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程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读题

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学文

1、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台湾同胞在()中,冒着生命的危险,用()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2、学习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

得了白血病,真的没有一线希望吗?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骨髓移植。小钱就非常幸运,得到了台湾同胞的帮助。默读课文的3---5段,边默读边用横线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1)学习句子“针头向皮肤剌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什么情况下抽骨髓?

大家知道什么是余震吗?(余震是指大地震过后的小地震。)

那么什么是突如其来的余震?谁知道?(播放地震的片断)请看,这就是发生在台湾南投县级的大地震。(播放地震录象)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有的同学发出了惊叹,太危险了,太可怕了。在这危险的情况下,人们最应该做的是-----但是,这位台湾青年却----(全班齐读这个句子)

为什么?快速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时此刻,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他来不及去空旷的地方(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时此刻,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将会在余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时此刻,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期待着他的骨髓。)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比家人还重要,这真是海峡两岸心连心,不是亲人胜亲人呀!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么大的(决心),多大的(爱心)。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台湾青年他想着什么?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海峡那边的小钱什么样的希望呢,我们来看看。

A、配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听老师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你们了解白血病吗?谁来说说?

同学们,一听说癌症,就会让人想到什么词?(绝望、悲痛、死亡)

凋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把小钱比喻成什么?

是啊,正直如花的小钱此时此刻就要凋零了,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个句子。

静静地,说明什么?(奄奄一息,缺乏生气)苍白,(没有血色,生命很微弱)

那么小钱的希望有没有成功,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骨髓已经成功抽出啊(3)学习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骨髓从青年身上流出容易吗?从哪个词看出?指导读一次又一次(读出不容易)

从一次又一次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预设:针头脱落、突然手术室里的灯不亮了,设备落到地上,房子已经在摇晃,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外面的房子倒塌了,此时)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还有什么?

(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你用心体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台湾青年这种不顾危险、忘我的精神呢?(齐读第五段)

(4)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就在小钱等待骨髓的同一时刻,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奔波呢?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上午7:30,台湾花莲滋济医院,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8:50,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10:20,李博士带着台湾青年的骨髓,从台湾花莲起飞。11:10,飞机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下午2:15,骨髓运输小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飞赴香港。3:54,骨髓运到香港特区。

晚上8:45,运输骨髓的飞机平稳地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8:50,浙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将骨髓接到,警车开道,直奔杭州。

10:15,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人们翘首期盼的生命火种,终于如期传到了杭州城。

10:50,骨髓移植手术开始。

凌晨2:00,手术顺利完成!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紧张、漫长、艰辛、艰难、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牵肠挂肚、漫长而又短暂)

李博士为了帮助小钱,他有没有休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连夜)。李博士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我们一起把对台湾专家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3、学习第七自然段

在这同一时刻,除了李博士,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努力呢?(两岸的医务工作者、家人、飞行员、司机等等)

为拯救小钱的生命,海峡两岸那么多同胞在忙碌着,在奔波着。师引读:小钱终于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

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此时此刻,你知道生命桥指的是什么了吗?(用生命搭起的桥。用爱心搭起的桥。)

三、拓展延伸

1、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他写下来!

2、全班交流

四、板书

22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桥的形状)

(爱心的形状,形状内写上血脉亲情,世代相传)

大陆小钱

台湾同胞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奉献精神。

3、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分为五个学习小组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发言。

一、背景资料导入

出示一组有关白血病的图片,师话外解说,学生初步感受白血病的严重性及可怕。

二、口述故事起因,引出激

朗读

在杭州,有一位18岁的青年小钱,他就得了这可怕的白血病。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可怕的病魔是如何折磨这个青年的。

1、点名读句子,进行适当点评:

师激

朗读:18岁啊,含苞的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初升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普照大地,小钱却挣扎在死亡线上,你们就该怎样来读好这2段呢?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点名个别读。

3、重点语句朗读:

“这个刚满18岁的青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指导朗读,分小组读,指名读。

三、过渡

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在十万人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可以与他匹配的骨髓!这十万分之一多不容易啊!

四、默读课文,从3~6段找出体现了这个过程不容易的句段

五、围绕主线,探究理解

1、小组代表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点拨。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随学生的介绍可以打乱顺序讲。)

⑴出示地震的相关图片,感受大地震。

句型练习:“病床上的青年,他不知道……但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小组练笔,组内交流,代表汇报,全班跟读。)

⑵从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余震是非常强烈的,余震来了,会有哪些影响?

