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作文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以小见大的作文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以小见大作文【第一篇】

一、以小见大法

“事例要典型”,这是老师在同学们的作文批语中经常提到的。什么样的事例才算典型呢?一些同学认为,典型事例就是董存瑞炸碉堡之类的大事。其实,只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方法,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转化为典型事例。如何才能将小事转化为典型事例呢?这就要用到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可以将小事情和大背景联系起来,使毫不起眼的“小事”转化为具有代表意义(典型)的“大事”。

例如,《菜园小记》一文,种莱本是一件小事,但由于种菜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面对敌人的封锁与围困.延安军民开展生产自救而从事的一种生产活动,因此,种菜这种“小事”在这一大背景下便转化成了有重大意义的“大事”。

以小见大,还可通过刻画一些小事中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质、形象这一“大”。

例如,1篇写母爱的文章,作者刻画了上火车前拥挤的人群挤断了“我”的行李带,母亲解下裤腰带扎好行李这一典型细节。于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布带便凝聚了深沉的母爱这一“大”。

二、犯中求避法

我们作文时,难免要写一些性质相似、内容相近的事情。这容易给人雷同之感。怎样才能将性质相似、内容相近的事情写出一些不同呢?同学们可以用犯中求避法。

“犯”是重复,指作品中的场面、事件、人物的行为等有某种程度上的雷同;“避”是变化,指在类似的场面、事件、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犯中求避,就是写出相同中的不同。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描写了藤野先生与鲁迅的三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是因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主动、和蔼地向他指出错误。这在外国人视中国人为“支那猪”的环境下,藤野先生的这一举动无疑震撼人心。第二次谈话.是藤野先生听说中国人“敬重鬼”,因此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这在医学界“无鬼神”的学术环境下,藤野先生的关怀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因材施教.彰显了人性。第三次谈话,是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对这连国人都嘲笑、批判的民族恶瘤,藤野先生却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三次谈话都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这正是鲁迅巧妙运用犯中求避法的结果。

三、张弛有变法

如果故事情节一直紧锣密鼓,难免给人剑拔弩张之感;反之,如果故事情节一味细吹慢打,又难以使人振奋。因此,处理好情节的“张”与“弛”颇有必要。

“张”,紧张,指文章中的矛盾冲突激烈;“弛”,松弛,指文章中的矛盾冲突相对松缓。“张”与“弛”有规律地交错,可使文章情节松紧适度。

以小见大的作文【第二篇】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怀有多的期望,就难免回遭遇失望与挫折。生命如花,花开花落,这一切都太正常不过了。然而,我们却常常觉得生命亏待了我,别人为什么中比自己幸福和快乐呢?殊不知,这只是自己无法承受这一切磨难的结果。

我爱梅花,不光因为她清幽怡人,而是因为在她的生命里我早到了我一直缺少的精神——承受。

梅花,她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荷花的典雅脱俗,也没有菊花地高洁华贵。但她却能笑傲冰雪。她的一生,春、夏、秋都被绿叶紧紧的掩盖,没有人愿意多看她一眼。或许有人,有花,有蝶······在她面前轻蔑地一笑在她背后议论她的丑陋。她不在意,她默默的承受着别人的欺辱。每到百花凋零,严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地飘落在大地各处······别有韵致。凛冽的寒风侵袭着她单薄的身子,她却傲然挺立,散发出迷人的清香。而人们在伫立赞叹梅花的美与香的同时,却又感叹着梅花偏偏选在寒冬腊月而开。梅花依旧不语,她又一次承受着寒冬的考验和人们的不理解。

梅花不语,是因为这就是生命,这就是生命的考验。她唯有承受这一切,才能活出美好未来,她不能放弃。

是啊!人的一生不也是充满磨难吗?我与其天天叹息,消沉度日,抱怨着"不公"的上天,还不如自己承受住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记得有人说过:今天就是黑暗,明天就是黑暗,后天就是光明。而又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黑暗中。

痛苦就人生而言,常常扮演着自来之客的角色,往往不请自到,有些痛苦来的温柔,如同漫漫降临的傍晚,在一无所知不知不觉间你会突然感到冰冷和昏暗;有些痛苦来得突然,如果一阵骤风‘一阵怒涛,让咱们来不及防备;当我们屈服于痛苦的时候,他可能是咱们懊丧、潦倒,甚至在绝望中走向自掘的坟墓。当我们承受了痛苦,我们就变得强大。相信自己生命会因此而多姿多彩。

学会承受,感受生活,摇曳生命之花,让生命之花芬芳人生的路途。

以小见大作文【第三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随笔 大作文 小作文

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知识面窄,不善表达,导致作文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话说不清,句子不通顺,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让人顺畅地读完全篇的是少之又少,要想找到一两篇句通意顺、情感丰富、表达生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探索,那就是把作文教学分成随笔、大作文和小作文三个板块,各块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练习,然后按步骤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随笔

