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精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一篇】

在家庭教育中,适当给孩子提意见能会对孩子价值观人生观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然而,过分“挑错教育”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积极性,增加孩子挫折感。

大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给他们提意见的过程,这样才能让他们渐渐完美。其实家长挑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是种挫伤。看看本文,看看老是挑错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

一些家长以为,孩子像小树,只要把他身上的枝枝杈杈全去掉,就长直了,只要把孩子的错全挑光,孩子就完美了。同时,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这一望、一恨、一挑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不懂得,小树的枝杈也不可以全去掉的。否则就没有光合作用了,树就会不再生长,甚至会死掉。

有些家长,一味地给孩子挑错,即使孩子再怎么努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都是一无是处,总能挑出孩子的错误和不足。比如,孩子学习已经很努力了,考试成绩全班第二,他们马上会说,人家怎么能第一,你怎么不能第一!

家长以为,孩子像小树,只要把他身上的枝枝杈杈全去掉,就长直了,只要把孩子的错全挑光,孩子就完美了。同时,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这一望、一恨、一挑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不懂得,小树的枝杈也不可以全去掉的。否则就没有光合作用了,树就会不再生长,甚至会死掉。

这种挑错教育有几大弊端:

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孩子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即使是中学生也是“他评”占重要的地位。家长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结果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什么也不行的人。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或者说自尊与自信受到打击。以后的发展可想而知了。

二是孩子前进没有了动力。很多孩子之所以很努力,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老师表扬,为了家长夸奖,同学的赞美。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为了母亲的`微笑”。老师、家长都一味地贬低他,看不起他,他会怎样呢?他会破罐子破摔。甚至用恶作剧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不是说我不好吗,我就给你来个不好的,让你见识见识。

三是孩子容易同家长顶牛。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没有主见,对家长高度依恋,有时候家长批评完了,他们委屈地哭两声就完事了。到了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反抗心理开始发挥作用。他们也从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向主观化时期转变,他们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主见,于是,开始与家长乃至老师对着干,你说我们不好,我还认为你不好呢!

尤其是初中的高年级和高中阶段的前期,他们在问题的归因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切好事愿意归功于自己,一切失败和不好的事情,他们愿意归因于别人或者客观环境,因此,孩子同家长顶牛现象很严重。这时家长在一味地挑错,那就加剧了矛盾。轻则亲子之间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四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家长的一味挑错,孩子始终处在负情绪中,久而久之,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诸如自卑、焦虑、孤独、冲动、嫉妒等。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二篇】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走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课堂,是培养和教育子女的重要园地。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激增,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这就说明,孩子不良的性格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来自于不恰当的教育。鉴于许多家长在教养子女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期望过高。

所谓的期望过高,指的是家长给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期望过于理想化。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较高,则子女受到的激励越大。但如果期望过高,高到子女不可能达到的地步,孩子就会失去信心。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于理想,希望自已的孩子是个全才、希望将来能上大学、能出国,能从事社会上的热门职业等,把自已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倾注大量心血、过分重视智力投资,参加各种学习班,买各种资料;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花钱、托人、找关系,家长的这种心理过程所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不但对孩子起不到积极的'促动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了上进的勇气。这样易造成儿童自卑、刻板、对抗、谨小慎微、情绪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

造成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家长认为自已的现状(职业、地位、收入)已无法改变,便寄厚望与子女,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已未曾实现的理想,所以对孩子过高要求,这是一种补偿心理。还有些家长自认为自已社会地位高,怕孩子不成器给自已丢面子,影响自已的形象,这是虚荣心理。还有些家长存在着攀比心理。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心理学研究当中表明,在某一限度内,人的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当超过了这一限度,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随着动机的增强而增强,反而降低。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家长不能对孩子过高期望,过高期望就会引起孩子过强的动机,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家长在对儿童提要求时,适当降低期望值,要注意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确保他“跳一跳、够得到”,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家长再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早期定向培养。

指由父母单方面为孩子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条件与素质、兴趣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确定了发展方向,让孩子专攻某一方面的技艺,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等,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则弃之不顾,以为只有早“定向”早下功夫,才能成为专门人才。我们知道,对某一技艺所表现出来的专门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些家长,想把孩子培养造就成专门人才,不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管孩子有没有某个方面的兴趣,而是根据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学习某个方面的技艺,或者有些家长受社会上某种风气左右,赶什么时髦。学钢琴、学舞蹈,孩子本身却并不是很有兴趣,调查表明,有50%的家长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这种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只发展孩子一个方面的智能,过早地专业化,易导致儿童内向、消极被动、性情烦燥、好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特征。

