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一篇】

1、功的初步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4、功的计算公式:w=fs

用f表示力,单位是牛(n),用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符号是w,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焦耳的符号是j,1 j=1n?m。

5、在竖直提升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gh;

在克服摩擦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

6、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6、当不考虑摩擦、机械自身重等因素时,人们利用机械所做的功(fs)等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也是最简单的情况。

第2节 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计算公式:p==fv

其中w代表功,单位是焦(j);t代表时间,单位是秒(s);f代表拉力,单位是牛(s);v代表速度,单位是m/s;p代表功率,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4、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kw)1w=1j/s、1kw=103w。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匀速前进、匀速后退,只要是匀速)动能不变。

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是否在运动。

1、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得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一般认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位置升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低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降低,还是加速降低,或减速降低,只要是降低)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

3、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性形变的大小(对同一个弹性物体而言)。

(3)对同一弹簧或同一橡皮筋来讲(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也就是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机械能源有水能和风能。大型水电站通过修筑拦河坝来提高水位,从而增大水的重力势能,以便在发电时把更多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二篇】

一、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安。

三、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20xx年7月3日星期六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三篇】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3、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惯性没有方向。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

(1)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用气垫的方法)。

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第四篇】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i= u/ 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原因是几个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都要小)

④、分压作用:r1/ r2 = u1/u2,

⑤、电流之比为i1∶i2=1∶1 ;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1/ r=1/ r1+1/r2(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r=( r1+r2)/ r1r2。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r/n(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④、分流作用:计算i1:i2= r2: r1可用:;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

1、实验原理:欧姆定律或者r = u/ i。

71 1894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