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参考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参考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

《平凡的世界》一书共有三本,就其厚度而言一定是我不愿意时时刻刻带着的,然而用kindle看无法感受到书籍本身的沉重感以及历史的厚重感,正因为叙述事情之广才有如此厚度。

今天终于把它看完,从开始阅读到读完跨越时间之长导致我对书中很多人物、事件已经记不清楚。为什么看这么久呢?一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但是偏向于行文轻快的言情小说,对于这种“稳重”的书籍不太感冒;二是未能坚持每天看,甚至第一本与第二三本脱节严重,忘记什么时候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只记得看完后多次到图书馆都未看到第二本,不愿意跳过,所以中间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看的。

放暑假以来,只有想着不能一早起来就玩手机才会拿起看个一两章,期间还经常盯着进度条,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今天看完却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总觉得不应该就这样就结局。但是如若接着写又能写什么呢?少平与金秀?不,他俩更像是兄妹,而和少平互相喜欢的晓霞已经在那场洪水中牺牲。

纵观全书,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少平无论在何种艰苦条件下都依旧坚持阅读。不禁扪心自问,我有着比他好很多的条件,纸质书或者,为什么没能坚持每天阅读呢?自诩喜爱阅读,看得最多的就是言情小说,正经的书籍却没看过多少,看过的大多也已经抛之脑后,实在惭愧。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

平凡的人物,在这平凡的世界,走着平凡的道路,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物,在这平凡的人世,有着平凡的梦想,有着平凡的追求;可是奇妙的是,平凡的人物,在这艰苦的岁月,却有着不平凡的精神,有着不寻常的毅力;平凡的人物,在这艰难的时代,却有着过人的执着,有着异人的魄力。

孙少平的目标虽小,孙少安的梦想虽简,但是他们的精神可嘉,他们的志气可扬。他们都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勇敢,一样的善良,一样的朴实,一样的真挚,一样的真情。他们把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演绎的炉火纯青;他们将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兄弟两个用不怕艰难险阻,一直勇往直前的毅力在战斗着,抗争着,奋进着,前进着;兄弟两个一直在努力的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始终在遵循着自己内心的渴望,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本性,始终在追寻着自己最初的梦想。

《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不是运气,不是意外,不是侥幸,不是虚名,相反,他是一种最公平,最真实,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最有肯定力的奖项。在专家心中,在能人心中,在作者心中,在读者心中,这本书是一本经典,是一本佳作。这本书的情节设置也好,人物写照也罢,都是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都是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都是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都是人类进程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人性的高度,人性的视角,人性的解剖,人性的反思,从这一点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一直在传达着一种精神,一种把苦难转化为潜行动力的坚韧精神:一种平凡人物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一种即使在绝境生存却依旧保持美好心灵的可贵精神;一种自强不息,顶天立地,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一种坚持不懈,敢于同命运作战的抗争精神;一种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的道德精神。

正如书中所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如意与不顺心,我们只有自己振作起来,自己勇敢起来,才会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接受暴风雨的袭击,而不论结局是好是坏,我们都可以心安理得的对自己说,我不曾后悔过,不曾遗憾过,不曾退缩过,不曾懈怠过。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3

趁着空闲时间,我终于把这本曾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书看完了。不知是我原来看书囫囵吞枣,还是这本书太精彩,我的心竟久久不能平静。

富翁马云曾对这本书有这样一句评价: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是路遥的作品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蹬三轮车呢!这句话真的毫不夸大其词。这本书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孙少安,孙少平这两个人物。

孙少安,小学毕业,由于家庭贫穷,便留在家乡做农民,他不甘心,孙家人总是向别人借钱,他想改变这种命运,于是他满怀斗志,开了一个砖厂。不久便生意兴隆。可是好景不长,一个骗子,让他们没了资金,自己跑了。没了钱,砖厂也应该倒闭。他不愿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意就这样倒下。于是他四处打探求到了资金,砖厂又恢复了,而且生意越来越好。

孙少平是孙少安的弟弟,他善良,节俭,爱读书。高中毕业后不愿留在父母身旁便远走他乡,他吃苦耐劳,干过重活,每在劳累之际,他总是默默地看书,追求精神需求。虽然他生活贫穷,但他不轻言放弃,最后成为一名矿工。

