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现代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样例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现代教育论文【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的各种方面都离不开电脑技术的帮助,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枯燥无聊的讲课内容形象化和实例化,使学生能够更轻松、更直观地理解。特别是数学这样的科目,小到几何画板,大到matlab,都是帮助教师形象化教学的有效信息化工具,因此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工具,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许多小学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学生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了,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心智尚未成熟,对于学习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课堂上就经常溜号、开小差,不能专注于教师的讲课中,而如果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小游戏,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专注度是具有显著作用的。以教学《10以内乘除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两个分别带有十个10以内数字的转轮,然后中间加上乘好和除号,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乘除法速算大比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依照顺序轮流站起来一位学生根据随机转出的数字进行相应的乘法或除法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直到进行完几次轮换,教师将每个小组完成计算用的时间拿秒表进行记录,最后把每个小组计算用的总时间相加并除以人数从而求得平均时间,平均时间最小的小组将获得教师颁发的特殊奖励,并且获得最强速算小组的称号。在这样的一整个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随机性很高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小游戏中比拼速算来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看谁能够算的又快又准,小学生天性好玩,在课堂开展游戏教学能够自然而然地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最后学生在进行成绩计算时也需要自己动脑来验证教师得出的比赛结果的公平性,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平均数求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于平均数的意义有了基础的认识,还从侧面拓展了学习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可以说是寓教于乐、一举多得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典范。

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科目,对于数学想象能力还未得到开发的数学初学者——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抽象思维是很难自己产生的,需要教师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开发对于数学的想象力。而完事开头难,在学生数学想象力极其匮乏的小学数学教育期间,唤醒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然而如果利用动画等现代教育方式来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便可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变得具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消化和理解。以教学《立体图形》为例,教师在进行立体图形讲解时,很难将各种立体图形的构造进行描述,例如:正方形的概念是: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而球体的概念是: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这个概念相比正方体还要更加抽象,学生很难凭借目前小学阶段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到这类立体图形的几何构造,而利用电脑动画则可以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这些立体图形的全貌和细节,还有围绕立体图形而产生的相关几何概念。以正方体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其动画内容就是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在一个空间内围成一个正方体,而产生的这个立体图形由面和边构成,其中组成正方体的正方形就叫正方体的一个面,而两个面之间所夹的直线就是棱。通过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动画,学生自然而直观地观看到了正方体形成的过程,从而减轻了学生想象的负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和想象的难度,使得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时更加轻松、高效。

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这些应用,还可以与新式教学方式结合,发挥更加强大的功效,比如:利用图像展示软件帮助学生进行情景创设,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数学问题的思考流程。这里以教学《行程问题》为例,行程问题又叫做两车相遇问题,是考验学生应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一类典型应用题,这类应用题的难点便是学生需要先想象出两辆车相遇时的地点,在根据相遇地点来列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从而求解。而如果利用图像展示软件来为学生形象演示行程问题中辆车相遇的过程,学生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辆车相遇的相遇点,这样动态演示的过程相比教师传统教学中利用板书来演示相遇过程要直观、明确的多,学生一看便能够理解这个问题中辆车相遇点和辆车各自速度、最终相遇时间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这个数学关系代入未知数写出方程,并最后计算得出结果。辆车相遇是经典的数学建模类应用题,如何将辆车行程和时间关系模型建立起来,并以相遇时间为基础建立起二者的联系是关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形象展示相遇过程中的路程时间关系,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并且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似的模型,使学生能够即快速又充分地理解这类问题的解法。

现代教育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而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时刻革新,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之与创新性地教学方法所结合才是教学的大势所趋,本文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课题,根据实际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其应用方法,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1]万军。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7(3).

现代教育论文【第二篇】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因此在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若因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智轻德,造成教育的缺失,往往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学生终生难以弥补。

比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或说最基本的文明教养。要提高将来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在中学这个行为习惯正在形成的阶段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学生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可以转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再则,良好行为习惯的获得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某个教育阶段,因教育不到位,训练不落实,就会形成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滞后现象,使将来社会成员文明程度降低,即或日后想力图纠正也十分困难,严重的还可能生发许多人格和心理障碍。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2]下一页。

