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办主任以才兴产以产富民研讨交流材料
以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提升民众福祉,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形成良性循环,助力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文明办主任以才兴产以产富民研讨交流材料”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文明办主任“以才兴产、以产富民”研讨交流材料
同志们:近期,我有幸赴**经济开发区参加了关于乡村振兴的专题学习,实地参观了**集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产业园等行业领军企业,并深入**区**镇、**区**镇**村等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区。此次学习考察,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既让我看到了现代化企业助力农业产业升级的磅礴力量,也让我感受到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勃勃生机。作为一名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负责人,我深受触动,也倍感责任重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紧紧围绕“以才兴产,以产富民”这一主题,谈三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交流探讨。一、谈谈我的感受这次**之行,是一次开阔眼界、启迪思路的“取经”之旅。从数字化的智慧中枢到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再到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我深切感受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和“产业”这两个核心引擎,并以深厚的“文明”底蕴作为支撑。一是深刻感悟到“数字赋能”是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在参观**集团时,其强大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通过“产业+技术”的模式,**集团不仅实现了“千县万镇24小时达”的高效物流,打通了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更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反向指导上游生产。他们打造的“跑步鸡”“游泳鸭”等互联网IP品牌,成功将普通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网红”商品;推行的“一村一品一店”模式,更是让无数地方土特产在网络世界里“飞”出深山。这让我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产业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规模和产量之争,而是转向了品牌、标准和流通效率的综合较量。数字技术,正是重塑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关键所在。二是深刻感悟到“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无论是**集团联合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计划,还是在**镇、**村看到的那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都让我对“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决定性作用有了新的理解。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能够驾驭电商平台、懂得品牌营销、熟悉现代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产业转型的引领者,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领头雁。这充分说明,没有人才的振兴,产业的振兴便无从谈起。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三是深刻感悟到“文明乡风”是富民兴产的深厚土壤。在**市的示范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的兴旺和村民的富裕,更是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将文明乡风建设作为基础工程,通过党建引领、文明实践、群众自治,让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融入乡村治理,让移风易俗的秦腔小戏唱进百姓心坎,让“村规民约”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这些生动的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良好的乡风民风,能够有效降低乡村治理成本,增强社会凝聚力,为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充满正能量的“软环境”。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社会风气正不正,直接决定了它能否吸引人才、留住资本、激发活力。二、找找我们的差距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在感受先进地区强劲发展脉搏的同时,我们更需冷静地对标反思,清醒地认识到**旗在“以才兴产,以产富民”道路上存在的差距和短板。这些差距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更有主观认识和工作方法上的不足。一是在“产才融合”上存在“两张皮”现象,人才支撑与产业需求脱节。当前,我旗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品牌建设滞后等一系列瓶颈问题。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才状况也不容乐观:一方面,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本土实用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引才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对高端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种“产业喊渴,人才流失”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产业升级缺乏智力支持,人才培养又找不到明确的产业出口,形成了恶性循环。相比于**集团那种“产业需求驱动人才培养”的闭环模式,我们的产才融合显得松散而乏力。二是在“产民联动”上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富民成效与群众期盼脱节。“以产富民”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然而,由于我旗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韧性不足,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有限。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重经济、轻文明”的误区,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我们关注了群众的“钱袋子”,但对他们的“脑袋子”和精神文化生活关注不够。在一些地方,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现象尚未根除,这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这其实我们,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本身就是在为群众“减负”,是在实现更高层次的“富民”。三是在“思想引领”上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精神动力与时代要求脱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法上,有时还存在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习惯于“发文件、拉横幅、搞活动”的老一套,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提高。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不强。反观**的先进经验,无论是企业的创新精神,还是利用“村晚”、地方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文明实践的做法,都体现了一种积极求变、主动创新的精神。当前,制约我旗发展的,不仅是产业和人才的短板,更是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滞后,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劲头不足。这种精神上的“贫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更大障碍。三、理理前进的方向知不足而奋进,望山远而力行。作为文明办负责人,深感责任在肩。精神文明建设绝非“软指标”或“装饰品”,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和“内生动力”。下一步,我将立足本职,主动作为,将此次学习考察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在“育才、赋能、惠民”三个方面下功夫,为全旗“以才兴产,以产富民”贡献力量。第一,聚焦“凝心铸魂”,以文明沃土培育振兴之才。人才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文明办要做的,就是厚植这片思想和文化的沃土。一是以“价值引领”塑造人才品格。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在评选标准中,我们将创新性地加入“科技兴农、创业致富、授技育人”等指标,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不仅是品德高尚的榜样,更是带领群众发展的“领头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以“阵地建设”拓宽育才渠道。发挥好全旗100多个县级中心、1000多个乡镇(街道)所、近20000个村(社区)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阵地作用。学习**市“15分钟文明实践圈”的经验,将其打造成政策宣讲的“广播站”、技能培训的“加油站”、乡土人才的“孵化器”。我们将联合人社、农牧等部门,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和返乡创业青年走进实践站,用接地气的语言分享致富经验和创新理念,点燃更多群众投身产业发展的热情。三是以“思想解放”激发内生动力。借鉴**“初心的光辉”宣讲团的模式,组建我们自己的“乡土宣讲团”,深入田间地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力宣传**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破除“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思想藩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二,聚焦“以文化人”,以文明品牌为产业发展赋能。产业的附加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文化内涵。文明办在挖掘和弘扬文化方面大有可为。一是在“品牌故事”上做文章。学习**集团打造“跑步鸡”IP的思路,我们将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我旗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非遗技艺,并主动对接本地企业和合作社,帮助他们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包装和营销中,为“**出品”注入独一无二的文化灵魂,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让每一件产品都会“讲故事”,让文化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二是在“节庆活动”上搭平台。我们将推动“村晚”、那达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让文化节庆既是展示乡风文明的窗口,更是宣传特色产品、促进消费、带动增收的舞台。三是在“诚信建设”上优环境。诚实守信是精神文明的核心,更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我们将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引导企业和商户诚信经营,营造公平竞争、守信践诺的营商环境。一个风清气正、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是吸引外部投资、留住优秀人才最强的“梧桐树”和“引凤巢”。第三,聚焦“共建共享”,以文明成果让富民成色更足。“富民”不仅指物质上的富裕,更包含精神上的富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一是深化“移风易俗”为群众减负。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的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坚决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歪风。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群众自我管理的方式,引导群众把钱省下来,投入到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中去。这既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最直接、最普惠的“富民”举措。二是以“和美乡村”提升幸福指数。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文明村镇、美丽庭院创建。同时,通过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修复邻里关系,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守望相助、和睦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一个环境优美、邻里和睦、安全稳定的乡村,才能真正留住人、吸引人,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丰富“文化供给”满足群众需求。盘活现有文化资源,支持村民自编自演“村晚”,鼓励“农家戏院”等文化形式,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建设家乡、发展产业的强大合力。同志们,“以才兴产、以产富民”是1篇需要久久为功的大文章。精神文明建设在其中不是“配角”,而是贯穿始终的“主角”之一。我将以此次学习考察为新起点,与大家一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精神文明建设的“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为奋力谱写**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