除了这两个人物,作者路遥刻画的田润叶,田晓霞等人物也都让我印象深刻。希望你在空闲时间不妨找来这本书,细细品味这本书的内容。像孙少平一样,在劳累,空闲之际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相信你看完后一定有所感触。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4

在读《平凡的世界》之前,我读过路遥的《人生》,二者同样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爱情与生活的冲突。《人生》以爱情为主线支撑全书,而《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内容则更加广博,家庭、劳动、理想……《平凡的世界》所展现的是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

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相对立又相交织。孙少安作为长子,天资聪颖却迫于家境辍学回家当一个生产队长。他的身上有理想有尊严,但同时也有责任。责任使他不敢追逐理想,甚至于放弃了理想,也是这种责任使他拒绝了深爱着自己的女孩。他的家庭决定了他的责任,他的善良决定了他的选择。而少平,成绩优异,也同样有尊严和理想。同样面对艰难的生活,少平没有选择放弃理想而是不断地追逐理想。无论生活有多么困顿,他都不放弃任何可以读书的机会,他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不劳作,看一本被润叶妈用来夹鞋样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是他的理想,是建立在大哥放弃自己理想的基础上的,没有少安在辍学劳动,就没有少平的上学读书。同时少安少平都一样的因家庭环境而有些自卑。这种自卑令少安忍痛拒绝了润叶,也使少平“仇视”家境富裕的顾养民。他们既是两个独立的人物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再说说双水村这个地方。它贫穷落后,让少平不停的想要逃离。他觉得前方有什么东西在呼唤着他,吸引他离开,可是他最后又回到了煤矿。这让人想到《前方》中曹文轩所写的那样: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少平在双水村时,有些东西呼唤他向前方,在他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之后,又有些东西呼唤着他回到家乡。《平凡的世界》讲述的就是一个追求理想又眷恋家园的过程。这是一个矛盾又痛苦的过程,他先是历尽艰难挣脱这桎梏,而后又不顾一切地回到了曾经束缚他的桎梏。他曾经的囚笼,成了他现在的信仰。这很可悲,也很真实。那些曾经在城市乡村之间苦苦挣扎,心中迷茫追求又反复的人们,是否也像孙少平一样?这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

小说的结局似乎是悲剧主义。一开始读者所期待的有情人都没能终成眷属。润叶另嫁他人,丈夫残疾;少安妻子因病去世;晓霞被洪水冲走,少平毁容;金波再也没找到他心爱的藏族姑娘。晓霞死了,秀莲也死了,少安少平的爱情不得善终。全书都属于现实主义,只有结局路遥安排成了他个人的理想化。看起来孙家兄弟很可怜,但是他们只有爱情不够美满。如果说悲惨,《活着》中福贵比他们更为悲惨,他不仅失去了爱情,还有财富,家庭,亲情……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他一个。少安砖厂办的风生水起,马上奔小康;少平回归煤矿,等待升职。福贵已经成了行尸走肉了,而少安少平只失去了爱情,他们还有生活的希望,所以这是最好的结局。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路遥生于陕北贫困之家,因为贫穷被父亲过继到大伯门下,历尽沧桑坎坷,爱情不幸。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写不出那种烈火烹油鲜花灼锦的富贵气象。同样,曹雪芹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所以他能写出“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黻黼焕烟霞”的《红楼梦》,家庭的巨变又让他切身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的艰辛。路遥的作品中,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少平想要进入城市逃离农村一如他想摆脱农民身份;高加林被黄亚萍抛弃一如他被初恋林红抛弃。这些都是烙印在他灵魂深处的片段,忘不掉,还时不时地痛。因此路遥在创作时这些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跳出来提醒他所受过的伤痛,所以他的作品中主人公结局并不是和美圆满的。但是正因如此,才显得更加真实,因为生活不是童话故事,不可能都尽如人意。

《平凡的世界》中也蕴含着路遥对人生的思考。“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正因为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物,故事才会不平凡。孙少平无法选择他出生的环境,就只能靠努力来改变命运。纵使生于平凡,生来平庸,那又如何?我命由我不由天。正如《悟空传》中所说的那样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大约是人生于世,为自己的命运作斗争吧。即便不知结局如何,你也曾抗争过,证明了自己有一个不屈的灵魂,百年之后,能无愧的说自己“曾是世间一条命”。《平凡的世界》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平凡人对命运的抗争。为什么不试着去改变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因为主宰你生活的,是你自己。被欺骗又怎样?你可以东山再起。

