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参考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第一课时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欣赏品析邹忌的讽谏艺术,深入理解邹忌旷世谋臣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分析邹忌劝谏艺术的同时,学会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劝说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古代勇士敢于讽谏的胆识、善于讽谏的交际艺术及古代君王从善如流的广阔胸襟。(2)学习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站在他人立场上,用委婉的方式劝说他人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体味品析邹忌的讽谏艺术,总结他讽谏成功的原因。

2、结合课前的视频资料,学会知识的迁移,归纳出劝说他人的行之有效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品析邹忌劝谏艺术的同时归纳总结出劝说他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播放动画视频《比干劝谏》。(时长4分钟)。

2.结合视频内容,教师导入新课,开始第二课时的学习。(2分钟)

(新课导入)回顾历史,在过去那个“批龙鳞、逆圣听、犯龙颜”的时代,臣子劝谏君王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一项活动。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比干因劝谏纣王惨遭挖心,历史上跟比干遭遇相同或相似的人比比皆是。我们感叹他们成为劝谏牺牲品的同时却也惊奇地发现,更有这样一些臣子,不仅成功劝谏了君王,更拉近了君臣之间的关系。邹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那么,同样是劝谏,为何会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零距离地接触邹忌,看看这位名冠一方的美男子如何缔造成功劝谏的神话?

3.自主学习,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表现。(3分钟)

师:邹忌在劝说齐威王这件事情上大获全胜,表现出他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臣形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老师展示出的成功劝说的标准,想一想他的成功表)差异网○(现在哪儿?

(幻灯片上展出成功劝说的标准:成功的劝谏者在于让对方采纳自己的建议并付诸行动,经过努力实现自己对他的期待。)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教师展示出的成功劝谏的标准,经过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采纳自己的建议――“善”;齐王付诸行动――下令“三赏”;经过努力――发生“三变”;邹忌的期待――战胜于朝廷。

(注:以上答案是教师课前的'预设,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可能会有所不同,只要意思对即可。)

4.合作学习,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15分钟)

师:根据刚才所学,我们看到邹忌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带领齐国走上了强国之路,缔造了“战胜于朝廷的”神话。那么,为什么他能成功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生:合作学习。任务分配如下:1号学生负责记录。2号和3号学生每人回答3个项目的问题。4号学生进行补充,并担任发言的任务。

(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积极参与。聆听学生的回答,并适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五分钟,五分钟后班内展示,完成后的表格如下(加粗部分为填写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1)由自己的比美之事联想到国家大事――具有爱国情怀;

(2)我受妻、妾、客的欺骗和大王受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蒙蔽其实是一回事――善于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的本质;

(3)在邹忌看来大王受蒙蔽的原因是“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站在威王立场上,不正面说威王的错误,语气委婉;

补充:比干劝谏时所用的语言,试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劝谏语言必须委婉的重要性:a.您怎么能对我们这些大臣的劝谏置之不理,只顾喝酒享乐呢?b.您不要总是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c.您应该重用那些勇于进谏的臣子,而不是只会逢迎献媚的美女。d.我们的国家将会灭亡在您这样的昏君手里。

(4)邹忌不怕在朝堂之上诉说自己的比美之事,借此劝说威王用亲身经历剖析,态度诚恳;

教师对刚才和学生一起分析的内容作总结,并指出以上都是邹忌劝谏成功的内在原因。

(5)“善!”。教师提问:a.朝堂之上该谈论什么样的事?b.我是君,你是臣,你的比美小事岂能与我的国家大事相提并论?c.王之蔽甚矣。这岂不是间接说我昏庸无道?

结合教师的问题,师生一同探讨,得出结论:邹忌三次冒犯齐王,但齐王没有动怒,反而采纳了他的建议。这说明齐王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王。

教师总结邹忌劝谏成功的外在原因是有一个虚心纳谏的君王。

(6)教师提问:在上课之前,我们所看的视频当中,比干在一位上谏的臣子被纣王宣布腰斩的时候上殿劝谏纣王,此时纣王正与爱妃妲己饮酒作乐。想一想,比干劝谏的时机是否合适?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围绕劝谏应选对时机进行。

5.学以致用。(6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劝谏策略。但是劝谏主要是下级对上级的一种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和我们相依相伴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我们需要的就不再是劝谏,而是劝说。劝谏和劝说其实大致相同,只是发生的对象不同而已。下面我们动手将刚才所学的劝谏技巧进行修改、补充,让它对我们的劝说行为更具指导意义。

更改如下:劝谏技巧→劝说技巧;具有爱国情怀→具有关心他人真情;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本质;站在威王立场上不正面说威王的错误,语气委婉→站在受劝者立场上,不正面说受劝者错误,语气委婉;用亲身经历剖析,态度诚恳→有具体事例,态度诚恳;有虚心纳谏的君王→有虚心接受的受劝者;抓住劝谏的时机→选好劝说的时机。

6.实战演练。(10分钟)

师:刚才我们学习并总结了很多劝说的技巧,不知道同学们学会了没有?下面我们就试试身手,看看同学们谁学得快、学得好。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劝劝小刚和小强吧。

师:结合教师提供的两则素材,任选其一,利用今天所学的劝说知识进行劝说。准备好的学生当堂口头表述。

素材一:九年三班的班主任老师很着急,因为厌学的小刚又从学校跑了,中考复习在即,班主任老师既操心他的学习,又担心他的安全。你在学校附近看到了他,请使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九年三班班主任老师劝他回归校园。

素材二:你的好朋友小强在卫生间偷偷吸烟,正巧被你看到,出于朋友道义,深知吸烟危害的你如何劝刚刚学会吸烟的他戒烟,主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思考四分钟之后,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师对每一个发言同学的情况认真作出评价,以便全班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总结。(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第二课时,在这一课里,我们跟随邹忌和比干学习了讽谏艺术,结合生活实际,我们扩大劝谏范围,变成了更贴近生活的劝说,并进行了实战演练。从今天的课上来看,我相信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获。当然45分钟的课堂不能包罗万象,劝说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门艺术,我们今天所学只是冰山一角。这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希望你们学习的脚步永远不要停下,因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劝谏艺术:具有爱国情怀

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的本质

站在威王立场上不正面说威王的错误,语气委婉

用亲身经历剖析,态度诚恳

有虚心纳谏的君王

劝说艺术:具关心他人真情

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本质

站在受劝者立场上,不正面说受劝者错误,语气委婉

有具体事例,态度诚恳

有虚心接受的受劝者

选好劝说的时机

七、作业布置

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二、解题: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三、找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校正字音,感知内容。

(一)教师设疑: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同学齐读第二段,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五、邹忌的谏言,齐威王接受了吗?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师生探究:

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 、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七、拓展:

邹忌进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内政修明,齐国强大,那么我们今天再读此文有哪些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三篇】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 “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1、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这篇文章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2、首先老师找一个“三”做示范:本文从结构上看就可以分为三层,哪三层?分三个层次的好处是什么?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3、老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文中还暗含了许多的“三”,请从文中尽可能多的归纳出“三”,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分分别有什么好处?

四、 “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 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9、作为一国之君,受蒙蔽是正常的,但当臣子进谏之时,能愉快接受并马上付诸实施,是很难得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齐王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20 574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