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福州的旧时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三坊七巷,福州的旧时光(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三坊七巷,福州的旧时光1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始建于西晋末年。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南迁避难的社会名流在这里建成了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的街区。时光流转,盛唐的气息已经了然无踪,只有当时的坊巷格局保留了下来,现存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所建。

南后街自南向北贯穿其中,以它为轴,西侧是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为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坊宽于巷,旧时是豪门望族居处;巷窄于坊,殷实的中产家庭聚集于此。

如果你有幸曾经在改造前的这个居民区漫步过,你会看见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匠艺奇巧……这里的建筑具有典型福州民居和府第特征,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此处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可以说,三坊七巷是谈及福州人文历史时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人文光芒,照亮中国近百年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炮火隆隆作响时,福州城内的三坊七巷也悄悄迎来了一次生活上的变革。

几根电缆通到巷子里,一盏盏电灯照亮了包括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和“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家宅在内的世家大宅院。其中也有宫巷的刘家,刘氏家族正是当时整个福州电力的输送者。商贾名流云集的古老坊巷从此迎来了新的形态。

而就在电灯柔和亮起的时候,从坊巷走出去的俊美青年林觉民写下1篇千古绝唱,挥手作别年轻的妻子陈意映,以及自己24岁的人生。

避祸的林氏族人将祖宅出售给了一位名为谢銮恩的教育家,远赴他乡。若干年后,谢家宅院里走出了一个叫“冰心”的女子。

虽说福州也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但与中原绵延不绝的璀璨文化相比,千百年来似乎还是略显黯淡。而改变这一状况的,是三坊七巷,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林则徐、严复、沈葆桢、甘国宝、林旭、林觉民、陈宝琛、林徽因、谢冰心、庐隐、邓拓……

可以说,名人如此密集的古老街区,在全国再难找到第二处。这里孕育的名人,尤其是近代名人,如夜空繁星闪烁,数不胜数。这个古城似乎刻意让自己积蓄了两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只在某个特别的时刻释放,而释放那刻的耀眼光芒,照亮了中国整整一百年的近代史。

理想与现实,面目模糊的改造

福州人的节奏其实挺慢。而行走在三坊七巷的人,更慢。

站在南后街——三坊七巷的中轴大道上,可以看到身边来来往往的龟速人群。人群又忽而散开,或步进礼饼店称几斤应景的礼饼,或踱入鱼丸店叫碗鲨鱼丸裹腹。只是,包装在临街房子外面的围栏厝板,各种买纪念品的店铺、小吃店……都过于面目模糊,让人似曾相识。“这里就像是个电影外景地。以前的感觉全没有了。”本地人不客气地批评。

正在改造中的街区,有无数这样的小店,供人闲逛、驻足和消费。你很难发现它和其他城市同样经过改造的历史文化名街有什么不同,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甚至这里做得还没有宽窄巷子精致和有情调。

“米家船”裱褙铺已经在这条街上传到了第四代。四代传人林宇说,南后街改造后复迁回来,自家的店面被缩短了一尺多,虽然是原住户,但他们还需要缴纳1500元/月的房租。而他家情况还算好的,其他外来人若想在这条街上租用店面,租金可能高达数万。“结果就是只有茶叶店或者工艺品店这样的高利润行业才能在这里生存下去。”林宇双手一摊,无奈地说。

如今想在这坊巷寻一点旧味道,除了重迁的“米家船”,恐怕就只有等待每年的元宵灯节了。南后街从宋朝起就是福州有名的“花灯一条街”。冰心曾在《我的故乡》中写道:“我们老家就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节原本是官府为表示“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民间活动,但绵延至今已是福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旧俗灯节从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结束。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的习俗已逾千年,灯与“丁”谐音,已经出嫁但尚未生子的女孩,第一年娘家须送去一盏“观音送子灯”,是谓送“丁”,寓“早生贵子”之意。

每年元宵前后,南后街流光溢彩。街边小铺,不论原本售卖何种商品,这时候必定家家摆出琳琅满目的各式花灯,引来络绎不绝的买灯人。每年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古老坊巷才能重新焕发旧时光彩。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各方压力,注定了这场改造有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结果不是容易事。但是,改造若能慢些,再慢些,是不是可以让这历经千年岁月形成的街巷肌理和鲜活的传统社区,在细斟慢酌中不被毁于一旦呢?

