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学教案1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常见矿物》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

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 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

附板书:

形状

颜色

光泽

17.常见矿物 条痕

硬度:摩氏硬度计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小班科学探索教案2

教案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初步听辨及感知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2、愿意大胆表达,有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案准备:

各种瓶罐、各种物品。

一、辨别声音:

1、我们已经知道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呢,现在请你们用小耳朵听一听,猜猜是什么声音?

2、幼儿猜声音

二、初步感知声音

1、这么多好听的声音,施老师带来的好多瓶宝宝,他们有的能发出声音有的不能发出声音,你们能不能找到呢?你能把有声音的瓶宝宝找出来吗?

2、幼儿操作

3、找到了吗?请把有声音的瓶子举起来,摇一摇。你们听见了什么?

4、为什么会有声音?

5、你们怎么知道这些瓶宝宝是有声音的?为什么不找后面的那些瓶子呢?

6、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来轻轻地摇3下,摇得快,摇得慢。

7、师小结:原来瓶子里有东西大多就能发出声音来。

三、让空瓶宝宝发声音

1、有声音的瓶宝宝被我们找到了,还有一些没有声音的瓶宝宝也想发出声音来?想请你们帮忙。

*幼儿操作*交流:

1)我们来猜猜他的瓶子里放了什么?它发出什么声音?

2)摇一摇,听一听,验证

3)你们的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2、小结:原来不一样的材料放在瓶中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东西放得多、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施老师也放了一样东西在瓶子里,你们猜瓶子会发出声音来吗?

4、打开验证并追问:明明里面是放东西的,怎么会没有声音的呢?"

5、总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里都有声音的,有些软软的、轻轻的东西会发出很轻很轻的声音,所以我们听不见。

四、延伸活动:

老师把瓶宝宝和材料放在区角里,宝宝在游戏的时候去玩,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秘密。

反思:

活动一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具,把幼儿带入了奇妙的声音世界,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一下子把幼儿各种感官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的发展。

环节二中是给幼儿初步感知声音的环节,孩子们摇一摇、听一听,寻找有声音的瓶子的举动和我预料中的一样,幼儿非常积极主动,孩子在自主探索和游戏中也得出了结论,瓶子里有东西才会有声音;没有东西就不会有声音。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儿接受。

环节三中是幼儿再次感知声音的环节,幼儿想办法"给空瓶子发出声音"。然而幼儿在完成后,把原先的瓶子也拿出来摇一摇,因此在介绍自己"想了什么方法让空瓶子发出声音"的时候,比较混淆。如果采用试教时候"给有声音及没有声音的瓶子贴上不同颜色标签"这样的环节的话,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会清楚的知道哪个是自己制作的有声音的瓶宝宝了,就能更加理解"不同的东西放在瓶子中,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提升的环节中,猜"放入了棉花的瓶子是否有声音"再次让幼儿兴奋不已,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并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3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

2、 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3、 学会电流表测串联电路,及其在并联电路中的连接。

4、 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电流和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中电流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能力。知道类比理解物理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教学难点

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用器材:“pz220—40”电灯一只,插座一个,教学用电流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实验室用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1号电池3节,导线若干、学生用电流表,各种电流表挂图

学生实验:小灯泡两只,1号电池3节,导线若干、学生用电流表、开关一个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电流

[复习提问] (1)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

[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pz220—40”的白炽灯接入照明电路中,闭合和断开开关时,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灯泡发光),让学生摸一摸灯泡壁,有什么感觉?(感到发热)。

[讲述]当灯泡中有电流通过的时候,灯丝发热,且热得发光。这种现象就是电流的热效应和光效应。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可以判定电流的存在,能不能判定电流的大小呢?

[演示实验]将额定电压是伏的小灯泡先后接到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上,观察灯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由以上两个实验可见:电流越大,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越多,灯也越亮。

怎样表示电流的大小呢?

我们知道,水管中的水流有大小,水流大,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多;水流小,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少。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导体中有电流时,就有电荷在导线中移动。

[总结]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越多,即电量越多,电流就越大。

[学生自学]加油站,了解电荷量

[教师讲述](2)物理学中用电流强度( i )表示电流的强弱(大小)。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

引导学生类比以前学过的速度、密度等物理量得出电流强度的定义式

定义式:电流强度=电量/时间        ※  i=q/t

在国际单位制里,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a)。1a =1c/s。

1a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如果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1c,那么导体中的电流就是1a。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

1安=1000ma,1ma=1000μa。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

[反馈练习]

(1)变换单位:300ma=____a=____μa。

(2)电流的国际单位是    ;的物理意义是            。

(3)关于电流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流越大

b、通过导体的电荷越多,电流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越多,电流越大

d、通电时间越短,电流越大

(4)有甲、乙两条导线。10s内通过甲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40c,20s内通过乙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60c。哪条导线中的电流大?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提出问题]不同的电路和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怎样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教师讲授]在刚才的实验中,灯的亮度随着电池的增多而增加,电流也随之增大,但是,根据灯的亮度并不能确定流过灯的电流的具体数值。而测量电流有专门的仪表——电流表。

(出示几种电流表挂图:教学电流表、学生电流表、毫安表、微安表及灵敏电流表)电流表的种类很多。如有学生实验用的电流表和教学演示用的电流表。从电流表的测量范围和使用的单位来分:有安培表、毫安表、微安表和灵敏电流表(介绍它们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使用电流表之前,先要了解电流表。

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提醒学生先回忆刻度尺、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材图p55——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1)——(5)条。

