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1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1篇课文。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1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仔细阅读课文后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德国看到当地人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许许多多别人家种的花,因而到处都是绮丽的景色,从而让学生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本课的重、难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句义,并且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以作者引题,并且复习生字新词,使学生积累文学知识,扎实掌握字词。

接着,解题入文,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并练习用浏览的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为下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做好铺垫。

第三步,教师配乐范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描述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德国那“奇丽”的景色;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观赏画面使文字与画面再次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促成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四个环节就是要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的含义。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结合生活实际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五步先让学生谈谈现在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再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看看季先生的评价,进而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中的“美丽”,并且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感受“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最后安排了学生写写自己的收获或者是读后感,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升华自己的思想,使读写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安排的三道巩固题也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

1、摘抄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2、请你替季羡林先生做那个花的梦、思乡的梦,写下来。

3、完成读后感。

这样便于学生有选择地完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 “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文章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准备资料:

山阴道的意思,《世说新语》记录王子敬的话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由此,“山阴道上”常被用来指景物多而美。现代作家郁达夫就有诗云:“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

花团锦簇( huā tuán jǐn cù )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姹紫嫣红: 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

莞尔一笑 :微微一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人生哲理。首先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德国的了解。

1、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真值得我学习,说的真好。杨老师都忍不住想请大家欣赏一组德国风光;

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课件1)

2.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季羡林老爷爷两次来到德国,对德国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    评价:看来好的文章确实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迅速浏览课文,试着用心找一找全文的中心句。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呢?对了就是花,因为德国人爱花真是太与众不同了。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端书找一找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指名读

(课件2出示): 指名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和同桌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不懂的?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花多 世间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            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4)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假如你第一次来到德国,第一次看到人们都把花养在外面你会感到什么?(惊讶)

(5)作为主人最美的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师:所以作者说德国人种花与众不同,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

3、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过渡语: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找到具体描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部分自由读一读。会读书的孩子会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

课件三: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 指名推荐读:  请闭上眼睛,听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 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过渡:  同学们想象得真丰富,说的也很好。

(3)花真鲜艳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有什么颜色?是这样的花吗?

播放课件四(花)  思考这样的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3)为什么成了“花的海洋”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4)“应接不暇”中 “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 播放课件五)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这一民族独特的风俗怎么样?(板书:奇丽)

(5)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6)老师再给你们加上点难度办角色读。

我会读:

a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

b 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

c 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老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

d 走来了一群女孩子。

e 走来了一群男孩子。

角色体验:

出示课件六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

(7)创设情境体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三、深化主题,课外延伸。

1、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板前演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是师: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课件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4、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很值得人深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5、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6、那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呢?

四、总结扣题

1、师:都说时间能改变一切,可是在这里,时间却仿佛失去了魔力。50年过去了! 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师: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

3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再次齐读,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4、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思辨,交流。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小结:作者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奇丽的景色让他怦然心动,于是作者通过花,通过德国人养花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同时字里行间透射着德国景美,人更美。(景美  人更美)

五、拓展读 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六:作者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梦到了

16 619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