长巷之深处,另有无边风景

如今的南后街满满都是熙熙攘攘的红男绿女,日日涌动俗世的欢乐。倘不经意地在一条巷子前驻足,巷口固然花团锦簇,长巷深处却另有无边幽深。所以,逛三坊七巷的要诀,是南后街略略走一趟打量几眼就够了,真正的精髓,当向长巷中寻。

比如郎官巷二十号的严复故居,也是清代翰林林星章的旧居。木质结构的书屋,虽非高堂大屋,但每一处都流露出文人学士的风雅。漫不经心处,自有无限韵致。转角处一盆小小的绿色植物,小天井上两株伸向天空的修长小树,长长的游廊尽头,精巧的假山上蜿蜒着的紫色藤蔓,处处弥漫着一种克制,一种温和。

再比如衣锦坊东口北侧郑氏大院,有三坊七巷街区唯一的水榭戏台。戏台建在水池边,不仅显得主人身份显贵,气质高雅,更体现出建台者的睿智——水池里的水不仅起到净化四周空气的作用,且与戏台上的藻井形成音响环绕的效果。

方形藻井上雕刻有“团鹤”和“蝙蝠”,象征福、寿。戏台的翘角上有精美的镂空“角鱼”,水池面积60平方米,下有涌泉,长年不干涸。即使在今天,看到这座30平方米左右杉木结构的戏台,仍能感受到这宅院的昔日繁华。每年初三办春酒或有其他婚嫁等喜事时,郑姓主人都盛情请来众多亲朋好友到宅内聚会。男宾在楼下品茶、听曲,女眷们则坐在楼上看戏。

蓝楹是一种高大的花树,每到春天,深蓝色或青紫色的细小花朵布满树冠,极为壮观。一场雨来,树下便落英满地。来到这个城市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为福州竟然不用这样美丽的树作行道树而吃惊。蓝楹们只是三三两两地伫立于长巷深处,寂寞开无主,季节过后徒留满地深浅的蓝紫。所以,如果在坊巷中漫步,你很有可能与蓝楹来场偶遇,一如偶遇桃花般女子的崔护,流连忘返。

夜色起时,各色仿古的招牌次第亮灯,空气中隐约飘来小吃的香气。蓝楹的美色已经挽留不住你的心了,这时候返身回行,去南后街叫碗永和鱼丸才是正经,或者同利肉燕、木金肉丸、芋泥、鼎边糊……都是裹腹的最佳小食。

想换口味也行,台湾小吃占据了南后街台湾商铺的半边天。台南担仔面、香菇肉羹、蚵仔线面、炸虾卷、金门一条根炖汤、台湾香肠……在“赤嵌楼”应有尽有,不登宝岛照样吃到地道的台湾风味。而南后街130号的“台湾特产”店里,还能买到金门三宝——高粱酒、贡糖和炮刀。

如果不是担心行李太重,我其实很推荐游客带一瓶本地的“青红酒”回去当手信。这种以糯米为酿酒主料的酒,呈红色或淡红色,味道微甜,酒精度不高,最高也不会超过25度。而酿酒产生的副产品——红酒糟,又带来了闽菜中独一无二的味道——“红糟”。 在福州人的字典里,红糟就是家乡风味的最重要标志,没有之一。

文保专家、南京博物院老院长梁白泉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逝。”而对福州人来说,不管最终会被改造成何种面目,只要三坊七巷还在,根就在,故乡便在。

三坊七巷上的必去店铺推荐:

1. 永和鱼丸

福州市内著名的老鱼丸店,当首推南后街上的“永和鱼丸店”。永和鱼丸店原来开在三坊七巷中的塔巷,是一家老字号,创建于1934年,现在已是第三代传人在经营,是福建省的“中华老字号”,2007 年更被认定为国家、福建省及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鱼丸与别处不同,在各种松软的鱼浆中包上猪肉馅,手工制作而成。鱼丸煮好后投入高汤,加一点葱,加一点醋,又Q滑又开胃。

地址:南后街40号

电话:0591-87502905

2. 同利肉燕老铺

在福州僻街小巷,常会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还得到福州南后街澳门路3号的同利肉燕老铺,正所谓“百年同利,中华燕皮”。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至今已传承五代,历经三朝,是福州一家创业120多年“中华老字号”。 此处制作肉燕,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如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一碗肉燕汤下肚,顿消浮生半日乏。

地址:澳门路3号(林则徐纪念馆对面)

电话:0591-87515631

3. 赤嵌楼

隔水一家亲。福建对望即是台湾,这里自然不会少了台湾味道。马祖宝利轩食品店的胡椒饼很受欢迎,而台湾人邱先生所经营的“赤嵌楼”更是出名的台湾小吃店。店名之所以叫赤嵌楼,是因为它是台南的著名景点,自然,这里的小吃也是正宗台南风味。去赤嵌楼,可以品尝台湾排名第一的小吃蚵仔煎,店家自制的台湾香肠有四种口味,还有蚵仔面丝、炸虾卷等,很受年轻人欢迎。

