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发育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河流地貌发育教学设计(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1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师姓名

赵xx

学科(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实验板)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学时

年级

高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②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③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①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②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教学重点:①河谷的演变过程;②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①如何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②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解决办法:①通过读图分析和学生上讲台在白板上演示、活动参与去化解难点②通过有效利用交互式白板,将河谷的演变、作用形式动态地展现;③通过白板动态演示将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特点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归类、区别出来,使学生便于记忆。

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本节教材所出现的一些地理名词如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聚落等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都已比较熟悉;教材所选择的案例如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活动安排的内容如黄淮海平原的资料,学生也有所了解,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要求的完成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环节一

导入新

新导入

展示长江流域图、三峡、荆江河段以及上海(入海口)三处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图

情境引入,引发兴趣。

图片展示,文字介绍

批注、修改、颜色强调

动作面板

环节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1)

三种方式河流侵蚀的的概念、对地貌的影响

(2)

不同时期河谷的形态

(3)

A/B哪边是凹岸,哪边是凸岸,哪边侵蚀哪边堆积?要建港口应该在哪里建立?

(4)

展示甲乙丙三幅不同时期河谷形态图,思考三峡、荆江、上海处分别对应哪副图?

1展示图片: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什么?

2观察、对比不同时期河谷的形态,结合图片,思考不同时期河谷形成的过程(深、浅、宽、窄等)

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并在白板上绘图,从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时期河谷的形态的形成过程

背景填充、动作面板

对象移动、更改大小

聚光灯、遮屏、荧光笔

放大以及对象复制、移动克隆、回放功能

环节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1)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2)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3)

三角洲(入海口处)

展示不同河段冲积平原图片:

(1)在山前,河流的落差如何?流速如何,当流出山口时为什么形成冲积扇?

(2)河流中下游,流速如何?河漫滩是怎么形成的?多个河漫滩连成片会怎样?

(3)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如何,河流流速怎样?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并在白板上绘图,从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河段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及其形成过程

动作面板、对象移动、对象复制、移动、更改大小、背景填充聚光灯、遮屏、荧光笔、放大以及克隆、回放功能

环节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冲积平原的优势条

2高原、平原、山地聚落分布、原因以及形状

提问过渡:四大文明古国为何都选择依水而居?

2展示厦门、攀枝花、乌镇城市沿河分布图,思考为什么这三个城市都沿河分布?

3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提供了那些便利条?

4图423,活动题

对象复制、移动、更改大小、荧光笔、放大以及克隆、回放功能图片展示,文字介绍

批注、修改、颜色强调

动作面板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

必修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广州市番禺实验中学 周燕宝

教材分析

从整章内容来看,本节的内容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教学目标

① 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

② 理解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河段,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等风景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外力作用。在这些外力作用下,地表被塑造地更加壮丽!我们生活在南方地区,降水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貌。今天我们就以河流的侵蚀地貌为例,来认识一下外力作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的。

[课件展示&板书]第二节 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 [引入]下面我们选择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来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情况。请大家看到学案的合作探究部分。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材料中的王教授他们一起去畅游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了解在流水的作用下,河流的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我们先看背景资料:王教授是一个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活动,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乘船从长江上游往下沿江游览,主要参观了图中A、B、C三处景点。接下来我们先去到本次游览的第一站。

[情境1]通过本情境的设置,主要让学生分析长江上游虎跳峡河谷的特点,进而分析其受到的主要作用力。情境1:在长江的上游,他们来到了虎跳峡,小明为虎跳峡的汹涌的流水和陡峻的地势所吸引。[课件展示]虎跳峡图和三幅河床形态图

[引出问题]1.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2.在这种外力作用下,虎跳峡的河床应该会呈现什么形态?请你从投影中的甲、乙、丙三幅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并根据你的选择,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和总结]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了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侵蚀叫下蚀(板书)。下蚀的结果是使河床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剖面为“V”字形的河谷。[补充情境]本情境主要在于分析得出此河段受到溯源侵蚀明显。

正当小明被虎跳峡的雄伟风光所迷住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在一旁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

[引出问题]你认为虎跳峡会往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并说明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件展示]瀑布位置变化图

[教师总结]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在流水长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我们就把这种侵蚀作用力叫溯源侵蚀。

[引导对比]上面提到的下蚀结果使河谷不断加深,这里的溯源侵蚀的结果会使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延伸,使河谷不断延长。[过渡]小明他们游览完了壮丽的虎跳峡,乘兴顺江而下,进入了长江的中游。在这里小明他们又能见到什么样的景观呢?

[情境2]引导学生分析中游河段的特点以及所受到的河流作用力。

情境2:小明向前方望去,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当小明他们的游船到达下图中AB连线的附近时,王教授突然向小明提出了一份问题:在河流的A、B两侧哪个地方适合建货运码头?小明想了一会儿就给出了答案,小明的爸爸听后很满意地点点头。

[引出问题]①请参照下图的相关图例和横断面图,根据上述材料,你知道小明的答案是什么吗?请小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②根据以上的推测判断,你认为经过长期的作用,河谷在形态上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建设货运码头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水位的深浅,根据A、B两侧河水流速情况,A岸由于流速慢,泥沙不断堆积,水位较浅,不宜建码头;而B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我们称之为侧蚀。在中游长期的侧蚀作用下,会使河床不断加宽;从河道的整体上来看,会使得河道变得更加弯曲。

