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委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研讨发言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海 分享 时间:

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乡镇党委书记民族工作研讨发言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乡镇党委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研讨发言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主要任务是围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结合今年8月刚刚闭幕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方向,推动我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我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深学细悟,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今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论述摘编》等重要读本,我感到,要准确把握这一重大论断,必须深刻理解其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实践指向性。

首先,这是源于历史、根植文化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们〔...〕乡同样如此,各族群众世代杂居、和睦与共,共同的生产生活构筑了我们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民族发展大势的精准把握。

其次,这是关乎全局、决胜未来的战略之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四个关系"为我们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只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纲",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侵蚀,才能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最后,这是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要落到行动上、体现在效果上。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算经济账、发展账,更要算民族团结的政治账、长远账。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不能简单地就经济抓经济,而是要着眼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无论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还是提升教育医疗水平,都必须有利于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大家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心手相牵、团结奋进。

二、对标对表,审视〔...〕乡民族工作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近年来,我乡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建强组织堡垒,在全乡13个村设立"民族工作联络点";我们激活党员队伍,组建"双语宣讲队""党员帮扶队",开展宣讲15场,覆盖群众3600余人次,120名党员与困难家庭结对,帮助108名群众增收;我们办好惠民实事,开展技能培训10期,帮助261名群众就近就业,并组织医疗队下到〔...〕村、〔...〕村等偏远村寨义诊;我们深化基层治理,通过"党建+网格"模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苗头20余件。

成绩值得肯定,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对标中央最新要求和群众期盼,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主要体现在"三度"不够上。

一是理论宣传的"深度"有待挖掘。我们的"双语宣讲"更多时候还停留在政策条文的"翻译"和解读层面,对于"为什么铸牢、铸牢什么、怎么铸牢"等深层次问题,讲得还不够透彻、不够生动。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实践要求,转化为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地方故事、身边典型,让共同体理念真正入脑入心,这是我们需要着力破解的课题。

二是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我们实施的"民族团结帮扶行动",在帮助个体增收、解决燃眉之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建共享、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上,思路还不够开阔,举措还不够有力。比如,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如何从一开始就设计成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而不是简单的"你种我销""你困我帮",如何通过产业协作加深彼此的经济联结和情感认同,这方面的谋划尚显不足。

三是文化交融的"广度"有待拓展。目前,我们的文化活动多以传统节日的走访慰问为主,形式相对单一。能够让全乡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共享欢乐、共塑精神的平台和载体还比较缺乏。如何创造更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与"空",比如共同的文化符号、共享的文化空间、共创的文化产品,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发力的方向。

三、担当作为,以更高标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针对以上差距,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乡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聚焦"凝心铸魂",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一要做到"有形"。要推动建设一批有中华文化底蕴、体现地区特色、融合各民族元素的共享空间,比如规划建设一个"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文化广场,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让共同体意识可观可感。二要做到"有感"。要深化宣传教育模式,从"讲政策"向"讲故事"转变。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我乡历史上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感人故事,编排成文艺节目,通过我们的"双语宣讲队"和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发情感共鸣。三要做到"有效"。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乡、村两级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压实责任,确保工作不挂空挡。

第二,聚焦"共同富裕",在产业共建共享上下功夫。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要跳出简单"输血"帮扶的模式,探索"造血"共赢的路径。计划围绕我乡的特色农业和生态资源,引导成立至少2-3个由各族群众共同持股、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在项目引进、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方面,优先支持这类能够促进各民族嵌入式发展的产业项目。目标是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在利益链上紧密联结,形成"致富路上手拉手,小康生活心连心"的生动局面。

第三,聚焦"和谐稳定",在治理共治共管上下功夫。要持续深化"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并对其进行提档升级。一方面,要加强对134名网格员的系统培训,提升他们宣传民族政策、化解矛盾纠纷、服务各族群众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网格通"信息平台,实现社情民意"一键上报"、矛盾风险"智能预警",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同时,要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功能集成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无差别、均等化的优质服务,在共治共管中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乡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扎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引导全乡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奋力谱写〔...〕乡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47 525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