地址:南后街97号

电话:0591- 87629210

4. 文儒九号

置身文儒9号,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这古朴厚重的感觉使人平添了不少雅趣!其实这里的普通菜品的单价并不贵,大家觉得贵的原因是这里设有人均288元的最低消费,一下子就把门槛提高了不少,而这个价格意味着你在这里一定要点点好料。这里的佛跳墙在福州的名号甚至可与聚春园相媲美,取绍酒坛慢火煨制,放入鱼翅、鲍鱼、干贝、海参、鱼唇、蹄筋、菌类等食材混合烹调,覆以清香荷叶封坛,制作工艺一丝不苟。但其实,你不一定非要点这么名贵的菜肴,有时候越是家常普通的菜反而更能显示大厨的功力,推荐这里的番鸭露泡线面,味道那是相当的令人惊艳。

地址:鼓楼区通湖路文儒坊56号

电话:0591- 88567888

5. 儒士馆

有福建人好茶的名声在外,本城的茶馆自然不会少。茶叶店更是三步一家五步一店,密布大街小巷。儒士馆是一家本地茶企旗下的的高端品茗品牌,目前仅在福州厦门两地设有会所。这里的装修氛围主要以儒家和汉唐文化为主,茶艺姑娘们穿汉服,行汉礼,是一个品茗修身的绝妙去处。当然,既是高端会所,消费自然便宜不了。此处只接待会员,不对散客开放,而会员起步价需5万元人民币。你可以坐在洁净的茶室,边品茗边欣赏安泰河上散落的阳光,也可以喝一会儿出去遛遛,到隔壁的林则徐纪念馆转两圈再回来接着喝。喝茶嘛,还是随意的好。

地址:鼓楼区营房里路20-2号

探寻“三坊七巷”2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近百年前,陈衍在和林纾的诗《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次韵》中首次提到了今天名闻天下的福州“三坊七巷”。从那里起,“三坊七巷”这个福州城市名片开始流传。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占地约40公顷。福州城内今天仍部分地保留着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格局,“三坊七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三坊七巷”中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是中国当今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其实是福州市中心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而“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在这个街区里,坊巷纵横,布局严谨;白墙黛瓦,曲线山墙;雕梁画栋,匠艺奇巧;水榭亭台,假山鱼池。

“三坊七巷”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于它完美的古建筑群,更在于近现代史上,在这块人文宝地中,涌现出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邓拓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历史剧。而曾蛰居其间的文人陈衍,也是其中的名人之一。作为晚清著名学者,陈衍一生的成就惊人――在诗词、诗论、经学、儒学、经济学、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诗人、诗论家、经学家、儒学家、经济学家、史学家……他的思想和著述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他的学者日增。

陈衍(1856年-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的一生可谓曲折,清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后结交维新派人物梁启超等,由林旭介绍前往上海,任陈季同、陈寿彭兄弟所办的《求是报》主笔,经常登载各种西洋学说和维新派文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前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纂,提倡维新。二十八年(1902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学讲授,编修《福建通志》。最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等共同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陈衍是清末同光体诗派的重要诗人和理论代表。他精通经史训诂之学,长于作诗,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领袖,提倡“三元”说――认为古近体诗有三个演变阶段,第一个高峰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第二个高峰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第三个高峰是在宋哲宗元v年间。而继承“三元”的就是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同光体”,也就是他所倡导的诗风。他在《石遗室诗话》中提出的“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以及诗歌的真实与虚构等问题,成为同光体的理论指导。而他自己的诗,学习王安石、杨万里,用笔曲折,骨力清健,与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宝琛等风格都不同。作为近代文学史的重要一环,同光体诗派无论在创作或理论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陈衍一生宣扬同光体的成就,对近代旧诗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

陈衍一生著作丰厚,著有《石遗室丛书》、《石遗室诗话》、《石遗室论文》、《史汉文学研究法》等,又选有《近代诗钞》24册。此外,陈衍著作还有《周礼疑义辨证》、《礼记疑义辨证》、《考工记辨证》、《闽侯县志》、《钟嵘诗品评议》、《石遗室诗集》、《辽金元诗纪事》、《宋诗精华录》等。维新变法失败后,在辅弼张之洞期间,陈衍还与人合译西方经济专著《货币制度论》、《商业经济学》、《商业开化学》、《商业博物志》等经济著作十余部,以备订立中国商律、整顿货币制度、建立银行股市之用,深有见地,被公认为理财家、金融家、翻译家。

陈衍一生,颠沛流离,概括起来大抵可分为四个阶段:33岁前,基本上生活于福州;34至64岁,辗转于上海、武昌、北京等地;65至76岁,多数时间在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家中修志;76至82岁寓居苏州。1937年6月,陈衍暑假返回福州,竟一病不起,于7月8日在文儒坊寓所逝世,享年82岁。死后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文笔山。