句型练习: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但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学生口头练习,汇报。)

⑶相机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进行评议后齐读。

⑷从李博士的奔波中再一次感受这个过程的艰辛。

六、阐明结局,激发情感

一场历经24小时的生命救助活动终于胜利结束了,你们是不是也松了一口气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追问:现在你们知道这座生命之桥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吗?

(爱心。)

在这座爱心之桥的搭建过程中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七、小结

也许人为的阻碍能阻隔两岸人们之间的来往,但那亘古不变的亲情是什么东西也隔不开的!

再读第七段,升华感情,达到最高潮。

(音乐响起。)

八、课外拓展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创意扩展,大胆想象。)

你们的心中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你想和什么人说呢?请你们写一写。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小钱获救的幸运,台湾同胞的真情奉献。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台湾同胞的真情奉献。

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案例分析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

师:上节课呀,我们初读了课文,关于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大陆小钱得了白血病,很危险,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通过骨髓移植,让小钱得救了。(板书)

师:这位同学了解了课文内容,那还有谁知道了课文内容呢?

生2:我知道了大陆小钱得了白血病,很危险,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通过骨髓移植,让小钱得救了。

师: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

生3: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很有爱心。

师:你很细心。

生3:中国台湾青年和小钱素不相识,还是把骨髓捐给了小钱,让我很感动。

师:读书读的真仔细。

生4:李博士在余震中为小钱抽取骨髓让人感动。

3、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看来这个真实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每个人。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在边上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听清楚了吗?开始!

(学生读书、画、写、交流7—8分钟)

二、交流

师:老师看大家读书读的非常用心,画出了相关的句子,写了自己的感受,还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了交流,现在谁愿意把令你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一)、生:我找的句子是:“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位同学找了这个句子,看来这句话给你的感触很深。那还有谁找了这句话?(生举手)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找了这段话,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句子)

师:说一说,为什么令你感动。

(1)生1: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安全,可是为了救小钱,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没有慌,很镇定,没想到跑出去。他们的做法让我很感动。

师:为了救别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很感人。你再说说。

生2:在这个时候,跑到空旷的地方才安全,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了救小钱,他们没躲到安全的地方,他们真了不起。

师:他们没有慌,很镇定,是不是?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抓住了“沉着”和“静静地”这两个词语来理解,(点课件加点)很会读书。那“此时此刻”是什么时刻?还有谁能结合前边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就是大地震刚过,余震不断,大地还在摇晃,十分危险。空旷的地方才安全,为了救小钱,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让我很敬佩。

师:在大地摇晃的时候他们为了小钱没有跑,真的很令人敬佩。你再说说。

生4:“此时此刻“就是大地震刚过,余震不断,大地还在摇晃,但是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就是为了让小钱早点恢复健康,他们很无私。

(3)师:说的对,在余震不断,大地还在摇晃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沉着的站着、静静地躺着真的很不容易。大家来看这个影片。(多媒体播放《台湾地震》相关视频片)

师:大家想象一下: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会有什么后果?谁来说说?

生1:会被重物砸伤。

师:砸伤了多痛苦啊!

生2:会被埋在废墟下,有可能死去。

师:失去了生命,多可惜呀!

生3:有可能被砸成残疾。

师: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多么令人感动啊!那“此时此刻”还是什么时候?谁再谈谈?

(4)生1: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突如其来”是说余震来得很突然,很猛烈,让人没有防备,使针头都从肌肤上掉了下来,多危险啊,但是李博士和小钱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小钱早点恢复健康。让我很感动。

师:你真聪明,能够抓住句子中的词语来理解。谁再谈谈?

生2:余震来的这么猛,这么强,针头如果不小心扎歪了,手术失败,或者针头折在肌肤里,青年更危险。可他静静地躺在床上,舍己为人很了不起,很敬佩他们。

师:你也很了不起!那你能不能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出示句子“此时此刻…躺在病床上)自己先试试。(生自己读)

师:谁先读读?

指名生读

师: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谁还想读?

指名生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谁再试试?

指名生读

(二)、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的无私。那你还找到了哪个句子?说一说。

生1:我找的句子是:“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找了这个句子,你再说说你找的句子。

生2:老师我找的也是这个句子。

师:这两位同学不约而同的找了这个句子,我们来看看。老师请一位同学给读读这段话,大家想一想:这个句子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一生读)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3: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从这句中我知道中国台湾青年不仅自己有危险,而且他的家人还生死不明,有可能被砸伤,住在医院里,有可能被埋在废墟下,已经去世,他一定很着急,很担心他们,可是为早点救小钱,他顾不上去找去问,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很无私。

师:为了救小钱,他顾不上去寻找家人,确实令人很感动。还有谁想说吗?