[过渡]在游览了中游曲折的河道风光后,小明他们的游览船继续向下游行驶,在下游,长江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情境3]以在下游河段的所见所想来反映该河段的特点,并引导分析该河段所受到的作用力。

情境3:不知不觉间,小明他们在船上已经过了五天,船已经接近下游的终点站上海。小明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引出问题]请你根据上述小明的所见和所想,试选择出该河段河床剖面的形态特征图,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应该选择甲图。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缓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积,从而河谷显得平坦;而由于下游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流速慢,下蚀作用微弱,以侧蚀为主,所以下游的河床显得很宽广。[过渡]到这里我们今天长江的游览就结束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要求学生总结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地貌特点和受到的主要作用力,引导完成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看到达标检测,我们做两道题,看看大家对今天所学知识是否已经全部掌握。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

[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收集在风力、冰川、海浪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图片,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各种地貌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外力作用影响。在下一节课中派代表向全体同学进行汇报。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2.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发生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力目标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投影展示:

师问: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学生看图回答)生答:第一幅主要受内力作用,其余三幅受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过渡:我们生活在黄河入海口,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投影展示小实验视频:(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请同学合作探究后填写下面表格)

投影表格

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

过渡

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图1

教师讲解:图1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学生对照图形理解。)注意:

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

图2

教师讲解:从图2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3所示)

图3

(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尽量用图形来解释,注意河漫滩形成,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作准备。)

图4

教师讲解: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4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图5

(用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概括河流的发育过程。)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谷,那么,在发育形成的河流中,图5中,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熟悉ABC三类地貌。)

图6

2.河流堆积地貌 1.冲积平面的组成。

(讲解)冲积平原一般是由A.洪积—冲积平原,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讲解)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冲积平原。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它们的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支汊,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讲解)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在这里,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如图7所示)

图7

(讲解)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这里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点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讲解)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堂活动:请思考,河流及河流的冲积平原对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向思考。

答案:有利方面:河流可以起到供水、航运的作用;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利于建设和对外联系。

不利方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易受到洪水的威胁,山区河谷中易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通常要加高、加固河堤。我国华北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乡村,空间形态多为团块状;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规模较小,一般沿河分布。

活动探究:根据教材“聚落的位置与发展”图分析:(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2)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答案:(1)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为陡峭,A地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离河流近,便于取水。B地在冲积扇上。地势平坦开阔,同时在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有利于抵御洪水。

(2)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说明河流对城市的选址有深远影响)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板书设计

河流侵蚀地貌:以河谷为例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堆积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例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1.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_______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思路解析:河流地貌按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答案:侵蚀 沉积

2.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珠江三角洲 ②成都平原 ③“V”形谷 ④“U”形谷 ⑤华北平原 ⑥长江三峡

思路解析: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地貌;“V”形谷是流水的侵蚀地貌,长江三峡也是长江水切断峡谷,所以也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U”形谷是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①②⑤

3.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这种侵蚀作用叫做()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上蚀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溯源侵蚀的概念。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的流水侵蚀为溯源侵蚀。答案:A 10 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平原,在地堑的基础上经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渭河平原 B.松嫩平原 C.华北平原 D.太湖平原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知识。四个选项都是经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但是在地堑基础上形成的却只有渭河平原。答案:A 2.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风化作用 思路解析: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的,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答案:B 3.河流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对河谷的影响依次是()A.伸长、加深、展宽 B.展宽、加深、伸长 C.伸长、展宽、加深 D.展宽、伸长、加深

思路解析:河流溯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下蚀使河流加深,侧蚀使河流加宽。答案:A 4.据图4-3-1判断,岛屿若干年后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图4-3-1 思路解析:先根据纬度判断该河在北半球,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所以该河B岸(右岸)侵蚀严重,故若干年后,岛屿将与A岸(左岸)相连。答案:A 5.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位于()

A.河流上游地区 B.热带丛林地区 C.河流中下游平原 D.沙漠中的绿洲

思路解析:河流中下游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答案:C 6.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沿铁路设城 B.沿公路设城

C.沿河流设城 D.在山地关隘处设城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在我国南方,河流众多,所以水运是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居民的生产、生活大多数与水有关,所以南方的城市大多数沿河流设城。答案:C 7.河流对城市区位影响很大,通常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位置是()A.河口位置 B.河流两岸 C.渡口位置 D.河流发源地

思路解析:河流发源地地势高,交通不便,建筑困难,没有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答案:D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4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内容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

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一点直观概念。初中时学习过一些河流知识,学习过聚落的概念。但是,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学生能力较强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对于一般的学校,可以简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板书

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

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播放幻灯片2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对河流的影响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播放幻灯片4教师讲解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播放幻灯片5教师讲解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播放幻灯片6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

3、河流的堆积地貌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引导读书播放幻灯片7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86部分,思考: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板书河漫滩平原教师总结讲解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板书三角洲平原播放幻灯片8轻松一刻: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启发讨论播放幻灯片8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播放幻灯片9(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河流地貌类型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课堂小结略。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88活动板书设计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一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第二课时(重难点总结与点拨)1.流水堆积地貌

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搬运作用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

“沙泥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海滨地区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3、河谷的发育过程

4、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5、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6、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7、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河流地貌的发育_教学设计_教案5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3.教学用具

课件

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的概述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 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2.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作用--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动力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2)河谷--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

3.河流堆 积地貌

(1)冲积平原的组成冲积平原自上而下由三部分组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 平原、三角洲平原。(2)冲积平原的形成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课后作业 安全教育

22 52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