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范例(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范例(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第一篇】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靠的是什么?就是千百年形成的民族精神。

有时候,国家破裂,我们只有紧握民族精神,才能重振山河,振兴国家。

战火纷飞,满蹄踏破国都,北伐再败,是再战,还是……东风吹拂,郑成功绽开愁脸,举起民族大义的大旗,挥师东下,一举驱跑荷蛮,收复台湾。既成就了自己,又实现了中华统一和伟大复兴。

有时候,国家被侵,我们只有紧抓民族大义,驱逐外寇,还我河山。

三省沦陷,内战频频。是做“亡国奴”,还是……雪花飞舞,张学良仰望苍天,扯起民族大义的风帆,毅然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并力抵抗日寇,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既证明了自己,也赢得后人由衷的.钦佩。

有时候,国家遭遇自然灾难,我们只有心系灾区同胞,众志成城,才能共建家园。

汶川倾倒,玉秀被毁。转瞬间,天崩地裂,高楼倒塌,良田被毁,厄运接连降落在中华大地上,摧残着中华儿女的身体,带给中华儿女无限的苦愁,但是!中华儿女没有害怕,也从未畏惧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3亿人的心连在一起,必在废墟上建成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没有凝聚力的民族会怎样?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第二篇】

“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在各地正如火如荼开展。但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党员干部“搞应付”“假对付”,逐渐背离了党史学习教育初衷。党员干部要如何做到全身心投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要三思而“后学”,力戒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纸上谈兵,从而真正将党史这门“必修课”学懂弄通、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学有所思,力戒走马观花,不能敷衍了事。“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党史能够感受历史之壮阔、感悟思想之真理、探究求索之力量。然而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抱有“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敷衍态度,拍拍照片、抄抄笔记、做做样子,未能将百年党史灿若星河的智慧记入脑中,浩渺无边的力量哲学刻入心中。学习就该有学习的“样子”,要学会往深处钻,往细处想,往高处看。在党史学习的过程中,匆忙签到摆拍草草退场、一次会议连换几个会标、将讲话内容一股脑全部抄到笔记本上,这种“花架子”“走过场”,严重脱离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本质。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看花”,力戒以“应付心态”完成党史学习的“硬指标”,要以真诚求知的态度,主动学、深入学、认真学。

学有所悟,力戒蜻蜓点水,定要持之以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党史学习亦是如此。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学习党史既是必修课,又是政治任务和政治检验,应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在真学、学真上下功夫。有些干部在刚开始学习党史时,精神抖擞、信心满满,可时间一长、热情一过,就半途而废、应付了事。“学海无涯苦作舟”,党史学习是一个学无止境、一以贯之的过程,党员干部要力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系统学”“全面学”“认真学”“辩证学”,利用碎片化时间,静心研读,养成学在平时、抓在平时的习惯。要努力克服“零敲碎打”,防止“蜻蜓点水”,避免“一知半解”,真正做到在灵魂深处敲响鼓,在思想深处引共鸣。

学有所得,力戒纸上谈兵,推进走深走实。学习党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反观现实,推动工作。因此,在党史学习过程中,要力戒陷入知行脱节“两张皮”的误区。如果谈到学习“头头是道”、问起业务“一知半解”、落实工作“畏手畏脚”,那就是典型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党史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寻找方法、挖掘技巧,不能将“以建党精神为鉴”“古为今用”一味“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知信行相统一,多动脑、多用心、多行动。要学会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巧妙运用过去的经验化解当前的矛盾,真正实现从“纸上谈兵”到“纸外练兵”的转变,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才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意义。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第三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生于这个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是否会因为生活的安逸而忘记对祖国所肩负的重任?我们是否会因为风沙的覆盖而忘记祖辈们所留下的光荣印记?我们是否会因为时间的洗礼而放弃那该我们铭记于心的红色内涵?相信我们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在祖国的呵护和抚爱中长大,对祖国所经历的历史又怎能轻易的就从记忆中抹去。

回想祖辈们的艰难抗战路,眼框便不自觉的被打湿,耳中满是中华战士们那充满力量的咆哮和怒喊之声,心中也好似有一团烈火在激愤中燃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汗洒疆土只为民之安乐,伤痕若揭只为国之复起,枪声,炮声,泪血声,忘不掉的抗战岁月,挥不去的复国神话。他们,只为了国,他们,亦为了民。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收获丰厚的稻菽,全是因为抗战英雄们在前线疲于奔命,不惧死亡,用自己的血汗将偷盗者阻挡在了围栏之外。

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他们是风雨中那屹立不倒的擎天柱,支撑着祖国的山河,不显一丝颓势。食过皮带,啃过树皮,饮过泥水,只为躲避敌人,积蓄更多力量。

初入江西,一种浓烈的红色革命氛围便扑面而来。江西作为革命老区,陪伴着党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艰难复国路,引领着祖国战士在抗敌这条路上越走越好。“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永不言弃的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席慕容散文《时光》,载人航天精神……,

还记否?那场令所有炎黄子孙都为之心痛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它夺去了多少汶川同胞的生命和健康,震塌了多少那被人称作“家”的房屋。但再大的苦难也抵挡不住中华民族这面屹立不倒的高墙和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的爱国爱民之情。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第四篇】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政治品格。

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引导和激励一大批有志之士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投身伟大的解放、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的生动诠释、伟大实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革命战争年代,夏明翰身陷牢狱坚贞不屈,留下“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豪迈誓言;渡江战役打响时,马毛姐冒着枪林弹雨多次横渡长江,成功运送解放军登岸;抗美援朝中,王占山坚守阵地四天四夜,打退敌人38次进攻,身体留下几十个弹孔……

在生死考验面前,是什么让他们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答案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一以贯之的责任担当。

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百年风华,初心依旧。今天,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才能始终与人民在一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一以贯之的革命本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为崇高神圣的理想而献身,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可以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从“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到“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再到“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刘伯坚……无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用热血浇灌理想,以生命奉献家国,书写了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淬炼出可歌可泣的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

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

对党忠诚是每一位党员在入党宣誓时对党许下的庄严承诺,不负人民是每一位党员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相互统一的。对党忠诚的本质要求就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就是对党的最大忠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

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建党百年来优秀经验之集大成。它们紧紧围绕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分别从党与国家、与人民、与社会、与自身四个维度出发,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党与国家——实现中国的伟大民族复兴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党与人民——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了必须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党与社会——要坚持信念理想,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必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并积极推进社会革命。

党与自身——打铁还需自身硬,积极进行自我革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才能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凝心聚力。

伟大实践造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进一步激励伟大实践。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学习、感悟、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奋斗力量,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坚定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69 6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