对儿童早期定向培养是受家长预定模式的影响。一是家长的自身模式。父母是科学家、艺术家、画家,就认为子女理所应当走父母之路;二是家长羡慕的模式。

孩子小时候,其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而又很不稳定的,常常是朝三暮四、变来变去,家长这样按固有的模式按自已的主观愿望去发展孩子特长,势必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付出了很多,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则,在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特别是学龄前儿童(3—7岁)主导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心理过程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所以,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的游戏,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对某方面的活动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并有了较为强烈的追求之后,再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功。

三、过度教育。

指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顾孩子的特点,进行成人化的教育。表现在:

一是任意提前进行智力活动。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们背古诗,算术、学外语;还未上学,就先学习小学课程;未进中学,就提前学习中学课程。

二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负担,吃“小灶”请家教、做补充练习题,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娱乐、休息、活动时间。

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违背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的。这种过度教育直接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及恐惧心理,并且易使儿童形成孤僻、刻板、抑郁、冷漠、创造力差等性格特征。

家长对孩子盲目地进行“过度”教育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家长不懂教育科学,把“提前教育”、“强化教育”当成了“早期教育”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兴趣培养、智力开发。

二是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理迫切、攀比心理作怪,使孩子成为全才、超人、想一步登天,盲目给孩子增加负担。

三是有些家长受社会上那种对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作用过分夸大的影响。

认为小时候教育不抓紧、抓不出成效来,以后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避免过度教育,家长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人的身心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要得到一些知识也只能是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成人交往中。另外,学龄前儿童的大脑还未成熟、过早地给大脑加重负担,会使大脑过分早熟,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时,大脑便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惰性,反而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

所以,家长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另外,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也不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加快学习进程、大搞突击便可以奏效的,它是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孩子还没到那个年龄阶段,心理水平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没那么强,硬要提前学习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即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遵循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秩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多么巨大。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已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已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三篇】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那么,礼仪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一起来看看:

在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现在好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再看看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这是结果,原因在哪呢?我想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有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长都把他们服侍的好好的,以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乱扔垃圾、说脏话、不会文明接打电话、公关接待中的失礼现象。

1.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里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2.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

安静、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的介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那么,当孩子专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由此可见,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3.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当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有烦心事时可以和老师或是小朋友倾诉、分享,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也与家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家园必须紧密配合进行。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在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那两者之间就会出现断层,而这样的断层,会对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巩固,若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或家长本身礼仪习惯不当的话,则会大大影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的影响尤其重要,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有其独特性,这就是关系的亲密性,教育的渗透性,影响的深刻性,是幼儿园无法代替的。

总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礼仪教育是孩子人生之初的“必修课”。我们必须提高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创新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幼儿礼仪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四篇】

翔翔是个优秀的男孩,在家里听话,在学校成绩好,还乐于帮助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被评为优秀学生。有一次,老师组织了学习互助小组,翔翔帮助一个后进生提高成绩,放学后,他们一起温习功课。

翔翔因此回来很晚,爸爸以为他在外面网吧玩游戏,不由分说批评了翔翔。后来,虽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爸爸并没有向翔翔道歉,反而对翔翔冷嘲热讽:“你的成绩有那么好吗?你还是拿到了第一名再去帮助其他人吧。”

翔翔因为爸爸的这些嘲讽,变得郁郁寡欢,后来再也不敢帮助同学了,和同学的关系也疏远了很多。而且翔翔觉得爸爸一直对自己不满意,心理压力很大,成绩也受到了影响。,这下爸爸又开始嘲讽起他来。他和爸爸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亲子关系陷入了低谷。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它的表现形式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导致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有些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孩子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对孩子冷眼相向,不理不睬。所以孩子因为犯错,会很长时间看不到父母的笑脸。受父母情绪的影响,在学校里孩子对同学也不友好,还会顶撞老师。

父母感情失和爆发冷战,孩子作为第三者往往会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父母会用“别来烦我”“你跟你爸爸一样,不是好东西”来打发孩子,伤害了孩子而不知。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母的消极情绪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父母会疏于和孩子亲情沟通,有的父母因为感情的失败自暴自弃,酗酒赌博,夜不归宿,即使回到家也和孩子不怎么说话,虽然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好像陌路人一样,家庭冷暴力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因此形成了自闭症,甚至因为压力大走上了轻生的道路。所以,在亲子教育中,父母要慎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即使成人之间再有什么矛盾,也不能让孩子成为出气筒。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的所有决定,其出发点也都是为孩子好,并不是有意伤害孩子,不过结果未必如父母所想。面对冷暴力,孩子未必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只会被这种暴力伤害得更深。而这种伤害反过来也会伤害父母。

