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语言教案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幼儿小班语言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1

目标:

1、听懂故事内容,喜欢丁丁的角色。

2、初步建立不要麻烦父母的意识。

准备: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大丁丁角色图。

过程:

1、介绍角色,引起听故事愿望:

教师以角色口吻介绍角色。

“我叫大丁丁,小朋友们好!”(鼓励幼儿与大丁丁打招呼。)

交代故事名称。

“你们知道我几岁吗?”(三岁)

2、教师有表情地讲故事:

—“你们知道大丁丁在干什么?”

3、看看说说,理解故事主要内容:

出示教学挂图,教师再次讲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半夜里,大丁丁要小便,为什么不叫爸爸妈妈?”(学讲大丁丁的想法)

“大丁丁把小便撒在哪里了?”

“大丁丁怎么会把小便撒在爸爸的皮鞋里呢?”

“爸爸妈妈说什么?”(学讲爸爸的话)

“爸爸妈妈喜欢大丁丁吗?你喜欢大丁丁吗?”

4、经验迁移,懂得不要麻烦爸爸妈妈:

“晚上,你要小便会不会自己起床?”

“还有哪些事情你也不用麻烦爸爸妈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幼儿小班语言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小班语言教案2

设计意图:

中元节又叫“孝亲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可是现在的孩子,对这些却知之甚少。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以传统节日作为教育幼儿的载体,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润物无声中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对幼儿自身的个体成长与发展也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2、知道福州民间有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

3、了解做半段习俗的由来及形式,对做半段感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中元节的时间及由来

1、中元节的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2、中元节的由来:观看课件,讲述“目连救母”的故事。

本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观看动画课件:在视频的帮助下幼儿观看了动画“目连救母”,感受目连救母的“孝亲情感”,了解了中元节的由来,为进一步的了解中元节打下基础。

二、了解中元节的习俗

1、中元节习俗一:祭祖。

观看福州民间家祭场景,体会传统中国民间对中元节的重视。

在了解中元节的祭祖习俗中教师借助ppt中的图片与视频,让幼儿观看福州民间家祭隆重场面,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幼儿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体会传统中国民间对中元节的重视。

2、中元节习俗二:放河灯。

观看民间放河灯场景,欣赏相关诗歌。

在了解中元节民间放河灯的习俗中教师借助ppt中的图片与视频,幼儿了解了什么是放河灯以及人们在河中放灯不仅是祭奠先人,而且也在祈求平安和吉祥。那一盏盏闪烁的河灯,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中元节习俗三:目连戏。

欣赏目连戏片段闽剧“目连救母”,倾听闽剧中的福州话发音,帮助了解闽剧曲目“目连救母”,感受闽剧的“福州味”。

孩子们对闽剧知之甚少,教师借助闽剧视频,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了解闽剧曲目“目连救母”,还能让幼儿感受闽剧的浓浓的“福州味”。

4、中元节习俗四:做半段(福州习俗)。

(1)知道中元节福州民间有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

——出示课件,欣赏七月福州农村丰收的景象,了解农历七月是农村丰收的时节。中元节正好是在每年夏收夏种或者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期间,福州农村以祭祖仪式来纪念开基辟土的祖先,同时也庆祝丰收。这就是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

(2)学习福州话:“做半段”及“做半段”的含义。

——福州话:“做半段”音译“找搬捞”

——“做半段”的含义:中元节恰在农历年过了一半以后,这一年的时间已过“半个阶段”了,所以这一庆祝活动就被称为“做半段”。福州关于做半段有不少民间俗语,“七月半,做半段”是常见的俗语。

(3)欣赏课件,了解做半段的过程。

村民十分重视做半段,为了使村庆办得隆重而体面,他们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请的物资筹备工作,养肥了鸡鸭猪等禽畜、酿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总在相互提醒或转告,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巴望着做半段。

届时,全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划拳喝酒声此落彼起。亲戚朋友聚在一块,畅叙亲情友谊。宴席上,或商谈买卖生意,或话桑麻,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筹划明春农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酒过数巡,皓月当空,客人酒足菜饱尽了兴要告辞了,远道的客人则留宿。

