯;我们的教学往往习惯于主客分立,教师给予,学生受之。学生稍有“旁逸斜出”就被无情“修剪”,稍有“异念出头”,就有为众矢之的,被看作“怪异”。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的主动性缺乏了,独立性泯灭了,创造性被扼杀了。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与智慧,是一种开放民主、互动对话的课堂,是一种依学定教、相机生成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条绚丽多彩充满神奇与变幻的七彩路,随时都有惊喜与收获;教学,又像一条充满激流与险滩的小河,随时都有旋涡和暗礁。

教学《揠苗助长》一课,备课时,笔者并没有注意教材存在不足,教案中更没有丝毫有关教材不足的讨论与修正。教学流程完全是相机生成的,教学的资源完全是相机开发的,教学的价值完全是意外获得的。这节课,根据学情的变化,笔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创设和谐气氛,激励展示个性,学生在充满挑战、充满愉悦的情境中不断获得成功,收获喜悦。

(三)让细节展示生态

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于细节处见精神”,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生态课堂的一个全心视角的独特空间。

本堂课中就有着如此生动逼真的细节,这堂课中师生交流对话的状态就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课中如何顺学而导,由此激发了孩子的多元感悟;平等对话如何由谨慎到放松;在出现“另类”的声音时,教师的机智应对,又如何寓教于激发鼓励之中;而那种田人家的孩子则如何将所有孩子的思维扇动起来……你也许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体悟这些细节中所蕴涵的和谐与平衡,感受到生态课堂的那一份天然、精彩和美丽。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蕴涵着生态课堂的大量信息,都是学生、教师生命发展的节点。细节展示生态,我们可以听到开化的声音;细节构成人生,我们可以观赏缤纷的色彩。细梳这一缕缕的细节,我们才充分感受到了生态课堂的和谐与美丽。

我体会到,这是一堂语言与精神共舞的课!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激情的课!这是一堂孩子个性闪亮的课!这是一堂回归生态的课!这是一堂教师难以忘怀的课!

我相信,这也是一节孩子们难以忘怀的课!

作者:郑巍巍

来源:北仑区淮河小学

20 519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