杜绝冷暴力最好的方法是良好的沟通。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父母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而父母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更有耐心,更讲究方法,不能随意对孩子使用冷暴力。

专家支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倾诉对象。父母应该对孩子敞开心扉。只有对孩子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孩子才会对父母也敞开心扉,说出内心话。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实施冷暴力,那么孩子患上心理疾病,比如自闭症等就在所难免了。这是父母不愿看到的自酿的苦酒吧。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五篇】

在现代社会,儿童的教育问题愈发受到重视。对于一些问题少年的出现,很多人将原因归咎于隔代教育,认为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们,在溺爱和纵容的环境下成长,最终使得孩子成为了问题少年,从而误了孩子的一生。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教育孩子的关键,并不在于“谁带”,而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合适。

积极影响:

4、如今造成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就是离婚率的增加。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老人加入教育孩子,可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

消极影响:

4、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就和祖辈呆在一起,而很少与自己的父母接触的话,这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是很容易产生隔阂与误解的。特别是,如果祖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与父母背道而驰,那么当父母在特定时间照顾教育孩子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很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六篇】

这里的饭桌是指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个比喻。对有的家庭来说,床头可能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而这些场合是无意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无意识影响孩子的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弱点,并传染给孩子。如果你在饭桌上讲的是正面的、善意的、开朗的话题,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理。

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什么地方孩子最容易受到你们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质乃至价值观像他的父亲或母亲,那么你可以观察他们家庭一天的生活,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言传身教场所是在饭桌上。

虽然我们提倡吃饭时不要说话,避免一嘴两用,但是吃饭期间,还是会聊一些烦恼或者开心的事。一个三口之家,你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吃饭的时候,三个人聚在一起,比如,妈妈可能会抱怨单位里某个同事特别讨厌,老喜欢在领导面前讨好卖乖,言语之间充满了不屑,也许还夹杂着比不过人家的酸溜溜的无奈;爸爸可能会吹嘘自己如何耍了点滑头,在同事中争取到一次半出差半旅游的机会。放心,你们这些牢骚和伎俩,你的孩子很可能全盘接收。

如果碰上朋友或者客人来了,在饭桌上客客气气,客人走了后又掰扯与朋友或者客人的矛盾,说人家的不是。请放心,这阴一套阳一套的东西,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继承。

如果你们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喜欢把婆媳不和的矛盾拿到饭桌上展览,相信我,你的孩子将来肯定也是后宫之战的高手。

我强调负面的例子,是要让父母们警醒:我们在家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身上猥琐的、恶意的、乖戾的、讨巧油滑的一面教给孩子了,但我们完全无意识。家长们不要不承认自己性格中有这一面,你好好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天所说的话,一天所做的事,你会发现自己也有很恶心的一面,而我正是强调这种无意识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假如你在饭桌上跟你父母总是争吵,谁对谁错对孩子来说是个为难的判断。他也许会认为,生活就是一个计较与斗争的过程,更别提你的那些小心眼儿也可能会传染给他。

饭桌教育一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饭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可能有影响。如果你看到一个自私的、与同学斤斤计较的学生,你到他家里去拜访一下,很可能这些毛病都是他父母所具有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个话有一定道理,但道理并不在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那样,农民的孩子就是农民,知识分子的孩子就是知识分子,黑帮的孩子就是黑帮。不能按照职业去分,现在有多少知识分子都是农民的孩子呀!

我认为更多指的是人格气质的影响。龙凤是大器之物,高瞻远瞩,胸怀远大,在这种气质的培养下,不论孩子将来是扫垃圾的还是开公司的,也有光明正大的气质和良好的生活追求;而老鼠,专干偷偷摸摸的活儿,鼠目寸光,眼中有小利而无大义,这种人格气质,将来即便当官,也差不离是个人人小瞧的混混儿。饭桌教育对孩子人格气质的影响很大。

这里的`饭桌是指教育的主要场所,饭桌是个比喻。也许对有的家庭来说,床头可能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比如说跟孩子共处一室,那么睡前的谈话往往对孩子影响很大。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而在这些场合里是无意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无意识影响孩子的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缺点,并传染给孩子。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经有这样的性格缺陷了,就别让人家说自己的孩子:这德性跟他爹似的。

我刚才说的基本上是负面的情景。相反,如果你在饭桌上讲的是正面的、善意的、积极向上的话题,相信你的孩子会更容易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态。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些场所谈些健康的话题,谈些培养孩子光明气质的话题,而把那些见不得人的夫妻私己话题、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争端移到更加隐秘之处,那么我相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已经创造了比一般家庭更健康的环境。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七篇】

