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第1问,不是答存在问题,而是答问题的表现,也就是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表现。将问题的表现按一定逻辑顺序列出即可,不要展开分析,也不要只答问题不列举表现,最好采取“问题+表现”方式作答。主要作答内容有:(1)能源资源受制约严重。能源资源紧张,对外依存度高;开采量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企业普遍存在。(2)环境污染严重。多数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3)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4)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严重,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限的项目较多。(5)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6)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因环境引发群体事件屡见不鲜。
第2问,主要答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利的制度。作答时,要根据给定资料中“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来答。善于挖掘给定资料和题目要求中的信息,紧紧围绕给资料内容和题目要求来答,就不会跑题,就会抓住踩分的要点。主要作答内容有:(1)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加强监督,严格检查,实行最严厉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落实生态环境补偿制度。(2)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规。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法条。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物耗和环境标准,实施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和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和再生利用、再制造、低碳产品标准。(3)政策制度。制定促进清洁环保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控制耗能污染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行用电阶梯价格和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政策,对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污染物减排能力建设给予财政补助。实施推广节能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实施节能节水环保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开征环境保护税,实行抑制过度消费的税收政策。推广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提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门槛。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第3问,是典型的策论试题,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写一篇怎么样建设的文章。美丽中国包含很多内容,这里要求写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美要落在环境上、生态上。在立论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答全,从各个方面、各个维度来写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每个方面只写框架性内容;二是答深,只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方面深入答,比如可以写遏制环境污染方面,或者写加强生态治理方面,或者是绿化美化方面,或者是空间合理开发方面,等等。行文重点放在对策和举措上。可以选择的角度和骨架内容有:(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谋划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二是加快土地合理开发。三是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四是建设海洋强国。(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化解产能过剩。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四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3)加强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采取有力措施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用合理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二是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三是狠抓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四是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4)加强污染治理。要重点突出、重拳出击、重典治污、力求实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一是科学治理大气污染。二是大力治理水污染。三是加紧治理土壤污染。四是切实做好生态系统修复。五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5)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建立在公众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风尚。一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三是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