是学校发展又是必需的。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应当随历史发展不断吸收时代精神,但它们都有自己历史渊源,有着凝聚了学校基本精神为学校成员引以自豪和刻意弘扬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是维系学校精神的支柱,其本身具有延续性和继承发扬的价值,其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学校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如我校是所具有70年悠久历史的江城老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把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育人效应。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集中体现在言简意赅的校训之中。如我校“严谨、求实、文明、活泼”的校训,虽只八个字,但它反映了教育观念、价值标准、伦理意识、行为准则。学校历来办学风格的低调内敛务本求实正体现着这种“严谨求实”的校园精神。师生形象的建设是流动着的校园文化,要求全体师生致力于校风、教风、学风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形象代表阗学校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这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就能达到铸塑校园精神的目的的。其校园精神在于一种被认可被接受的办学理念长期积淀,传承升华而成的优良传统在师生内心建立了一种自我教育且能持久作用的道德环境,因此具有动力价值,并且表现为价值导向、群体凝聚、情操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辐射社会等6个方面的功能。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引自光明日报10月29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当今要大力弘扬的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包括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它与科学精神同属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其表现形态与主题并非完全一致,从教育上看,古典人文主义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着重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尽管也关心个人,但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据此,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引自教育研究97第11期《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

-->

-->

现代教育论文【第三篇】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学特征,注重对自然的追求与表现。为表现自然,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构景手法,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这些构景手段的组合运用,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古典园林审美特征,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征,比如开放性、规模性、参与性、科技性等,这使得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在研究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不同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自周朝始,就已经出现了为贵族享乐而圈设的“囿”,而后发展为“苑”,继而发展为更为完备的“园林”。园林审美风格随着社会文化、经济、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魏晋时期的宗教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园林设计,使园林设计偏重于幽深静谧之美;在国力强盛的隋唐时期,园林设计也同样呈现出大气恢弘的风貌景观。但总体来说,古典园林亲山近水、崇尚自然的艺术风格贯穿始终,同时也与儒家文化的和谐包容、顺从自然的文化特征相吻合,呈现出属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典园林美学特征。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古典园林最初起源于“囿”,即对野外自然空间进行圈禁,为贵族提供捕猎、娱乐等活动的休闲场所。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园林设计虽然受到社会、宗教、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风格上不断发生演变,但其根本的对自然的追求一直贯彻始终。在设计风格上不仅尊重自然,而且一直以自然为师,以自然的“眼光”来设计建造远离郊野的园林,将自然景观纳入生活范围之中,形成游于园林,居于自然的惬意生活环境。

(二)分割空间融于自然。

园林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需要一些造园手段来完成,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利用假山、长廊、漏窗、树木、花卉等元素,经过巧妙搭配,形成造园手段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比如假山,常常被用于抑景手段,通过高大假山的遮挡,来为后面园林的景观造势,引起游客期待,而其本身又是整个园林中的重要景观。而长廊、漏窗更是漏景的重要手段,隔而不绝的手段使得空间产生一种有限与无限交替进行的错觉,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层次、空间大小,以使得游园者深陷其中,乐而忘返。而树木、花卉等元素更是让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相互交融,自然之境跨越时空,与生活交织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自然之中少人工建筑,多山水林木。为顺应自然之美,园林设计中的建筑物依山林而建,掩映于植物之中,形成山间一屋,林间一亭的妙趣。同时园林建筑多为观景而设,多建于驻足观景较好的位置,而其本身也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着自然之美。比如小桥、小路要曲径通幽,讲求移步换景;水边香榭掩映成趣等等。园林建筑遵循野趣,虽是人工建筑,却更是园林一景,通过楹联、匾额、石刻等手法,用字、词、对联形成点题效果,园林小筑怡景怡情,将文化与自然紧密结合,虚实相生、寄情于景,形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自然之美在于自然之趣,即野趣之美。自然中的树木花卉自生自长,受天地恩泽,无人为干扰,活得自在惬意。而人工养殖的树木花卉往往缺少了这种自然野趣,常常被修剪整齐,加入人工雕琢,看似漂亮整洁,却因刻意为之反而失去了本该有的自然趣味,少了自然灵性。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养殖为使之能够表现出自然的野趣之美,在设计方面也会按照自然的方式增添一些随性而为,少一些刻意雕琢,来表现自然之趣。在树木花卉的成长过程中,甚至会运用一些培植方法,引导树木花卉像自然生长一样展现出“野生”的状态样貌。

二、现代园林特点。

(一)开放性。

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寺院园林三部分。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为私人服务的,皇家园林更是拒绝普通人进入,只有皇室成员能够享用,而寺院园林虽然能够进入,但其服务对象也多为香客,并非是大规模游览使用。由此可见,古典园林是较为私密的私人空间,个人意趣占据主要支配地位。而现代园林以公园、小区景观为主要体现方式,是开放性的场所,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参观游览,其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因此现代园林是公共性场所,要以主流的审美观为主导设计,而且私密性较差,不适宜设计选用私密性较强的景观。

(二)规模性。

传统园林由于是为私人服务,其空间不需要非常大,所以私家园林一般小巧玲珑,占地空间较小,各种设施、建筑也只需要满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即可,不需要设置过多的建筑、服务设施。即便是皇家园林,除了在占地空间上满足皇家风范的要求,建筑设施上要体现出皇家的大气,但服务对象依旧是少量的皇室成员,规模依旧不需要特别大。现代园林则不同,其是公共场所,使用人较多,因此不论是占地空间,还是建筑设施,都要具有满足大量游客需求的能力,因此在建设规模上相对较大。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园林的游客量猛增,即便是普通公园园林,日参观量也在几百人上下,著名园林日参观量更是达到上万人之多,因此园林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需求。