比如,家长脾气暴躁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的家庭成员信念迷失,这样孩子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如果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的态度,又能带动孩子们将这种心里影响到自己的交往中去。

孩子长时间的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也就在这种环境中生成自己的性格,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家长每天养成整洁的习惯,孩子也会这样,而且脏一点家长也不会满意,这样无形中对孩子有一个每天的养成教育。

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朋友,孩子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会把这种意识带到生活中去,所以也会决定自己的交往环境。

孩子的性格生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成的,虽然在学校里能够受到老师的教育,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不是理想的,孩子在学校也会走弯路,比别人多走一些路,这样如果成功的话,还能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性格,如果不成功,可能会失去很多,对于他们的将来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八篇】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家中长辈对年轻一代或者家庭成员进行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的最突出特点表现在它的启蒙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养成的性格习惯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家庭环境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上起到定势作用。乐事与人分享,喜悦双倍,难事找人分担,痛苦减半。家庭教育在情感上最多体现了其感染性,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会传递给身边的人,并与其产生共鸣。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子女间的情感体验当然也是无时无刻的。家长的兴趣习惯,常常也决定了子女的行为举止,所以,在教育子女时,父母更是模范和表率。家庭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重要。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毋庸置疑的长辈。因此孩子对于父母一定是带着尊敬和依赖的。除了贴心的照顾孩子外,父母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凭借自身工作被大众承认,这些经历都使得孩子对父母怀有崇拜之情。带着这样的心理,孩子在潜移默化里就会去信任父母,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劝导,按照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相对于社会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具有专一性。孩子出生,成长,父母可谓无时无刻不相伴左右,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只有父母能够全方位地“读懂”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孩子因为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更能毫无保留地表达个性,这也帮助家长全面的了解孩子。这样,家庭教育才凸显出它自身独有的特色: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进行专一性的教育。从孩子的出生到成家,处处有家庭教育保驾护航。即使在孩子长大后,家庭教育依然发挥着作用。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可以帮助家长持续的观察孩子的优缺点,适时进行教育,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相对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及有利条件,但也应当注意到其不可避免的有缺憾及局限。这方面则主要表现在零散性,随意性等。不排除一些父母未能尽到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研究心理学发现,子女和父母在平等的环境中互相讨论、争辩,既是一种友爱磨合,也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绝佳帮助。因此,家庭教育时,父母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独立个体,与之沟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好的沟通是消除隔阂的最好方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当保留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孩子的情感力与认知力。过于严格的管教孩子,不是一个明智的方法,反而适得其反。家长需要做的恰恰是相信孩子,给孩子一个任其适度发展的空间,让他感受到具有约束力的自由,更能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做到与社会、学校教育的统一。言出必行是诚信的主要表现,只有诚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守信的孩子。作为家长要宽容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帮其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再次犯错。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在孩子的教育中,提倡家长多多给予孩子鼓励,言语或者物质上的都可以。当孩子受到鼓舞后,往往会加倍努力,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但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后备力量。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们更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能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世界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完善。孩子会从父母为其建造的象牙塔里走出来,接触外面更加纷繁的世界。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也将给孩子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孩子心智不成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对于不可避免的社会丑陋现象,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导,不能一味地逃避,要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也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榜样。古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只有家庭好了,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学习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朋友、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家庭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心灵的呼唤--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一、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国教育家谢觉哉曾经引用古人说过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原意虽然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借用来说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一)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者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世。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说:“考试考不好就揍你。”这些话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其实,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应该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月积日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开展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氛围真诚沟通。

1、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我记得有一位名作家说过:“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过高的要求和不断的批评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远自己的父母,喜欢与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渐渐少了。父母越来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也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一点也不理解自己,处处地管束着自己,觉得自己像那笼中鸟一般。其实,到了这种时候,父母与子女就应该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抛开那浓重的“火药味”,好好地交谈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话说出来,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拥有一个更温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2、要学会宽容与约束。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亲近大自然是孩子们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事。现代家庭中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住楼房者居多,无形中造成孩子与同龄人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庭,从群体生活进入独户生活,心理上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而且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弄一身泥,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回顾成人走过的孩提时代,恐怕没有什么比大自然对孩子更有吸引力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很多佳作都是写他的童年趣事。这些往事几乎都饱浸着大自然的浓墨重彩,叫人难以望怀,铭刻于心。家长们不可忘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可记忘了让孩子们渡过自己最喜爱的那段时代。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伦德伯格认为,人们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发展人自身潜力的需求,一种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种创立人们自己个性和性格的需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附:故事一与启示:“静”下来才会有“结果”

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一天晚上,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锯一棵大树。拉来拉去,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机械手表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这个木匠就收拾收拾,准备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怎么能找到的呢?”

