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热选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中国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中国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中国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中国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中国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中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中国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中国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 “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            》为题,写1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触《语文课程标准》和洪宗礼先生编写的苏教版课本,在教学游记时,觉得应与以前用过的新旧大纲有所不同,如课中有一步骤为“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前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找出游踪或画出游历线路图即可。在教学这篇新课文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既有两篇课文的比较,又有“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的比较。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阿里山纪行》后,能用之解决相关课文中的不少问题。所谓“举一隅而三反也” 。在课外文章《阿里山风光》的引入与课后习作《美丽的     》的布置上,我也较好地注意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在撰写这一教案时,有些内容参阅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写的《最新初中教案与作业 设计·八年级〔上册〕新课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书,这里深表谢忱!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中国台湾学者的邀请,赴中国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中国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三篇】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于1997年畅游阿里山之后所写的1篇游记散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阿里山纪行》的阅读答案给大家参考!

阿里山纪行(节选)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②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中国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莽莽(mánɡ)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

B.堪称(kān) 风靡(mí)

谛听(dì) 静谧(mì)

C.茸茸(rónɡ) 幢顶(chuánɡ)

禅悟(chán) 纯粹(cuì)

D.雄踞(jù) 红桧(huì)

模样(mú) 镶嵌(qiàn)

解析选C。A项中“莽”应读mǎnɡ; B项中“靡”应读mǐ;D项中“桧”应读ɡuì。

2.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字运用的妙处。

(1)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喷”是喷洒、喷射的意思,这里突出了骄阳似火的特点。

(2)“揉”是揉捏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繁茂、浓绿欲滴的特点。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 )

(2)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 )

(3)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 )

答案:(1)对偶 (2)反问引用 (3)比喻排比

阅读“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至“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回答问题。

4.用四个字概括中国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选文中“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米”,“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香、高、粗、久

5.“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遭雷劈后的神木所展现的外在雄姿和内在精神这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仍有一段还“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6.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发现了受“巨创”的神木依然倔强挺立,它代表了阿里山的神韵,不难看出作者倾注的一腔赞美之情。

答案:神木受“巨创”后百折不挠、倔强挺立的雄姿令人肃然起敬,这正是阿里山的神韵和内在美,倾注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文通过对神木的描写,充分揭示了它的审美价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8.为什么本来不爱山而爱水的人却在阿里山上有了难得一乐的收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我”在这儿听到了百鸟合鸣,看到了色彩娇艳的花儿,更看见了天上的流云在天上表演着大地上的人间万象。

9.作者阿里山看云别有情趣,文中穿插了不少对大陆情景的描绘,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构思的理解。要紧紧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如“那两朵杜鹃是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寓意”,“期盼祥云能飞落一场霖雨,浇在两岸国人的焦渴的心田之上”。意合即可。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期盼,对祖国宝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渴盼。

10.文中画线处描写“云”的语句优美动人,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写“阿里山云”就像在表演大地上的人间万象,突出了云在天穹下身影不断变幻的特点,生动形象。

11.阅读全文,请你说说本文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文章写阿里山的鸟、花、云,皆是欢快明朗的语气,充满了喜爱赞美之情;写阿里山的景物时,又穿插对大陆的描述,表达了对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期盼之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阿里山的鸟、花、云的喜爱之情,对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期盼。

12.鼠年春节前夕,记者了解到,在“八八风灾”中遭受重创的阿里山,公路和森林铁路仍在修复之中,其中森林小火车因铁轨遭冲毁,隧道被落石压垮,短时间内仍无法恢复。

(1)请问这时如果你去阿里山旅游,你将错过哪个富有阿里山特色的旅游项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坐阿里山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游览。

(2)中国台湾旅游负责人表示,目前旅游大巴无法上到山顶,甚至连半山腰也没有办法上去。但有的旅客执意要到山顶,你应该怎样劝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由于风灾肆虐,我们应特别注意安全,尽量在山脚游览相关的景点,等公路修复完善后,再游览整个阿里山,好吗?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 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投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 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3、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

简介阿里山    简介作者

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中国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中国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 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中国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布置综合实践作业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阿里山纪行

风         古式的火车

景         清澈的水潭

美         静谧的森林           爱我河山

如         厚密的青苔           爱我中华

画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教学反思: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五篇】

评价表检测题基础题1.辨音组词(8分)2.给加粗字注音。(6分)(1)风(    )  (2)莽莽(    )  (3)山(    )(4)听(    )  (5)顶(    )  (6)的世界(    )3.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6分)(1)于是,晏席上便轻轻回汤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中国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2)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悴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顽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    )(3)这是浓荫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荫,绝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5分)(1)一批中国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________________(2)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________________(3)它堪称山间一明镜:________________(4)盛夏亭午时分:________________(5)无可匹敌:________________5.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3分)(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2)它真像一________绿地毯,_______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3)树干都是湿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6.给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点上恰当的标点。(2分)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中国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7.改写画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3分)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8.仿句。(3分)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中国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9.佳句赏析。(6分)(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________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________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________、________,突出树木的“________”和“________”。(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作者以拟人化的________描写树木________。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________,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________的情境。10.阅读语段,完成题目。(18分)(一)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1)这一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________和林区的________。(2)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的手法。(二)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________反衬________。(2)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作者采用________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强调林区的________。(3)这一段文字以有声反衬________,营造一个“静谧的世界”,收到了“________________”(填一诗句)的艺术境界。(三)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1)“不知谁哼起《高山青》”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青》相呼应,以歌________,以歌________,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整个游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佛能揉出浓汁”中的“仿佛”是________意思,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4)作者在整个游程并没有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①②③ 综合题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试问什么叫移步换景?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基础题1.(1)情调  调虎离山  南腔北调;调解  风调雨顺  调嘴学舌(2)系在树上;关系  系数(3)参天  参数  参加;参差  参错;人参  参商;(4)行别银行  行情;树行子;道行(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穿行  行若无事  2.(1)mǐ(2)mǎngmǎng(3)lan(4)di(5)chuang(6)chan  3.(1)宴荡(2)粹  颇(3)阴  阴(以前“树阴”写作“树荫”,现在规定一律写作“树阴”)决  4.(1)请刚从远道来的人吃饭(2)深远的感情(3)可以称为(4)正午;中午(5)对等;相称  5.(1)茸茸  毛毛  濛濛(2)条条  紧紧 (3)漉漉  6.:  ‘  ’  7.头顶上是高高的蔚蓝的天空  8.示例: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又何以能说到了泰山?  9.(1)对比  感觉(2)比喻  树躯  树身  大  高(3)比喻  排列之整肃  联想  审美价值  10.(一)(1)明镜  水墨画  清澈透亮  迷人风光(2)由衷的赞美之情  融情于景  (二)(1)比喻  声(有声)静(无声)(2)反复  宁静(3)无声  此地无声胜有声  (三)(1)起  结(2)旅游阿里山(3)好像  不是比喻句,“仿佛”在这里表示想像。(4)①作者旅游阿里山不尽然为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②作者在整个旅游中,确实看到了阿里山的风光如画,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之言;③“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之美。 综合题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种描写方法叫移步换景。《阿里山纪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来描写阿里山的风光的。作者以行踪为线索,“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到“中国台湾的中部城市”,改乘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通幽”;“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终于看到了神木”;最后“下山”。从进山到下山,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这种写法不仅可把线索交代得很清楚,而且表现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风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一种动态美、整体美。(完整答出得“优”;分析不够具体得“良”;只答出什么叫移步换景和线索得“中”;只答出什么叫移步换景得“下”。)(由于不看课文,作者行踪只要大致说对即可。)

22 223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