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佳作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顾少强欣然投笔辞职,留给世人一个潇洒又令人倾慕的背影。的确,绝大多数人都如同社会机器中的一枚螺钉,每天千篇一律地运转着,了无生气与乐趣。我们是应卸下沉重的包袱,罔顾眼前的苟且,逐梦诗与远方。
 
远方拥有什么?所谓“世界”承载了何物,引得无数人心驰神往?评论员戎国强认为“想去‘看世界’,没有那么无趣和功利”。诚然,去远方看看削弱了名利或炒作的意味,更像是对一个人内心渴望自由与狷介不羁的呼唤。
 
快节奏的时代里,表达个性、展现风采的渠道被社交工具大大拓宽,而切实的身心自由与精神愉悦正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与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悄然缩减。民众对娱乐或休假的诉求也日益攀升,顾少强成为时代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山一水一行囊,一步一赏一故乡,她像极了《月亮与六便士》中放弃了呆板的银行工作而寻梦艺术界的小职员,离经叛道,不近世俗,却最终把自己摆渡到了最繁花似锦的彼岸,灵魂诗意栖居。
 
“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牟海荣为新开学的学子们泼了一盆冷水。平心而论,以一颗贫瘠的心灵和毫无一技之长的双手,便想去探索远方,无异于巨轮失了风帆,猛虎折了利爪。一块不解风情的顽石,到了浪漫如春的欧美之邦,依旧得不到解压的愉悦;一片只懂清谈的浮云,飘至广袤万顷的草原,仍显无枝可依。眼前的苟且固然令人生憎,但我们只有经历打磨,充实了自己,才可能脚踏实地而仰望星空。也许是一门外语,也许是一样技能,也许只是谦恭的礼节与合宜的谈吐……紧握一样立身之本,才能行得从容不迫,才能无愧“凭什么去看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些心怀远方、不拘形迹的人们,不仅要有富饶的精神沃土,还要有踏实的物质源泉。不因现实的沉沦泥淖而消磨对生活的热爱,也不因梦想的高远而虚浮轻佻。
 
仰天之高邈而可及,慕地之深沉而敬慎。愿我们行走人世,既赏风月,又临凡尘。
 
佳作二:世界之大,生活之外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的爆红网络,体现了无数人想要逃离日常的桎梏,满足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的愿望。想法固然好,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们要凭借什么、要怎样做,才能去体验这个“大世界”呢?
 
我认为,想要去看世界,最重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时间,不是愤然辞去稳定工作的勇气,而是要跳出生活、反观生活、俯视生活。
 
米兰·昆德拉的一本著名小说名为《生活在别处》,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渴望逃脱无聊的日常,去往别处寻找新的生活,可是,无论如何,旅行也好,度假也罢,一种“媚俗”的日常阴影总是笼罩着他们。到了最后,他们回归了日常的平静,与过去和朋友切断了所有的联系,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安宁。
 
可见,“别处”并非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变换。对许多人来说,外出旅行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购物,换一个餐厅吃饭,换一处摆设拍照发朋友圈……他们看起来舍弃了那么多,付出了那么多,其实不过是把无聊的日常搬到另一处。使他们获得短暂的欣喜的,不过是地点的变换带来的炫目的幻觉,以及消费带来的刺激罢了。
 
将逃避生活当作“看世界”的理由的人,生活的阴影会一直徘徊不去。反而,能够将生活过得有意思,可以平静地面对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地看到精彩的世界。去世界看看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功利的报偿,不是为报复“可怕的日常”,带着怨怼的心态去看世界,只能使世界越来越难看。
 
王小波在《白银时代》中写道:“所谓写小说,是只能在生活之外写的。在生活中写小说不能算写小说,顶多算过‘写作生活’——不是你写小说,而是小说写了你。”其实,看世界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世界凭的正是反观、反思生活,而非其他;看世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于日常,而非去过所谓的“看世界生活”。只有跳出生活,身处生活之外,我们才能真正地看到世界的有趣。
 
佳作三:要去看,要能看,只要看
“我想去看看”讲究人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被拘束去发现新事物;“你凭什么去看看”讲究人要培养自身才能,为“看”打下资本与基础;“没有那么无趣和功利”讲究在“看”的时候,要摆脱他物,这样才能发现并专注于“看”本身。
 
简而言之,就是要去看、要能看、只要看。
 
“要去看”,强调的是对新事物的探求与触知。生活在当下,众多人的日常就不外乎两线抑或两点之间的奔波。“每一个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诚然,我们被琐事所桎梏,但有时不妨想想生命的意义是否仅在于此。我想去看看,这不仅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也是让人活得像个人。
 
“要能看”,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于自身才能的培养。固然你有一颗去看看的心,若是你双目不识一字,对所见所闻无任何的感触与共鸣,这不免是对去看看这种心态的辜负。个人的素养才能的提高能使你对新事物的认知更深刻更独到。一个人的眼界与心境需要大量的阅读、写作以及生活经验共同铸就,这来自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汲取的养分。若你能参悟“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之中的奥义,说明你的才能培养得已成火候了。那时的你去看看,我想在旅行出游的途中,能领悟更多,能更好地去探求新事物。
 
“只要看”,强调的是对于这件事的一种专注与单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接受生活中众多事物已被贴上各种标签的事实:企业的捐赠基金,这背后好似有众多商业预谋;朋友圈晒照分享快乐,疑似挥扬着炫耀的旗帜;甚至一声问候、一个笑脸被附着众多晦涩的暗号。我们做一件事实在是想太多了,所以我们看的时候,只要看,只讲究看本身的意义,而并非是为了其中的功利抑或其他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看的乐趣与看的真正意义。当年法布尔“看”出的《昆虫记》,才没想到竟成为著作;当时居里夫妇的“看”,才不是奔着获奖而去的。他们纯粹地专注于“看”,于是发现了其中的奥义,得到了“看”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因此,要去看,要能看,只要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