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风俗习惯(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秋的风俗习惯(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秋节习俗【第一篇】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第二篇】

中秋之夜,一轮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晶莹夺目,温柔圆润,清丽的月光如流如泻,神秘而浪漫,那是一个令人十分神往的银色世界。正因为月亮给人以温柔圆润的外表,唐人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记:月宫有位老人,袋装红色丝线,查明人间姻缘,用丝线系住男女,从而洞房花烛结姻缘。杭州西湖雷峰塔旁建有月下老人祠,后塔倒,祠已毁,但“月下老人”这一媒人美称流传至今。难怪青年人都喜欢唱这样的歌:

你的情也真,你的爱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不仅是爱情使者,更是永恒宇宙的象征,它超越时空,跨越古今,阅尽人间春色:看到了嫦娥奔月,看到了唐明皇游月宫,也看到了祖国各地中秋赏月的奇风异俗。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但无论源于何种,中秋节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秋节的传说更是耳熟能详。

潮汕的中秋节习俗【第三篇】

1、潮式月饼

潮汕地区有自己独有的传统月饼,潮式月饼属酥皮类饼食,主要品种有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等。潮式月饼身较扁,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而驰名海内外。

潮式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在潮汕地区,传统潮式月饼早已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它更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祝福以及美好愿望。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

2、荡秋千

潮汕地区还有着一个独特的习俗——荡秋千。中秋之夜的荡秋千,要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然后在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

3、吃芋头

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4、拜月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就在女人“拜月娘”时,男人们便约上几位好友,到阳台上或登上高处,摆上工夫茶具,煮水冲茶,一边品茗,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

5、吃糕仔

在潮汕地区,过去每逢中秋佳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些糕点供奉月娘,当地人叫糕仔。糕仔多用加工熟的糯米粉或绿豆粉为原料,以糯米粉为原料的叫米糕,以绿豆粉为原料的叫绿豆糕。

其做法一般是先用白糖加适量的水及猪油煮至粘稠放凉,将糯米粉或绿豆粉配上准备好的糖浆拌匀,再用制作糕点的模具将糕粉挤压成形。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视个人喜好添加诸如剁碎的花生仁或芝麻等馅料。

6、烧塔

烧塔,部分地方又称之为烧塔仔,是潮汕地区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据传烧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举火为号传衍至今已成为烧塔民俗,并且多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

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

7、水果节

柚子也是中秋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剖开之后,满屋弥漫着清香,而且每人分食一块,和吃月饼一样,有全家分享的幸福感。同时,“柚”与“佑”谐音,有希望月亮护佑的意思。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8、降神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习俗。

返回分类导航>>>

中秋节的习俗【第四篇】

1、祭月

老扬州在遵循着传统的祭月习俗。这天晚上,女性们都要竟相在阳台、庭院,陈设果品糕点,点燃香烛,向月祷拜直至深夜。在扬州,敬月的供品十分丰盛,有菱角、嫩藕、莲蓬、柿子、石榴、芡实、栗子、芋头、南瓜等,还有一盘鱼,加上“月宫饼”,举凡中秋时节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越丰盛越好。这是妇女的节日,男性当然不应参与其中。

2、月饼贴纸

在扬州民间传说中,吃月饼与农民起义是联系在一起的:元代末年,老百姓想起义造反,但统治者监视严密,采取了十户连坐的制度,老百姓不敢公开约定起义日期,有人提议把写明起义时间的字条藏在饼馅里,分送给大家,届时一呼百应,揭竿起义,约定的。时间是八月十五日。至今,扬式月饼的底部还贴有薄薄一小块方形纸,其来源就出于此。后来,民间就一直有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

3、瘦西湖赏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人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传说中秋月圆之夜,在瘦西湖畔看五亭桥下,每个桥洞都能看见一个月亮,一共可以看到15个月亮。因此,每到中秋扬州人都争着到五亭桥边看这一月亮奇观。

4、照月求子

在扬州,有“照月求子”的旧俗,认为久婚不孕的妇女,在中秋圆月当头时独坐院中,清沐月光,此后便可怀孕。婚后的夫妻,也必须双双携带中秋月饼等礼物,向父母回报养育之恩。但是妇女又必须在中秋月夜之前返回夫家。凡外出办事的人也都要尽可能在中秋节前返家,以便与全家中秋节团聚。

5、点亮“宝塔灯”

老扬州人认为月亮是一位神明,尊称为“月亮公公”,而在祭拜“月亮公公”的时候,不光要摆上祭品,还要点亮“宝塔灯”(由铜丝将玻璃片扎成宝塔形的灯),必选购藕节相连、小枝不缺的“子孙藕”和籽粒饱满、无空房的“和合莲蓬”,还要供西瓜,并把瓜镂刻成城垛形,谓之“狗牙瓜”,寓意吉祥,祈求“月亮公公”的护佑。

6、包圆烧饼

中秋当天,家家忙着包圆烧饼,应该是扬州城乡一个特别的食俗。圆烧饼,顾名思义,寓意团团圆圆,另蕴含庆祝秋熟丰收之意。至今,许多老扬州包烧饼,还分供饼和食饼两种。供饼是五只大小不同的圆饼,到敬月时垒成宝塔形;食饼的大小和数量不等。

7、分食月饼

扬州人拜月后分食月饼,又讲究由家中主妇掌刀,按全家人口计算,不论在家或外出的人口,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每人一块,既不能破碎,又不能少切,未归家者由其子女代食,如家中有孕妇,还要增加一块,由孕妇之夫代食,以示家庭生活和美之意。

8、吃“馊月饼”

古扬州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八月十六,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月饼”。同样的风俗还有端午节的第二天,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粽子。

9、吃烂面烧饼

在扬州,还有一种在中秋前后非常盛行的吃食,那就是烂面烧饼,由于制作精细,吃起来唇齿留香,松软味美,所以广受欢迎,不过由于烂面烧饼制作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现在会做烂面烧饼的市民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些老扬州还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

48 1753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