(三)参与性。

古典园林主要为游览者提供休闲场所,娱乐性不是特别高,因此注重风景观赏、野趣盎然。现代园林则是要为普通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功能上侧重于娱乐、休闲,因此在注重观赏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体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想要逃离高强度的生活,追求一种闲适的生活体验,但这种“闲适”需要的不再是靠在水榭边看看书那么简单。现代园林虽然开放度高,但现代人想要去休闲观赏依旧不容易,重要原因是缺少时间,即便能去一次也仅限于休息日的一天或者两天,因此节省时间的参与性强的休闲放松的娱乐方式更受青睐。

(四)科技性。

现代社会是科技社会,科技性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主题,也是各种设施建设中所要追求的重点。科技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便利,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健康的身体。园林建设中科技性元素层出不穷,比如模拟仿生系统既能够保护环境又具有科普功效,同时以科技的力量减少生态破坏,加强生态保护也是现代人必须做的对地球的反哺义务。再比如各种娱乐设施,参与度高的娱乐设施一般也是科技元素较高的设施设备。门禁系统以及电子导游系统的开发在保护游客安全的基础上也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景体验。

三、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一)适当扬弃。

传统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念与当代生态保护、绿色园林的造园观念是相契合的,将传统“自然”观引入现代园林建设中,有利于正确对待生态、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但现代园林的“自然观”又与传统园林美学有些不同,现代理念中侧重于“仿生”自然观,比如将垃圾箱设计成树桩的模样,既与环境相协调,又不破坏树木,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又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这种类似的“仿生”自然观体现了综合性规划的思想。现代园林理念中更倾向于动态化的现代化系统建设,即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来对待,用现代更为科学的自然生态系统观念体现审美价值。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意境之美,是古典园林的核心审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几乎所有的构景手法都为“意境”服务。古典园林意境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值得现代园林借鉴使用。在构建意境美的过程中,注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借鉴文化典故,寄情于景,突出景观的文化属性,比如杭州西湖,由于是著名爱情故事《白蛇传》的发生地,逐渐演变为爱情圣地。运用优秀诗文,追求诗情画意。由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已不同于建造古典园林的士大夫们,现代园林意境所要表现的主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发掘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意境。

(三)空间场景突破。

古典园林对空间的把控非常到位,注重层次性、无限性。在古典园林中,运用借景、隔景等构景手段,将空间分隔为多个层次,并且借用外界空间来无限度延伸园林本身有限度的空间,就造成了视觉空间上的无限放大。这种对空间的组织手法可以被现代园林所借鉴,但又与现代园林开放性特点有些不符,所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比如古典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做法,是隔景与借景的巧妙配合,讲求的就是幽深曲折,含蓄探究,然而放在现代园林中显然不合时宜。首先,幽深的场所由于视觉的隐蔽,有可能造成不安全隐患,不利于公共场所的安全需求。其次,“幽深曲折”在空间上需要小巧玲珑,宜窄忌宽,不利于大规模游览的现代化园林要求。最后,借景难以融合。古典园林因地而借,将外部空间的建筑借景到内部空间,以达到放大内部空间的目的。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为主,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缺乏野趣和意境,显然和园林的放松、自然的追求难以契合,所以在空间借鉴的手段上要以现代人的开放式布局为手段,扩大公众的参与度,来达到扩充空间的目的。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宝藏,它集艺术、美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等学科门类于一身,是综合性非常高的艺术珍品。古典园林不仅仅作为艺术品被东西方文化所膜拜,同时其深邃的艺术手段和文化内涵也能够影响现代园林建设。现代园林对古典园林的借鉴使得古典园林又重新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在现代园林中继续为现代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段也不再适合现代园林使用,因此现代园林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同时要注意有所扬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来合理化继承和发展古典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徐美叶.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j].现代园艺,(2).

[2]丁灿,吴德政.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观念的扬弃[j].美术大观,(10).