借助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幼儿了解农历七月是农村丰收的时节。知道中元节正好是在每年农闲期间,福州农村以祭祖仪式来纪念开基辟土的祖先,同时也庆祝丰收。这就是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在观看做半段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做半段是中国福建福州一带与中元节相关的民俗,是福州族群的特有习俗,有时也是福州中元节的代名词,其举行时间多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之后,一直延续到春节前夕,目的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主要流行于闽江下游一带的农村中。做半段的活动往往是由宴会和祭祖组成的,它在福州的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春节、中秋和端午等传统节日。

三、交流讨论,“中元节”和小朋友们有什么关系?“中元节”到了,小朋友们要做些什么呢?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回家向爸爸妈妈们了解,中元节时,家里有哪些活动。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3

小班语言

水果宝宝去旅行

授课教师:刘莉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认识一些简单的水果;喜欢参与游戏活动,特别是“开火车”游戏;对儿歌的韵律、节奏非常感兴趣;我抓住幼儿的这些特点,设计了此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仿编儿歌、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 理解儿歌内容,能用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 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讲话。

3、 乐于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音乐、PPT、小火车图片人手一张,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重点:理解儿歌的内容

活动难点:仿编儿歌

活动过程:

1、 以游戏进入情景,熟悉儿歌

(1)先听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开过来了?(播放《火车开啦》(伴奏)是火车开过来了(边说边出示火车)。原来是西瓜爷爷开着火车准备去旅行啦,我们和西瓜爷爷打声招呼吧。(西瓜爷爷你好!)师边说边有节奏的拍手:“西瓜爷爷开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谁知道旅行是什么意思?卡嚓卡嚓又是什么声音?(开火车的声音)

(2)西瓜爷爷还请了其他的水果宝宝一起去旅行,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吧,(出示苹果)是谁啊?(苹果)老师要用好听的话请苹果宝宝上火车,小朋友们仔细听:“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师幼一同请苹果上火车)

(3)小朋友,穿着黄色的衣服,长得像月亮的水果是谁啊?(幼回答香蕉,教师出示香蕉)那谁会用刚刚我们学的好听的话请香蕉上火车呢?(请个别幼儿回答后全体小朋友一起念一遍)

(4)老师这还有一个谜语,你们猜猜是谁来了。它长得圆圆的,有好多好多颗圆圆的,穿着紫色的衣服,是谁啊?(葡萄)原来是葡萄,那位小朋友用好听的话请它上火车啊?(请个别幼儿回答后集体念一遍)

(5)西瓜爷爷请水果宝宝们坐上了火车,咔嚓咔嚓,水果宝宝去旅行。

2、播放PPT,完整欣赏儿歌

(1)西瓜爷爷请了这么多的小客人去旅行,它可高兴了,它一高兴就给我们唱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他的名字叫《水果宝宝去旅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香蕉香蕉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葡萄葡萄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水果宝宝去旅行。(师边念边播放音乐)

(2)小朋友们好听吗?现在,我们看着西瓜爷爷开的火车一起来学唱这首儿歌吧。(师幼随音乐同念儿歌一遍)

(3)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老师要请几个小朋友们上来表演了?谁愿意请举手。(请个别小朋友上台念儿歌)

3、仿编儿歌

(1)小朋友们你还想请什么水果上火车啊?你们可要用好听的话请它上火车哦。(请个别幼儿回答)

(2)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人一辆小火车和一只神奇的笔,你要用神奇的笔把自己喜欢的水果请上火车一起去旅行。准备好后老师还要请小朋友像西瓜爷爷一样唱一首好听的歌。(幼儿绘画后引导幼儿仿编儿歌)

活动反思:

在组织活动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水果拟人化,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充分地吸引了幼儿,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我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经验,将认知内容巧妙地融人各种游戏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引导,探索发现,形成了“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教育效果显著。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活跃了气氛,拓宽了教学途径,符合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活动中我充分地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环境。不足之处是,孩子仿编的水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都是常见的、常吃的那几种。

20 299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