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公开课教学设计【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冀中的地道战》公开课教学设计【汇集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冀中的地道战【第一篇】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以地道的特点为线索,有序地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奇迹,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这篇文章可分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1.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2.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条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搜集有关资料,以便对冀中地道战有些感性认识。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也可由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比如抗日战争、“扫荡”与反“扫荡”、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使学生通过交流和介绍,充分感受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并进入学习的情境。

3.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叙述的顺序时,可以采取学生提出问题、边阅读边讨论的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边读书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4.为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看全文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顺序。并从中感悟到这样表达的好处。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地道很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使人读后对冀中的地道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5.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6.本课生字的记认书写,可以在讲述课文的过程中随文学习。也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集中学习字词,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较难记写的字画出来,分析音、形、义,加深记忆。

[参考资料]

周而复(1914—),现当代作家。生于南京。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业者为题材,塑造了富有个性的资本家形象,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有长篇《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集《诺尔曼•白求恩》《晋察冀行》等。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是打击敌人的重要战场。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时期,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利用地道与日伪军进行斗争。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条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会认字:强调“厕”是平舌音,“棘”不要读成“辣”。“任”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rén,另一个读音是rèn。

(3)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不要写成“纟”;“栓”的部首是“木”,不要写成“扌”。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板书:不计其数(形式多,数量多)

敌来我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

2.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有四个意思。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

(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险与窄。)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火攻、水攻、毒气攻)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4)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

(5)“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

(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主题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构造和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怎样进行通信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

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语文教案:《冀中的地道战》【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理解记叙办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进程:

一、温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发生、作用,以及地道的构造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理解记叙办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解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呈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预习《赤壁之战》。

小学五年级语文《冀中的地道战》精选备课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 不计其数(形式多 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 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

位置 高度

大洞 小洞 气孔

出口

迷惑洞

孑口

土沙灭火

吊板挡毒气

连通沟井放水

通讯联络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文原文【第四篇】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周而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22 1760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