[3]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现代教育论文【第四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高职教育的优势,提出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结合途径,即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共同联办远程教育;高职院校和社区合作建立远程教育;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远程教育合作;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

“专升本”的比例一直严格控制在3%~5%左右,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专升本”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显示出巨大优势,即“升为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利用远程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优越性[1]。

远程网络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和交互性。现代远程教育有着诸多的优势:作为优秀资源的共享,是突破时空障碍而建立的新的学习模式;作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它使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极好的教育途径。上述远程教育所具有的优点,正是高职教育所亟须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延伸到本科层次。因此,在各地已建立的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远程教育尽可能地与成熟的职业院校进行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两种教育机构的优势,创造出既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又能推广高职教育进步的特色教育。高职教育引入远程教育后,可以推进高职院校网络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扩大高校职能,扩大服务社会的范围。对远程教育来说,与高职院校配合,能够构建一个有效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实践训练条件,为远程教育中学生感受学习氛围提供真实的环境,将虚拟与现实完美结合[2]。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远程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加速知识技能综合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和远程教育之间的结合也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目前,两者之间的合作刚刚开始,虽然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在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进一步解决高职教育和远程教育之间的结合问题,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共同联办远程教育。

在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之间利用网络构建一个教育的桥梁和平台,这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弥补自身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上的不足,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开阔高职院校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将联办的远程教育作为“专升本”教育的一个基点,有利于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自身学历层次的提升[3]。

(二)高职院校和社区合作建立远程教育。

由于终身教育时代来临,职前教育和就业培训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十分有必要与社区展开远程教育合作,这可以帮助社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增加社区的就业率。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将高职院校和社区灵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社区成员可以针对自身情况,更便捷地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这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

(三)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远程教育合作。

由于各城市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我国的高职院校分布并不均匀,往往以经济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为主,造成了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将高职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整合各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利于改善我国高职教育各地区发展和学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为高职教育发展落后区域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实现全面综合发展。为了尽快实现高职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结合,除了高职院校和远程教育机构的努力外,企业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让学校更快、更及时地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从而调整高校自身远程课程的规划,做到实际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根据所需人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指导内容,探索和建立更好的远程教育实施规划,逐步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

(四)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

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延伸和补充像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等远程教育机构。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为了最大程度保持这些特性,就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服务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将学生的学习作为服务的中心,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效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的主旨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发展的时间相对而言较短,其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与高职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克服[5]。比如,现代远程教育往往是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授课,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通过视频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实验,但是教师无法亲自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由于远程教育存在的这些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所以在构建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时候应该考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应该由高职院校来构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转向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国的高职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教育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可以弥补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不足,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丰富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实训基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6]。

三、结语。

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新的教育模式,这对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结合的更多方法和途径,从而推进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双认证培养方案的实施。通过增加校企合作,完善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规划,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j].远程教育杂志,(1):63.

[6]温国雄,李广林.论电大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广东电大“一校两制,双机驱动”的办学模式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1):21-24.

现代教育论文【第五篇】

就业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个体对就业目的和就业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正确的就业观对于个体做好充分的求职就业准备具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就业观出现偏差或持有错误的就业观,对个体的求职就业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就业观念的偏差阻碍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

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无疑是严峻的,在虚高的就业率之下,有大批的毕业生面临着难以就业和就业欠稳定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深入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第一线,近距离了解高职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除了受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偏差也极大地阻碍了高职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定位欠准确,就业期望值偏高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价值观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是个体选择职业、确定职业目标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我国由于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90后”的高职学生普遍面临着前期生涯教育缺失的问题。前期生涯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多数高职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能从自身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在专业选择方面明显带有盲目追风和被动接受的特点。不少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既非兴趣所在,也非能力所长,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正是由于专业知识学得不好,不少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往往难以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考核,即便侥幸选拔上了,也常因为难以胜任具体的专业工作,就业后很快又失业了。对自我的认识欠客观全面,还导致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过分看重薪酬待遇,片面追求专业对口,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等自我定位欠准确、就业期望值偏高的现象,直接阻碍了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职业目标不明确,导致盲目被动就业目标引领前进的方向。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明确的职业目标既是三年大学生活努力的方向,也是初次就业的指南。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高职学生基本处于无职业目标或职业目标不明确的状态。选择在哪个行业领域发展,希望在哪些地域就业,选择哪一类型的用人单位,哪些职业岗位比较适合自己,等等,这些与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不少高职学生临到大三求职前夕都未曾认真思考过。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依据个人的职业目标主动出击、把握就业机会的毕业生很少,更多的毕业生是随大流跟风,凭感觉碰运气。这种盲目、随意的求职行为,使得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把握就业机会。盲目的求职行为还使得有些毕业生对于已获得的就业岗位不珍惜,随意毁约或就业后很快又放弃就业机会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竞争力偏低与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欠佳,加之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多数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不了解,对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要求从业者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不清楚,缺乏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的意识,多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了宝贵的大学时光,直到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选拔时才发现自己专业知识未掌握,专业技能不具备,综合能力与素质低下,根本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就业机会从眼前溜走。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即便是在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较困难的,大批高职学生也并未因为社会用人需求的减少而失去就业机会,真正的主因仍是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欠缺。所以,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竞争力低下是阻碍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极大地影响并阻碍了高职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多途径、多渠道地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依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48 1745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