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佳作一:学以“志”用,而后立业

 
古往今来,建为国之功、立为民之业,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何以立业?必先立志、立学。立志为根本,立学为径由,方可达立业之大道。
 
“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立志乃立学、立业之前提。晚清名臣左宗棠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的一生都在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少年心事当拿云”,于高中生而言,志乃助推器,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助推器将给我们提供前行的动力。
 
非学无以明志。已立之志需通过立学来砥砺。立学,以读书为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仅能让我们获得立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更能让我们在现实世界之外,拥有更辽阔、更丰富的精神世界。长年读书,含英咀华,会在不知不觉中温润我们的情怀、拓展我们的格局、提升我们的境界。阔大的格局和超凡的境界,能砥砺和坚定我们的志向,让我们以坚韧不拔之志处复杂纷繁的社会,不为外界诱惑所误导,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范仲淹少时昼夜苦学,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入仕后,常以读圣贤书磨砺志向,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自勉,一生宦海沉浮,但“持一节而自信,历三黜而无悔”,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
 
由此可知,立志与立学两者相辅相成,志向引领读书立学的行动,读书立学的行动又砥砺着志向,两者共同奏响立业之歌。
 
所谓立业,就是成就一番事业。小则为己安家立业,大则为民建功立业。立何种业由志向决定。范仲淹立忧国忧民之志,“历三黜而无悔”,终成千古名臣,为后人敬仰;小野二郎仅以做最好的寿司为志,守着小店,终成寿司之神。不论大志还是小志,努力去做是实现立业目标的关键。立业过程艰辛,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唯有以坚韧不拔之志为引领,以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靠,以勤勉踏实的行动为保障,方能实现立业之目标。
 
人生路途漫漫,在立业之路上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立业过程中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我们的意志和勇气,需要我们不断立学,拓展人生境界,精进立业之技,砥砺立业之志。如此这般,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为国为民之不凡事业。
 
佳作二:
立学立德,方能立身
 
爱默生曾说:“有两件事我最憎恶:没有信仰的博学多识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知识与修养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即所谓“立学立德,方能立身”。
 
不可否认,知识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在义务教育已被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获取知识、读书立学已不再是困难的事。但就是在全民知识素养逐渐提升的今天,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拥有高知识储备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甚至出现了如马加爵、药家鑫等名校高材生光鲜亮丽外表下隐藏的残缺扭曲的灵魂,“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现代社会似乎已不再普遍适用。
 
究其原因,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失了向内的审视和修身的积淀,即为立德。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此可见,修身立德应是读书立学的根本。蔡元培学满天下,开创了学术自由之风气,奠定了科学研究之基础。他在面对他人言辞激烈的谩骂时只是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在面对军阀强权时却又是傲然不屈、铮铮铁骨。正所谓“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立学立德,蔡元培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立身之道。又比如沈从文学识渊博,写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心怀美好描绘了富有山水人情美的湘西边城。他对待苦难潇洒从容,待人接物文雅委婉,对待学术严谨执着。这些受人敬仰的大师,在修身的过程中,无不是立德为本、立学为先的。
 
毛姆曾说:“如果只低头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便会错失那月亮。”同样地,如果只知埋头读书,追求学历而忽视自身道德的培养,便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难有所成就。教育即生长,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应在于塑造灵魂,而不是简单的培训技能、灌输知识。对真理的求知欲、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世俗的洞察力,方才是真正的立学立德。你无法想象,当一群本该心怀天下、挥斥方遒的青年人聚在一起,却只讨论物质攀比、投机取巧时,这样的社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未来。立德当为本,心怀天下,忧心家国;立学应为先,追求真理,学识渊博。如此,方能立身!
 
佳作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