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笔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笔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先生读后感1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先生读后感2

五个小时,可以帮你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可以帮你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是怎样带来改变和成长的,你是不是也很心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一只热情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失利导致心情抑郁,然后去做心理咨询,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一点点从抑郁状态中走出来,最终恢复了热情和活力。全书只有万字,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是每小时2万字到4万字,按最慢阅读速度2万字/时,5个多小时也完全可以读完本书。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消除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询,或者像书中所说那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者可怕事件后进行的一项神秘活动。不是的!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件普通的、科学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困扰,比如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抑郁、亲子关系紧张让人烦闷、亲密关系无法调节让人痛苦、绝望等。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的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另外一个误解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见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是他们让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实,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自发自愿的过程,来访者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来访者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学点新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痛苦的方法。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会倾注全身心的关注和陪伴,使来访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变和成长。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询的详细过程,从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中,我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联系过去再看向未来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爱人开车送我去办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为时间紧张导致他有可能迟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达自己对于迟到的焦虑,而我却一直默默无语。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当时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冷漠无情,跟平时相差很大呢?我尝试着用咨询师的话问自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点内疚、有点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对我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那种内疚感、无力感很相似,甚至还有点愤怒。”

“现在的你,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无语的我其实回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体验着跟童年时候一样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应了那种感受。如果是现在这种‘成人状态’,我可能会向他表达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时间紧张的歉意,会安慰他帮助他缓解焦虑,也可能会跟他一同探讨避免迟到的其他解决方案。”

从问题中看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当下用理性大脑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不但揭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有了建设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内疚感和无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帮助自己跳出“适应型儿童状态”,回到“成人状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3

书,是巨大的力量;书,也是逆境中的慰籍;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然,也有人会觉得书根本其实读来也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当他们长大过后,就会发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了。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做《亲爱的汉修先生》的书。这本书不仅仅得过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而且胜过所有的作文书。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雷伊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他很喜欢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同他联系。到了六年级,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跟汉修先生联系的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自己转学后的不适应以及她内心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好手笔:1篇描写他和爸爸坐卡车出游的文章使他获得了小作家征文的荣誉入围奖,同时也更坚定了他要成为名作家的决心。

这本书中,雷伊的妈妈也让我非常感动。她能正确地引导孩子,让他能乐观坚强的面对人生。她说:“我每次望着海浪,都会觉得,不管事情看起来多糟,人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妈妈对人生坚强的态度,对雷伊产生了影响。

这本书可以让我从雷伊的书信和日记中接触到他的内心世界。这本1948年得奖的作品,并未随着潮流的变迁而褪色。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4

还记得二年级时,我第一次在我家书柜里发现《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个书名挺有趣的,就翻开看了起来。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里面的故事一点意思都没有,就是写信、写日记,写信、写日记……而且这些信和日记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就像一杯白开水。可这次当我再看这本书时,我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原来我觉得平淡无味的语言,现在读着觉得特别真实,鲍雷伊的喜怒哀乐都展现在我的眼前。书中“午餐袋之谜”让我觉得有趣;鲍雷伊父母离婚后,他爸爸来看他的场景让我感动;书信中鲍雷伊每一次署名的变化,又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这本书里,我很佩服汉修先生,他让鲍雷伊通过写信的方式,爱上了写作。我更加佩服鲍雷伊,虽然他开始也不太情愿写日记,但还是坚持下来了,一直坚持以假装自己在和“假”汉修先生写信的方式写日记。

鲍雷伊不但在写日记这件事上坚持不懈,在“午餐袋之谜”中也让我看到他的坚持。他的午餐袋里总有些好吃的东西,可常会被别人偷走。这让鲍雷伊很气愤,他想了很多办法:如上学途中就把午餐吃掉,但是到了下午就很饿了;在午餐袋上写个假名,不久也被识破了;更夸张的是他用大捆胶带把午餐袋封起来,最后差点连自己都没吃上饭……虽然这些办法都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放弃,继续想办法做防盗警报器……

这学期谢老师让我们写“侃侃”,每天记录生活中的小事。一开始我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没写几句就没话可说了,好几次还拖拖拉拉没有完成。看到别人的“侃侃”写得那么真实生动,还有些同学坚持写了一段时间,得到了爆炸星,直接升级为班级小写手,我可羡慕了!

