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同学在充沛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考虑·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同学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身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同学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1)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掌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同学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 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1)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2)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信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3)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发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他不只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局部:

(1)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身试验 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身做试验局部:

①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局部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身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同学边报边填空。

③ 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局部:

① 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示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 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俺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他人。敢于考虑,找知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俺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1)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2)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3)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俺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俺们不只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俺们自身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考虑,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

速度与重量有关

自身试验 公开试验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 哲学 违背 宣布

怀疑 固执 解释 英镑 伽利略 胆大妄为

3、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

5、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 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1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真理。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略”。

二、初读课文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⑵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⑵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宣布固执比萨城解释

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⑶指导“释、辩”的字形

⑷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文

1、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个句子)指导:

⑴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⑵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⑶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⑷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集体交流。

6、小结。

四、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及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伽俐略敢于提出疑顺,大胆进行试验的语句。

教学准备

1、课外读本。

2、重量不等的两个物体。

3、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伽俐略、亚里士多德生平。

教学过程

一、读悟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个科学家之间的故事。

(指名一生简介亚里士多德、伽俐略的生平)

2、在学生自学课文,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本课探究的任务:

伽俐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话呢?他是怎样证明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出示探究任务:

⑴ 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⑵ 伽俐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了怎样的试验?结果怎样?

二、自读课文,探究解疑

1、阅读第一段。

2、阅读第二段。

⑴ 课文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课文用一个什么词说明当时的人对他非常相信?

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比比读读:

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

⑵ 指名读第二段。

3、讲读第三段:

⑴ 伽俐略却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伽俐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哪句话产生了怀疑?

⑵ 伽俐略是怎样想的?谁来读读伽俐略的心里话,指名读第三段。

⑶ 指点:

伽俐略想的非常好,先从正面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然后又从这句话错的一面分析。

(突出:如果……就……;但是,如果……就……)

⑷ 齐读第三段。

4、讲读第四段(4~6)

⑴ 伽俐略可贵的地方还表现在哪儿?默读,找出重点词语:

(反复做,都证明,总是,才,已经)

⑵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⑶ 指点:

① 在教师里做一个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试验。

② 请同学们听师读,想象当时伽俐略做实验的情景。

③ 请大家作准备,谁能把那天的情景描述出来?

⑷ 各自准备讲述。

⑸ 同座对述。

⑹ 指名描述。

⑺ 齐读全段。

⑻ 这个试验的成功,使人们明白了什么?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发。

想──说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展开创造性设想。

三、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1、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和组内同学尝试着做一个小实验,把实验经过、结果记载下来。

16 126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