陈衍故居,在今“三坊七巷”文儒坊大光里是建于清代的木构建筑,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1991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现已列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衍故居内分四区:入门为第一区,系清初所建的五间排木构建筑。第二区名“匹园”,园西北隅建一座三楹双层楼阁,楼上藏书,名曰“华光阁”,楼下为卧室,园东北隅有小屋两间,园中种植梧桐、玉梨、海棠等,还有绿竹数杆;第三区名“闻雨楼”,是会客的地方,楼南为花园,种有梧桐、白梅、蔷薇等。第四区名“直园”,长方形,南建一座楼房,楼北盛种花果,有径通文儒坊,楼后有厨房、小客厅,是进餐的地方。

历经岁月沧桑,陈衍故居中的藏书楼及其他一些房间已易他姓,只有房屋主座和厢房仍为陈衍后裔居住,相当残破。因一生清平,财力有限,陈衍故居即使在新建的当初也规模不大,但简洁朴素,不失雅致清幽。

陈衍早年家道贫寒,十岁时父亲去世,居无定所,是大哥、二哥将他抚养成人。1905年2月,陈衍从武昌回来,买宅于文儒坊三官堂,喜作诗道:“起楼看山宽五筵,承尘复壁相新鲜。乌石半面纳窗牖,苍秀在眼醒朝眠。”“当户一山疑夏口,绕楼群木向春阳。盘飧近市何愁少,斗酒能沽不定藏。”

1917年他在宅内又修一小花园,名曰“匹园”,“盖全形扁方,而东北缺其角,东南亚其口,逼肖匹字焉。”又因“斯楼成,先室人已亡十有一年,余为匹夫久矣”,而陈衍夫人之坟地“亦具匹形”,“匹大卧楼上,匹妇卧于地下,所谓鳏寡而无告者也。小以匹名吾园而奚名耶?”后来,他在匹园内又建一楼,虽楼高有限,但于里巷之中,屋宇鳞比,却看得见群山,他颇为自喜,认为这是“楼之能尽其才者也”,而他也能“尽楼之才也”,故取名“皆山楼”,后又改名“花(华)光阁”,因为他认为“花光亦可赏矣”。现珍藏于福建博物院的陈衍寿山石质私章中就有“皆山楼”“华光阁”等闲章,这些珍贵的石章,雕工精美,篆刻不俗,印证了当年此楼的繁华盛况。

花(华)光阁在园子的西北角,是一座三楹双层楼阁,楼高一丈三尺,楼前有回栏。阁上为藏书之所,藏有线装书一百多柜,约万余册,多是珍本。阁下为书房,是入室弟子上课之所。其东侧有露台,下有小屋两间。西南角有一小榭,园内种植各种树水,当初新偻建起时,陈衍为“花光阁”撰联“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由陈宝琛书写;郑孝胥书“花光阁”匾悬于阁上;林纾也从北京寄诗来贺。正是为了和林纾的片,陈衍吟出了,为今人广为传诵的“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的名句,表达了他为自己结束了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终于在自己热爱的故乡有了立身之地而喜悦万分的心情。

花(华)光阁建成后,很快成为当时福州有名的诗楼。当时八闽诗人多集中在福州,很多人向陈衍请教古典诗学,因此当时的“说诗社”经常集会于此楼,人数多时可达三四十人。他们夜晚在露台上增席吟诗,诗成后上下传唱互抄,喧闹但不失风雅。

陈衍故居东侧的“闻雨楼”,是高仅六尺六寸的矮楼,上开有小窗,是陈衍读书之余凭窗听雨遐思的地方。化(华)光阁建成后,闻雨楼改为印书场所,内陈雕版数十架,为陈衍夫妇以及众诗友所作诗集、文论印刷之所。陈衍常在此通宵秉烛校勘,’诗稿。

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陈衍也和当时文人一样,对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印章有着特别的喜好。从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的一批陈衍私章看,他对家乡的寿山石章尤为喜爱,因而友人及追随者们投其所好,买石清人刻好后送他。这些寿山石章石质温润、雕刻精美,篆刻更是功力不俗,且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他将自己的斋室命名为“石遗室”,他的诗文集也多以“石遗室”命名,冈而“石遗室”章最多。陈衍晚年自号“石遗老人”,并特制“石遗诗文”章用于钤印诗文。

“三坊七巷”是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其坊巷格局和明清建筑中的文化信息,以及在坊巷中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遗物、思想和著述,都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衍,作为清末民初有着多方成就的重要学者,理应受到各方重视。位于三坊七巷的陈衍故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福州民居的特点,其中的华光阁、闻雨楼等建筑,是近代福州诗文荟萃之所,应受到更好的保护。今闻陈衍故居正加紧维修,以中报国保单位,甚感欣慰。历经岁月沧桑,雕刻精美、篆刻不俗的陈衍私章得以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并为国家所收藏,使后人能通过这些珍贵的实物研究陈衍思想、欣赏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篆刻艺术及寿山美石,实在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作者为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福建博物院院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2篇3坊七巷,福州的旧时光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三坊七巷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48 537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