生4:“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从这可以看出青年想的更多的是早点救小钱,耽误了时间,小钱可能就没救了,所以在自己十分危险不知家人是否平安的时候,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很令人感动。

师:说得对,在余震不断的威胁中,在对家人的担心和牵挂中,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生接: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3、师: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怎样的希望?会让他的生命出现什么奇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节。(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从第2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小钱病的很严重,很危险。不能再耽搁了。

师:是啊。

生2:找到适合的骨髓很不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10万个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真的很不容易啊!

生3:小钱是幸运的,他终于找到了适合的骨髓。我为小钱感到高兴

师:你很善良。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会带给小钱怎样的希望呢?谁来说一说?

生1: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

师:对,重新获得生命。

生2:会让小钱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师:让小钱得到健康。

生3:会让小钱像自己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正因如此,所以当余震频频袭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生接: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当家人在这场灾难中,毫无消息,生死不明的时候,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生接: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4、师: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中国台湾青年,一个不顾个人安危的医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体里涓涓流出……同学们,想想看,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生1:是中国台湾青年对小钱的爱心。

师:对,是爱心。

生2:是大陆与中国台湾的亲情。

师:是亲情。

生3:是生命的希望。

师:是的。

生4:是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板书:血脉亲情)

5、师:是啊,这流出的不仅仅是骨髓,还是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无私的爱,更是小钱生命的希望。但是,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带着小钱生命的火种启程了,大家看这个时间表。(多媒体出示,教师读)

师:同学们看看这张时间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1:时间很紧。

师:对,只有24个小时。

生2:从骨髓抽取出来到手术成功用了16个小时。李博士没有休息,一定十分劳累辛苦。

师:这么辛苦也没有怨言。

(师:同学们想想看,为了救小钱,只有李博士一个人在忙碌、奔波吗?

生:不是。

师:还有谁?

生:还有医护人员和机场的工作人员。)

生3: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和机场工作人员为挽救小钱在奔波。

师:海峡两岸那么多的人在忙碌,在奔波,不顾危险,不顾劳累,都是为了挽救一个18岁的生命。让我们把感动带入第六段文字,齐读这段话。

三、拓展延伸

师:小钱就这样得救了,两岸同胞架起了一座生命桥。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到现在中国台湾也没能完全回到祖国怀抱,但中国台湾与大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什么时候也不能割舍的。如果小钱与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

师:是啊!他们有说不尽的话,千言万语道不尽两岸同胞的深情。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读这篇课文。(配乐学生自由读)

师:谁想读读这篇课文呢?(学生举手)

师:既然大家都想读,那我们就一起来合作读一读。

教材安排: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了大陆和中国台湾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要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真爱;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提升,从而达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整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杨老师采用了三个层面的阅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初读,整体感知内容。

除了让学生理解词语,把课文内容读通顺以外,在这个环节中,杨老师还和学生一起搜集大量的资料来补充文本。比如:查找关于白血病、中国台湾慈济医院、李博士和历史上中国台湾的多次变革;还查找了关于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沟通,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等的资料。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让学生把资料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

二、抓住词句,理解内容,感悟精神。

语文课不同于政治课,更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在这节课教学中,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联系前文内容“级的大地震刚刚过去,余震不断,十分危险,家人生死不明的时刻”来进行阅读理解,在这种瞻前顾后的阅读与朗读中,感悟人物内心,感悟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博大的爱心。

三、 感情朗读,情感升华。

每一种语言都表现了一种思维,如果学生能读的好,读出了感情,就说明他理解了文字,理解了内容。所以,杨老师在整个教学中除了穿插学生的感情读、齐读和老师的引读外,在后半段教学中,当学生心中充满了感动,迫切需要表达这份感动时,杨老师安排了配乐读,这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也使教学达到了一个高潮。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1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体会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酝酿血脉亲情

1、课前播放《爱的奉献》。同学们,一首深情的《爱的奉献》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十八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钱,此时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点从远隔万里的海峡彼岸中国台湾送到杭州。(板书:中国台湾  骨髓  杭州)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捐髓手术的日子翩然而至,中国台湾却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

2、边播放地震视频边描述。看完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感受、理解“爱”

1、在这样可怕的地震之后,手术能如期进行吗?让我们把镜头转向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 3 — 6 段,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词语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2、自由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我们先来交流中国台湾青年令你感动的词句

a、出示句子1:“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什么让你感动?(因为---所以,把话说完整)

(2)师:对啊,当时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多危险哪!我们设想一下:当余震来临的时候,手术室里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

明明知道地震很危险,而且抽取骨髓又这么地难,那为什么他还静静地躺病床上?

