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汇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忏悔录》读后感300字【第一篇】

通过托尔斯泰《忏悔录》中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变、脆弱,人天生的堕落和自私倾向,看到了思想、文明律对于人性的反思、规诫,在道德面前,人性总是不免自惭形秽,也可见人性是多么的靠不住,无论这个人是多么愿意完善自己,也无论这个人取得过何种伟大的成就。

因此,要引起我们对于人性的警觉,进而引起我们对于权势者的警觉,因为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监督权势者,防止其作恶、堕落。另外,为了防止我们自身的堕落,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多接触真善美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这其中也可以看到理性对于信仰的解构,以及随后所产生的一种消极结果。理性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规范人类行为方面。

实在不好表达,我造了“文明律”这个词(因为有“道德律”的说法),表示文明对于我们自身的一种规范和要求吧,违背了它,我们将不再是文明的。尽管这个文明律有时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认识。

《忏悔录》读后感【第二篇】

不得不说忏悔录是一片相当长的书。看到后面的确对我来说算是有点枯燥。不过本着有始有终的原则,我还是耐着性子将整本书看完了。由于从开始到结束相隔的时间较长,所以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快忘记了。就只能大概说一说我能记得住且有感悟的地方吧。

卢梭的确是一个浪漫,多情,敏感,正义,善良的人啊。这些地方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了。对于善良,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他说他并不会怨恨或者嫉妒(记不太清楚了==)别人,他说他天生就不知道怨恨或者嫉妒是什么,所以从来不知道怨恨或者嫉妒的感觉是什么。我还是让我觉得这样的人未免也太善良单纯了。

卢梭在中年时期喜欢上了乌德托夫人。从书中描述可以看出,那种感情是多么的强烈和炽热。但也充满了理智。那种光辉灿烂的美德抑制他越界。那种爱是多么的纯洁和高尚。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去毁了这美好的一切。而且卢梭对于美好的人大部分是更愿意对其欣赏热爱,而不是占有,因为他怕这样会破坏掉这种美好。不得不说,我很欣赏他这一点。也想到自己因为冲动做过的错事与蠢事,不得不为此而感到惭愧和忏悔。我也经历了相当大的痛苦。我也感觉到,经历过痛苦,人的确是会成长的。

还有卢梭不把它的写作当成赚钱的工具这一点也是让人觉得佩服。因为他觉得为了钱而写作会损耗他的灵感,以后就写不出好的东西来。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很少能找出)(这一类追求真理追求美,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金钱的人了吧。

对于卢梭喜欢安静的乡村生活。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他在书中里面说过,大致意思就是,他努力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过上愉快的乡村生活。话说古代的圣贤还都是向往这一类的生活。远离了浮华,淡淡的平静,其实才是真正的快乐啊。三毛曾说过:“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其实中心思想都是挺相近的。包括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也是如此,不过,我觉得《人生的智慧》的价值观会偏得更消极一些吧。我以前也是会幻想那种精彩刺激生活,觉得自己生活的太平淡太没有意思。当我真正进入到那种生活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的心有多么的累,多么的不快乐,甚至给我带来了好多的痛苦。当那一切结束,我又回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平凡的生活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想要的喜欢的还是这样的生活。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大概就是这样了吧。而且经历了痛苦,也把我爱幻想,浮躁的心医治好了。终于可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生活了吧。

就这本忏悔录来说,卢梭真的是很坦率的一个人。公正客观,诉说一个本真的自己,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或许哪天我也该写个“忏悔录”来检讨一下自己。深挖自己的内心,好好的认识自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忏悔录读后感【第三篇】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盼之于愉悦的好处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己,寻找上帝。人之因此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己,而之因此失去自己,乃是正因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愉悦,就务必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己。记忆和期盼的好处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盼,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能够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联。这不仅仅仅正因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联,才能明白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己。从这个好处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己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盼。奥古斯丁对自己的记忆,不仅仅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己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生命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

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仅仅要追溯到性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性命,往性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正因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性命的上帝。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

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盼的姿态。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愉悦的期盼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盼中获取力量。属尘世的记忆和期盼之因此显得虚无,是正因所记忆和所期盼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盼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刻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盼却不一样,正因这时记忆和期盼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己更加真实的自己。在这个好处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盼,把时刻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盼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刻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愉悦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己,愉悦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己,而这又以明白上帝和自己的关联为前提。记忆和期盼之因此能够指向愉悦的实现,就是正因对上帝的记忆和期盼是自己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联。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己的创造者;期盼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

而人之因此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正因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此刻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盼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一样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一样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刻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正因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刻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愉悦。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联,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刻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愉悦。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盼,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联,从而获得真正的自己。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应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明白了上帝和自己的关联,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愉悦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好处。

通过上文对时刻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愉悦持有不一样的明白,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一样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样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但是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

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好处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潜质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愉悦,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盼。记忆和期盼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盼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刻中的此刻,与能够记忆和期盼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能够看作是对这种背

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务必明白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刻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盼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此刻才可能是愉悦的。

作者简介【第四篇】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生于瑞士日内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理论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淳风化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及自传《忏悔录》。

-------------------------------------------------------------------------------------------------

71 816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