人们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是属于中国的黄金时代。可是这一切,真如人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么?如果仅有物质缺乏信仰,又比《平凡的世界》中物质匮乏却信仰坚定强出多少呢?那个时代,农民的信仰是土地,青年的信仰是知识;那个时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现在,人们告别贫困日渐富足却日渐迷茫精神空虚。应该感谢路遥,他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故乡黄土地写下一部著作,也为后人留下了时代的见证。即使遥远,也有文字忠实的记录下来,人们才能时刻警醒反思,才能创造出真正的“黄金时代”。

在读《平凡的世界》小说之前,我看过剧版。普通话方言夹杂,服饰土里土气,还原度很高。但是不知道是否因为时代差距太大,总给我一种距离感。而当我阅读原著时,那种距离感没有了,只剩下震撼与冲击。他们的形象,曾经无比模糊,如今甚为清晰;他们的感情,曾经困惑不解,如今甚为明了。《平凡的世界》让我直接清晰地窥见了七八十年代的陕北风貌。它是一面镜子,时代的镜子。没有比文字更直击人心、更有力度和深度的记录方式了。所有文艺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很少有高于原著的评价。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平凡的世界并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没有写完他们的一生,我不知道他们今后的生活如何。但我猜,一定有苦有乐,有笑有泪,被击垮了也不放弃希望。正如欧·亨利说的那样:人生是个含泪的微笑。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5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由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一中国七十到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当时普通人的故事。整本书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这两兄弟都在为了自己,为了家庭奋斗着。但他们两个奋斗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下面我来说说他们两兄弟的奋斗的不同。

先说说孙少安。孙少安在上学时,家里十分贫苦,父母都十分劳累,于是孙少安在小学

上完后便辍学给家里帮忙。他希望弟弟孙少平和妹妹孙兰香能好好上学。他不叫苦不叫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大后,他接着为了家庭奋斗,帮着做农活。他去省城打工,每天都捡菜市场卖完后扔在地上的烂菜度日。后来回到双水村,开起了砖厂。他的奋斗得到了回报,他的砖厂开了起来,生意红火了起来,赚到了一些钱,但他却还坚持不分家,最后在父母的劝导下才不情愿的分了家。但在分家后,他还是为了父母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好东西先给父母享受。孙少平的奋斗就是为了家庭的生活过得更好,希望家里能更富裕,能更幸福。

再来看看孙少平。孙少平在哥哥孙少安和父母的支持下上完了高中。孙少平的眼界要比孙少安的开阔的多,追求的东西也有所不同。孙少平要的不光是家庭能更富裕,他更想要走出那个小村庄,到大地方去奋斗。当他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时,他只好回家帮哥哥孙少安种地。但他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于是他不顾哥哥孙少安的劝阻,毅然走出了那个小村庄。他在外面的大城市奋斗,虽然他的生活比在双水村更苦,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一直坚持着,奋斗着。他为了家庭很舍得花钱。在听说妹妹兰香考上大学后,他为妹妹准备了很多东西,让哥哥孙少安很不好意思,让兰香十分感动。他在大城市能见识到很多东西,能读到田晓霞给他带来的各种的书,这让他的内心越来越丰富。后来他在煤矿上受了重伤,伤好后他又毅然决然地继续来到煤矿奋斗。孙少平的奋斗就是为了能让自己走出来,能见识到更多,。他更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财富。

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奋斗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我更喜欢的是孙少平的奋斗。我认为人不能只追求物质财富,人的精神和内心必须要强大,这样才能信孙少平那样乐观面对生活,不受外界的环境所影响。但他们两个的奋斗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奋斗不光为了自己,更为了自己的家庭。我十分敬佩他们的奋斗的精神。

不管怎样,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都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尊重,他们奋斗时的不怕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现在也正值奋斗的年华,我们不能怕吃苦,我们现在的奋斗是为了以后我们能有幸福的生活,能报答父母,能报效祖国。希望我们不要荒废这几年,像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一样奋斗。

71 2217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