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第一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研读了几遍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教学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脊梁”一词抽象地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我的闪光点有以下几点:

1.整体感悟,抓住单元主题直奔重点,层层突破。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质疑,然后抓住单元主题,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学习,进而突破其他内容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到生活在德国的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会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同时让学生闭眼听朗读想象奇丽美景。我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民族奇特这一部分,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感悟美丽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梦究竟寄托着他什么样的期待。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

2、以读为本,层层推进,读中激情。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3、延伸梦的内容,再次感受德国人无私的境界。

课文的结尾季羡林爷爷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抓住梦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季老仿佛进入梦乡,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更是寄托着季老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德国人民的这种境界,希望祖国人民也相处得这样和谐。让他们明白在美丽的鲜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还隐藏着作者的一种殷切希望,难怪三十五年后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感慨万千。

在教学中我认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指导朗读上,自己只注重齐读,没有给好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也没有给差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有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应该多给优秀学生和潜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对于朗读的指导,自己做得还不到位,体现德国奇异景色的那一部分,我虽有范读,但我在让学生齐读时,学生把我标出的重点词读得声音非常大,以示重读。但我们知道重读不只是只有大声读,只要能体现出这几个词语,体会到景色的美,轻声也可以。这与平时自己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以后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2、自己的语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时甚至有些罗嗦。有些过渡的语言还不是很自然,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说,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我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也较高,发言也还不错。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能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也在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第二篇】

《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1篇精讲课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一开篇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户户的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由衷地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多么地耐人寻味;课文的最后,作者谈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对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赞美。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有两个地方值得我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

一、提倡“慢”课堂,把“以生为本”牢记心头

本课的教学一共用了6课时,原本我计划将第课时放在熟悉课文内容上,包括扫除生字词障碍、规范手语表达、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预设,用两课时来疏通课文,在时间上应该是较为充裕的。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教学时间超出了预设。由于课文中出现了好些个四字成语,这对理解力较弱的聋生来说很是晦涩难懂。像“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耐人寻味”等成语,让学生乍一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借助《完全解读》这本书初步理解词义,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做到“词不离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番,之后我请学生上台说说他(她)对这几个成语的理解,再由老师进行更正并尝试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成语造几个句子,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于在学习字词上用掉的时间超过了计划用时,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脚步,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将之前定下的5课时教完本课增加至6课时,从容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我们的教学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学生跟不上老师预设的教学步伐,那么这时“以生为本”是我们最应坚守的唯一的指导教学的底线与原则。

二、直面“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教学中的彩虹

都说好的课堂大多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这一课的教学也给了我始料未及的惊诧与挑战。在读到课文中“……他们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时,有一位思维很活跃的学生立马站起来问道:“德国人脑子坏了吗?把花种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为什么还要种?”我原本以为学生读到德国人种花给别人看会觉得他们很无私、很值得大家向他们学习,而这位学生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脑回路着实令我有些缓不过神来。

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表扬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接着我出示备课时上网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种花儿竞相怒放的图片,请同学们观赏美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快被图中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赶紧追问大家,这么美的街道你们喜欢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悦?而且老师相信爱拍照的同学一定会在这里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发朋友圈的。可是,这些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人种在窗台上,那我们哪能置身于花海而心旷神怡呢?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国人很勤劳、很爱花、很爱美?你们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种在自己家里,那这条街道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美吗?听老师这么一说,还有同学认为德国人的脑子有毛病吗?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以摇头回应我。我最后进行小结:其实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称赞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美好境界啊……

在我看来,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珍视学生带来的计划外的“课堂彩虹”,这是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的一条捷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对生成的课堂“温柔以待”,努力使每一堂有“生成”的语文课都能成为我和学生共同的、不可重来的、令人欣喜的生命体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第三篇】

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有一句描写德国街景的句子,在这句句子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几个词的词义要学生理解,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是要求学生背诵字典上的注释条,而是在读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释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而且读中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词语,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这是季羡林先生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精美隽永的散文。文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现了美丽的德国风情。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理解和积累优美语言;另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班的学生自小生活在城中村,受生活经验所限,视野、见识不够开阔丰富,德国对于他们来说遥远而神秘。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辅助课件的呈现能较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德国的花美、景美,从中积累优美的词句。但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猜想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不少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相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第四篇】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1篇5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上完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课,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朗读的欲望,我准备了几幅德国美丽风景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德国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发出了赞叹声:“哇!真美啊!”等孩子们进入情境之后,再让他们仔细揣摩文字的魅力,并带着这种赞美的感情去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德国的花的美,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不仅感受到花的美,还感受到心灵的美、内在的美。

二、读为本多彩而不单一。

这节课在读的方式的设计上灵活、多样,有让学生以读悟情的自读,教师示范的导读,想象情境的听读,渲染情感的齐读等。如三个层次的不同角度的读课题,使学生对课题有了深入的多层次的理解;又如教师范读描写德国奇丽景色的部分后让学生想象,就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了情境中,还有一次次循环反复的引读等等都很得法有效;极大地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阅读的空间得以有效地放大,变得更开阔和明朗。

三、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精彩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读完写花的句子后,代伟说:“我不但从中感受到了花很多、很美,还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孩子的灵气、无限的潜力让我简直难以想象,不禁让我叹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真强啊!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时,学生的手如雨后春笋般的都竖起来了。张禹晗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苹果给你,你分一半橘子给我,那么我们就都拥有苹果和橘子两种水果,都能品尝到两种味道!自己的快乐是与别人一起分享的。”孩子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南方冰灾时,有三位烈士为了大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大家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的家人,而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董伟楠说“我们班级的值日生,无论自己承担哪一个责任区的卫生,他们都能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孩子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得多好啊!我承认,当时连我自己也没有想那么多,可孩子们却想得那么深远。

我在心底里暗暗佩服孩子们的灵动,不由地叹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真是耐人寻味啊!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我要学会给孩子足够大的平台,把他们的潜力尽可能的挖掘出来。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第五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第八单元的第1篇精读课文,第八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对德国气力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教学时,我从风景的气力和民族的奇特两方面进行学习,让学生明白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文既让学生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21 1712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