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必须让他们敢写。要想让学生敢写,首先要解放思想,进行一种不打分的宽松的练习。随笔就是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每天花上十多分钟的时间,写一段不拘一格的文字,实在写不出可以抄一段自己欣赏的文字,让他们每天的这一练养成一种习惯,培养起一种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

思想问题解决了,接着要考虑的是写什么。一切身边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叙述的对象。看一次电影或电视,读一本有趣的书,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礼物,买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趣的事、难忘的事、有感触的事……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留心自己身边人的举动,描摹他人的各自个性,等等,一切皆可入文。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一次带学生去工厂社会实践,回校后我让同学以“路途见闻”为题用十分钟写1篇随笔,检查时我发觉许多同学写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一同学写道:听说大街要改造,今天走在这街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是早知要如此,当初为何不一步到位;二是扩建后的大街不知美丽到何种程度;三是如此大的工程,涉及这么广的范围,会出现什么麻烦……信手写来,头头是道。一同学写道: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走在路上,碰上呼呼作响的空调机,脚步不由加快了一点,心里不由想道:装空调者有没有考虑,这做法是凉了小家,热了大家……由此可见,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材料。

常听一些学生说:有些事情我也曾见过,听说过,甚至亲身经历过,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认真的观察和仔细的研究。鲁迅先生说,要“留心每种事情,多看看”。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留心和研究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

二、小作文

常听到语文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高中生的作文不如初中生的作文有情,初中生的作文不如小学生的作文有趣。这感叹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中生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写议论文,列举的事例大多是名人轶事或伟大人物的言行;写记叙文,往往想方设法去编大事件;写说明文,极力追求事物的完美,这样的作文让人看了的确不是滋味。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每周一作的小作文,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又没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去它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材料而言,实在是极平凡的,然而鲁迅却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写出了至今仍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不朽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境,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只要留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2.用真情,讲实话。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当天没有返校。星期一早上,父亲一大早就起床,冒着蒙蒙细雨骑车几十里将他准时送到学校,然后父亲赶回去上班。在父亲将匆匆离去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雨天路滑,小心点……他将这篇作文在班上宣读时,许多同学眼中噙满泪花。

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但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小作文中完全可以放手一写。

3.学会以小见大的手法。辅导学生作文,特别是小作文,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中见大,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同学列举班上的一些小事,好的、坏的一概不论,只管提来。同学们的发言很踊跃,有的说:自行车管理员工作负责,每天如一日,使班上的自行车管理在校评比中名列前茅;有的说:姚向东同学坚持自觉打扫教室,从不声张;有的说:自习课总有几个人讲话声音太大,影响他人;有的说:乱抛纸屑的现象在班上时有发生……而对这些事情,我让学生考虑,透过这些事情的表面,想想实质,由此就引出了雷锋精神、乐于助人、个人与集体、责任心、集体荣誉感等。所以,凡事三思,受益匪浅,小中见大,就会更上一层楼。

三、大作文

写大作文要讲究格。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议论文的基本格是起承转合;读后感的基本格是引议联结;记叙文的基本格是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说明文的基本格是抓特征,按次序。其他文体也都有各自的基本格,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格的基础上,再从拟题、章法、语体三方面进行格的强化训练。

1.因文设题,解题。标题因文而异。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透过这一“眼睛”,一眼就看到文章的体裁,要求做到因文设题。记叙文标题大多着眼于人物、事件、环境,用形象思维;议论文标题着眼于论题、论点、论据,用逻辑思维。诚如是,标题才会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所谓因文解题,就是根据文体要求去识题辨题,记叙文重“记”,议论文重“议”,说明文重“说”。拟题训练和解题训练,从格的角度讲可起到短、平、快的效果。

2.因文变法。章法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就是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法则。不同的文体表达主题的方法不一样,要求采用的章法自然也不一样。议论文要求以立论鲜明、论证严密的章法去突出中心;记叙文要求以构思新颖、剪裁精当的章法表现主题;而说明文则要求以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的章法说明事物。正因为文体决定章法,所以章法训练可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因文变法的能力。

3.因文用语。语体因文体而异。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求用语鲜明精当,力透纸背;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要求用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求用语准确简明,语序分明。语体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变换语体,使语言表达切合文体要求。这种训练的重点是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使遣词造句切合文体,适合环境。二是根据文体选用表达方式。拟题、章法、语体三路并进,文体这一格的训练就会落实到实处。

以小见大作文【第四篇】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是《孟子》选文专版,其选文章依次为:《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这几个课面就内容简单复杂层次而言,应该是由复杂到简单。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依序而教,这恐怕很难收到效果,如果改变现有顺序,这倒可以收到板块教学整体之奇妙。