小孩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启示: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赶鸭子上架的攀比、不动脑筋的盲从……这些现象在一些家长中越来越突出,形成一股可怕的社会风气。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有“花期”的,教育孩子一定要心静,就像找手表的那个孩子,会动“脑筋”,只有“静”下来才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故事二与启示: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错过便不再有。

19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左右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启示:印度两个狼孩从发现到死亡的故事说明--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特性,错过这个季节就很补救与改善了。孩子更是这样,一个孩子是绝对没有两个1岁年龄的。3-12岁就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季节,这个时期的好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变,如同我们从孩子几个月就教孩子喊“爸爸”、“妈妈”,孩子一旦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并长到二三岁,再想让孩子叫别人“爸爸”、“妈妈”,孩子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如果让孩子在早期把德、智、体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了,以后的成长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以后对孩子所费的工夫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难,有时还会无效。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九篇】

现在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工作等各种原因,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到了其他方面,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老师,完全指望老师教育好孩子。

许多父母都贯彻这一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他们却忘了,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远远大于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

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5+2=0”公式,说的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所谓的“5+2=0”,指5天的学校教育颇有成效,但2天的家庭教育如果没有跟上的话,那么孩子的教育始终会在原地打转,甚至会变得越来越差。

教育部陈宝生说:“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教育若只靠老师,那就真的是耽误孩子。教育具有双向性,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相互配合。

正如一位资深教育专家所说:“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就越成功。”千万不要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

成就一个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不舍得教育,无条件放纵孩子。

现在生活中动不动就听到“熊孩子”这个词,特别是近些年来,“熊孩子”频频上新闻头条。深入分析事件的背后,几乎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些“不计较”养育的父母。

有人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这是父母对孩子说的最残忍的话。孩子是小,但因他们不懂事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挽回的。而正因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所以才更需要教育。孩子小的时候或许没有对错的界限,没有形成丑恶的分辨。如果父母不教育他,长大后,他们就会被社会狠狠地教育。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

教育的底线是什么,就是起码不让孩子变熊。

遵从孩子意愿,任由他快乐成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越来越崇尚快乐教育。

他们认为,孩子的感觉最重要,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如果孩子对学习感到痛苦了,那么就不要逼着孩子学习。殊不知,看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这是父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歌手刘欢在某次采访中说起女儿的教育问题,他十分后悔当初没有逼女儿一把。因为一直和妻子秉承着所谓的“快乐教育”,觉得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刘欢的女儿是那种喜欢弹琴,但吃不了苦,不愿练琴的人,于是他们对女儿妥协了。如今的他感叹:“从小没有迫使她学音乐,我觉得有点后悔。”此外,刘欢还奉劝那些有心栽培孩子的家长们:“其实你迫使孩子练一练,他可能就很好。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还是可以推一把的。”

世上没有后悔药,孩子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要知道,任何学习过程必然要经历一点枯燥且乏味的阶段,这时候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那么孩子的学习就永远只能停留下浅尝辄止的阶段。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现在的社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如果不好好努力,不坚持学习,最终只能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为了孩子好,父母千万不要在学习上放任孩子,鼓吹快乐教育。

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还要父母做什么。父母一定要狠下心来,适当逼孩子一把。要相信,长大后孩子一定会感激你们当年的严厉和坚持。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愿每一位家长都不要错过。千万不要奢望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努力、弥补,那个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缺少陪伴,抚养有老人代劳。

陪伴,这个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在当今的亲子关系中却极为“奢侈”。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如此,父母早出晚归,工作忙碌,陪孩子的时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父母没有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那几年和他建立亲密的联系,这就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

正如龙应台所说:“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

父母在抚养孩子这件事上偷懒,缺席了孩子成长中最为关键的那几年,以后会有更多更大的麻烦等着你。

要知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来自父母的陪伴。

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它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需要在每天固定时间双方一起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来,无论是聊天,要进行一定时数的有效陪伴,我们这里说的有效陪伴是能够真正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不是指爸爸妈妈坐在一边,让孩子自己活动,也不是简单的询问孩子今天做了什么啊,吃了什么啊等类似话题,而是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与孩子互动。

家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十篇】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中国的'谚语里的”知子莫若父“,《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等,都是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容易造成”拔苗助长“的情况。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适得其反。天才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48 2043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