我也想升级,我也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说,你看鲍雷伊是怎么做的?我恍然大悟,我也找一个假汉修先生给他写信,把文字写在纸上,就有种跟远方的朋友对话的感觉,那一定是件很好玩的事情。鲍雷伊能坚持下来,我也要努力坚持下来。

好几次写侃侃我都感觉无从下笔,妈妈说我没留心生活。于是,上体育课时,我细心观察身边的同学;午餐时,我也在搜寻写作素材;课间,我会回忆一天中哪一点最值得记录……

就像《犟龟》中的那只意志坚定、不达目标决不言弃的小龟一样,我每天都认真完成侃侃随笔。渐渐地,我写侃侃的时候不再需要抓耳挠腮了,文笔也越来越流畅了。坚持真的很难,但坚持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也许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会遭遇讥讽,也会有热情的挽留,有不屑一顾的眼神……但只要“一直在路上”就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5

听说这本书对于孩子在写作方面会有很大的启迪,封面上的的宣传口号也有这样一句话: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抵过所有作文书。带着这样的期待读后,慢慢品味,渐渐进入小说描绘的场景中的从读第一二章时是质疑,到掩卷时为之叹服,这才明白它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是实至名归的。

一、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描写

本以为主人公是一个叫汉修先生的男子,读了才知道这是一个叫做雷伊的男孩子的成长的故事。关于汉修先生的正面描写并不多,只能从他的信以及那位女作家的口中了解到这是一个智慧的作家:他用巧妙的方式带动了雷伊,激发了雷伊的表达欲望,再现了雷伊从讨厌写作到爱上写作的过程;他是一个幽默的作家,从他的回信中可见一斑,雷伊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文笔也有了幽默的因子。

他是一点懂孩子的作家,所以雷伊愿意向他倾诉。小说把雷伊的信与雷伊的日记按照章节交叉排列,从第一章还有错别字的短短的书信,到后面有精彩的场景描写,情景交融的表达,我们看到了雷伊的进步。

在小说中的确有给大家习作的建议,都是通过雷伊的回信和日记呈现出来的,包括多看书、多观察、多听、多看、多写。在雷伊不知道怎样写日记时,汉修先生建议雷伊假想一个人物,以写信的方式来倾述,于是有了"亲爱的‘假’汉修先生"这样的书信体的日记。

书的结尾,雷伊的爸爸回来了,还带回了小狗土匪,可最终妈妈没有答应复合,这种构思还原了生活的真实,这时的雷伊已经走出了自我的烦恼,相信自己已经能应对一切了,如果改为大团圆的结尾个人觉得反倒不太好。

二、薄薄的一本书,浓浓的一份情。

让我更感动的不是雷伊习作水平的提高,而是他心灵的成长。作为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转学后的雷伊是孤独寂寞的,他渴望父亲的爱,曾那么埋怨父亲,特别是从电话中听到了一个男孩子的声音后,但他最终也释然了,从爸爸的角度去思考,谅解了爸爸。在书的结尾,雷伊的爸爸找到了小狗土匪,雷伊却决定让土匪跟爸爸在一起,去陪伴爸爸翻越雪山;他想方设法制作了报警装置想抓住偷他午餐的小偷,最终在法兰德林先生的影响下,决定不再追究此时,也许,小偷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雷伊没有因为打击而一蹶不振,是因为他的身边有爱他的、带给他正面影响的人:

雷伊的妈妈离异后自己带着孩子,谈及离婚的原因,她说是因为雷伊的爸爸太热爱他的卡车,在雷伊出生前她也是如此,但是后来因为有了雷伊,妈妈长大了,而爸爸还没有长大。她没有埋怨,更没有数落前夫的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怨妇。她让雷伊明白彼时他们是有爱的,现在的分开是有原因的,虽然他们的生活是辛苦的。

校工法兰德林先生宽容、乐观、善解人意,他乐呵呵地清扫孩子的呕吐物,和雷伊交流,时刻关注他、提醒他,是雷伊在学校最喜欢人。

那位共进午餐的女作家贝乔称呼雷伊为"小作家",尽管雷伊说自己只得到了荣誉入围奖,贝乔却说:"那有什么差别?每个评审的意见都不同。我就很喜欢你那篇文章,因为它的作者很诚实地写出自己熟悉的事物,而且表现出很质朴的感情。你让我觉得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好像开着卡车在陡坡上载着好几吨葡萄。"这样的称呼,这样的话语,这样的肯定,给了雷伊无限的鼓励。

图书馆理员知晓雷伊希望汉修先生的作品,于是在第一时间把汉修先生的新作品借给雷伊,让雷伊体会到别人对他的在意……

小说中呈现出的爱与痛的挣扎,不正是生活的真实吗?我注意到,雷伊在校园内的孤独,注意到他没有提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老师。其实雷伊就是我们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孩子,愿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给予每一个孩子,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能给予他们阳光、雨露,愿他们像雷伊一样完成自我成长!

71 1832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