[教师小结]电流表的示数

(1)使用前,先要观察:确认是否是电流表;零刻线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值。

(2)读数时,应由量程确认最小刻度值后再从指针位置读出结果。

(3)学生电流表有两个量程:量程3a时最小刻度,量程时,最小刻度是。

[提出问题]怎样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

(采用边讲授、边演示的教学方法,并利用书上的图p55 图13—37加以说明。)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利用幻灯,将一只灯泡、开关、电源和电流表的模拟元件放在投影幻灯的平台上,用粗线代表导线,边讲边连接)

②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入,从“” ”接线柱流出。(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引起同学注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说明超过电流表量程的后果)

首先估计被测电路中的电流,选择合适的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的大小时,要先用大量程,并且试触(强调试触时动作要快)。同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1) 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2) 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3) 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

(4) 指针反方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

应根据情况给予改正后,才能正式接通电源。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说明后果)

[反馈练习]

1、 p58作业1。

2、 在1题基础上变形:若接“+”、“”两接线柱,电流表的读数为时,指针位置不变,接“+”、“3”两接线柱,电流表的读数为       。

3、 关于电流表的使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电流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b、要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表,负接线柱流出

c、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d、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上

4、 p58作业2。

三、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情景设置、激智启疑

[教师演示]把任意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灯泡就会发光。

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来,经过灯泡,流回电源的负极。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并联电路电流值之间什么关系呢?

2、开放思想、大胆猜想

[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猜想:

小组1: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

同学们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猜想,哪种猜想正确呢?实验是检验对否的最好方法。

3、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有的组提出测两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甲灯之间的电流;②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有的组提出测三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电灯甲之间的电流;②电灯甲和电灯乙之间的电流;③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通过讨论,大多数组认为测三个点的电流较好。(下面电路图中的a、b、c点)

对于用几个电流表去测量选定的三个点,有的组认为同时用三个较好,测一次就能同时看出各点的电流是否相同;有的组认为用一个较好,理由是:不同的电流表测量时可能有误差,同一处的电流用不同的电流表测量结果也可能稍有不同。

[师生讨论交流]结论就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测a、b、c三点的电流。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电流表,把实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填写在下面的实验记录中,并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记下来。

试验次数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请大家分别分析一下实验数据,然后作出结论。

生: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 = i1 = i2)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多数同学的实验做得很准,向你们的大胆猜测和成功的验证表示祝贺!其他同学的敢于猜想,敢于发表意见,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的猜测和实验,我们来猜测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之间的关系。(重复以上五个教学程序)

生: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 i1 = i2)

师:同学们,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的实验中还有哪些问题存在?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或要吸取的教训,好不好?

师:换用不同的灯泡再做实验或者把三个、四个灯泡串联起来,多测几个点的电流,看一看各点的电流是否都相等?

经过同学们的多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 = i1 = i2 = i3 = …… = in))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 i1 + i2 +i3 +……+ in)

6、评估交流、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本节课,大家还存在什么疑问和还想知道的问题呢?

7、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电流,学会了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

的电流值,并且知道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学习用类比法研究物理问题:用水流作比喻:一条水管内,通过各处的水流

大小都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跟管内的水流相似,处处相等。水管内通过干流的水流大小等于各支流的水流大小之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跟干流、支流之间的水流关系相似,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练习题]:

1、有一种节日彩灯,是串联着的20只小灯泡,已知通过第一只灯的电流是

200ma,通过第20只灯的电流是多少?

2、p58作业3。

3、如p58图13-43所示的电路中,已知只闭合开关s1时插头中的电流是;若将s1、s2都闭合时插头中的电流是。那么通过电吹风和电热丝的电流各是多少?

4、图1是三只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一部分,若用一只电流表   测量通过b点的电流强度,则应该将b点处的电路______,把电流表的正接线柱与______灯相连接,负接线柱与______灯相连接。在5s内通过a点处的电量为6c,那么通过b点的电流强度为______a,电流表的量程应选用______量程。

5、如图2所示,用电流表测量l1中的电流,四幅图中,哪一幅是正确的

6、在图3所示电路中,如果电流表示数,通过l1的电流强度是,则流过    灯泡l2的电流强度是______a。

7、根据图4(1)所示的电路图,将图1(2)中的实物用铅笔线(或钢笔线)连接起来。如果电流表a1的示数为安,a2的示数为安,那么通过灯泡l1和l2的电流各是多大?干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8、如图5所示,要使电流表的示数增大怎么办?

图5

板书设计

一、 电流强度

1、用电流强度( i )表示电流的大小。

2、定义: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

3、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a)。1a=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1、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

2、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3、使用方法:要领:“三要、一不、四清”

三、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 = i1 = i2)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 i1 + i2)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达到: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抽象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

教学设备扬声器、小纸片、音叉、玻璃杯、手机,玻璃瓶,抽气机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飞机轰鸣,工地噪声••••••让人心烦意乱。

在声音的海洋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递到我们耳朵里的。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有没有认真观察,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比如发出优美音乐的琴,弹琴的时候,琴弦在振动,如果用手压住琴弦,琴声就停止。现在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声音是否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首先,同学们用手摸喉咙,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喉咙在振动

演示实验1、把小纸片放在播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2、把振动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小纸片会振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教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就是分别由气体、固体、液体的振动而发生的。

教师:我们能听见身边同学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歌声,能听见远处列车的轰鸣声。那么声音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声音能否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呢?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的传播

1、问题:声音能否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方法:将手机分别放在桌上。密封良好的玻璃瓶内,装水的玻璃瓶内,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分别拨打手机。

3、分析与论证

手机在空气中,玻璃瓶内,装水的玻璃瓶内,我们都能听到手机铃声,但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我们不能听到手机铃声。

4、得出结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速

教师: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2、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分析

例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例题2: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例题3: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万向思维

五、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速

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2、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3、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六、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1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 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20 50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