二、操作过程

孟子善用故事说理,其文章多取譬设喻。基于此,我们先完成《弈秋》、《齐人有一妻一妾》两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故事背后应藏有写作者某类情感的表达。接着,抓住《孟子见梁襄王》中“见”字作文章,让学生明白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见王的目的是“推行仁政”,有了这篇课文的学习,余下的《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两文,教者只需将学生引入到对标题的改动,这样,学生便能由此及彼,真正做到入文前已知己知彼,教学当真便会顺利许多。

三、具体流程

A、《弈秋》

1.引子话题

给出《小猫钓鱼》,让学生复述故事,后给出常规思维,否定小猫三心二意,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2.走进文面

入文,先由“文面中有小猫吗?”这一问做到课内课外有效链接,这样,学生读文有了任务,学生一读文,能找到弈秋之徒中有一徒和小猫类似。小猫钓鱼时一会儿赶了蜻蜓,一会儿追了蝴蝶,它做事三心二意,遭到否定。那个徒弟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他也如此三心二意。

3.逆向思维

做这一步,我们是为给教学带来新意而设,也是为了开启思维而设。接着,课面上我们说到生活中这样的话题: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去开会,一只蚂蚁爬上桌面,小孩是开会呢还是斗蚂蚁?讨论分析后,大家肯定了小孩斗蚂蚁。由此,我们也便有了这样的问题进行,那小孩开会算不算三心二意?小孩该不该否定?那小猫真的有错吗?弈秋之徒真的该被否定吗?最后,我们问题的核心落实在了“选择”一词上。小孩随着去开会,他选择的并不是开会,蚂蚁出现,他选择了童趣,这无可厚非,小猫去钓鱼,但它毕竟还是只小猫,它并不在乎鱼结果多少,赶了蜻蜓,追了蝴蝶,它选择了快乐,它没有错,错只错在我们拿着猫妈妈的选择标准去苛求它了。弈秋之徒如果选择射术,那也说不定是能百步穿杨的,他当然也并非就该被否定呀。

4.强化巩固

有了“逆向思维”,我们课余就有了作文写作《小猫·弈秋之徒·选择》来强化巩固。

B、《孟子见梁襄王》

1.背景资料

①时代背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266页《寡人愿安承教》

梁襄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推行仁政,宣扬“民贵君轻”。

给出这两者,主要是为了给出这样一个事实:梁襄王想要一个贤者来辅佐自己强大国力,以雪国耻,孟子正是这样的贤士。孟子想寻一个君王来推行自己的“仁政”,梁襄王正是这样的君王,这给两人的相见创造了条件。

2.“见”字分析

结合上文,一个想寻找贤士,一个想寻找君王,两人都是想见到对方的。因此,“见”便有了一个前提──“想见”,时机一旦成熟,当然,“想见”就会变成“拜见”、“接见”。“拜见”“接见”是“见”的具体过程,“见”的结果又怎样呢?此时,我们要求学生读文段一。

君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结合字面,学生很易得到孟子的后悔。“见”也便有了结果──“悔见”。

综上,“见”便有了以下分析:

①想见

②拜见、接见

③悔见

既是“想见”,但最终却“悔见”,那问题一定出现在了“拜见”、“接见”这一过程中。那问题出现在哪儿?此时我们便可导入进整个文章以及背景资料的学习分析中去了。

3.技巧探究

有了上面学生兴趣的激发,课面上什么“倒叙”,什么“取譬设喻”完成一个类比推理等这些技巧是很容易理出来讲清楚的。

C、庄子见孟子

1.阅读发现:

入文前,我们先讲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阅读,学生阅读中很容易发现本文主要事件是“孟子见齐宣王”,庄暴见孟子只是孟子去见齐宣王的一个引子,课题改变成“孟子见齐宣王”而更准确些。

2.由彼及此

课题一变,前面有“孟子见梁襄王”作铺垫,那“孟子见齐宣王”便有如此信息点:孟子又寻找了一个新的王来推销他的“仁政”学说。

3.对比阅读

做这一步,我们参照了某些教师的做法,先给出以下短文,然后与课面比较阅读,从中完成对孟子説辩技巧的探究。

孟子见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頞,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4.说辩技巧

有上面的对比阅读,经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顺利总结出孟子的说理四部曲:

①投其所好

②布下钓饵

③单刀直入

④水到渠成

D、“齐桓晋文之事”

本文虽在篇幅上较其他文面复杂,但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到此,我们只需引导学生将《齐桓晋文之事》这一标题变成《孟子见齐宣王》,文章的主要内容,孟子的说辩技巧等这些都迎刃而解。学生读文只是完成对前面我们已得结论进行一个分析验证。

四、教后感想

71 68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