师:这就是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是无私的奉献!

(4):中国台湾青年还有什么行为能让你怦然心动吗?

b、出示句子2:“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期待着他的骨髓。”

(1)谈谈你的感受?

(2)还有谁也找到了这一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中国台湾青年真的不关心家人吗?不是的,此刻他的内心一定不平静,他会想些什么?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去贴近中国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

(3)师生合作模拟采访:

你的事迹感动了我,也感动着所有的中国人。请问:在当时大地余震时,你躺在病床上,你害怕过吗?

你很勇敢。那你有想过让手术延期进行吗?

你知道吗?这次地震,造成了2400多人死亡,几万人受伤。地震过后,大家都忙着寻找亲人,抢救亲人。可你并没有这么做。有人说,你根本不爱自己的家人。是这样吗?

(4)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啊!

课件出示: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师引读句子。

体会李博士的性格

中国台湾青年的行为感动着我们,在手术室里,还有谁也 让我们的心也随之跳动呢?你找到了李博士哪些感人的词句?读出来

a、在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他又为什么步履匆匆呢?

b、课件出示:此时此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师:为什么这句话揪住了你的心?

师:是啊,可怕的地震,房屋随时都可能倒塌,此时此刻,只有怎样才是安全的?

引读:多么艰难的选择啊,但是,他没有选择离开,李博士仍————

多么伟大啊,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但李博士仍——

c、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从他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那么,还流出了什么?

师:我们感动着中国台湾青年的爱心,感动着李博士那高尚的医德,感动着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里发生的这一切,让我们再来重温手术室里那令人感动的一幕幕。(齐读课文4到5段)

d、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1)老师这里有一张当天李博士护送骨髓的时间表,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这是怎样的12小时?

(2)经过12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整整12个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李博士对大陆同胞的深深关爱。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字“感动”, 请大家深情地朗读第6段。

三、品读第7段,情感升华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小钱终于得救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所有关心小钱的人。(课件出示,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

2、小钱终于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这是一座用什么搭建的生命桥?(板书:爱心  血脉亲情)

3、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海峡两岸同胞用爱心、用血脉亲情搭建起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此时此刻,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要说,他会对谁说什么呢?(生配乐写,交流。)

4、其实,中国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事例还有很多,课文写的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其他事例)

5、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无限敬意一起读课题。(生读课题)

让我们带着中国台湾和大陆人民的爱一起读(生再读课题)

6、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出示根据课文改编的诗,师配乐深情朗诵)

四、拓展作业:

以小钱的名义,给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血脉亲情

骨髓

中国台湾                                           杭州

教学反思:

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遗憾。细心反思时,却也发现了遗憾中令自己感到欣慰的地方。

一、巧妙、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生活在平原上的这群幸福的孩子他们对地震的感受是空洞的,为此课堂上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录象,孩子们看了以后纷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有的说太可怕了;有的说太危险了;有的说太吓人;有的说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庆幸;还有的说太震撼人心了……

播放此录象,让学生们深入感受录象有两个用意,一是让学生们读好“就在昨天,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这句话。

二、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来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感受,多数学生认识到课文内容令人感动。再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把学生带入情感中,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救助远在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小钱,从而体会到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即理解课题的褒义。

三、以读为主,“读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尤其是第3至6自然段,我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大地震刚过后,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从反复读中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从读中体会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两个“静静地”,让学生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最后,饱含深情地读题,则是情感的升华。

遗憾是因为不足,由于本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有些环节设计的又不够简练,怕内容完不成,很多时候我都在考虑和提醒自己:“环节怎么样一个一个顺利进行下去?不加快些速度等下就来不及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他们是否还有表达的欲望。导致了这堂课不管是朗读一个句子还是回答一个问题都没有请多位同学发言,这样子“无视”那一双双高高举起的想说话的小手实在不应该。

有遗憾也有收获,反思时我也给自己敲响警钟:

1、中心不要偏移,关注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2、一堂课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2 571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