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汇总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篇】

教学设想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但尚停留在单篇的基础上,如何将两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角度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蔡澄清先生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的教学理论,本节课拟就两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指导学生作一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得出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通过几节课学习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这两篇小说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课前已布置同学们试对这两文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比较。

二、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三、讲授新课:

1、提问:《孔己乙》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有无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再现在什么地方?

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两文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制度的心态。

2、思考:《孔己乙》和《范进中举》在思想内容和人物塑造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边提问学生,一边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1)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拿一些无用的知识来炫耀,面对人们的嘲笑,他虽有所抗争,但却是软弱无力的。而范进则懦弱、猥琐,面对胡屠夫的训斥、辱骂,范进只是“唯唯连声”,甘受屈辱,说“岳父见教的是”。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上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等,但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而范进对对胡屠夫前称“岳父”,后称“老爹”,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现得世故、虚伪。

(2)       人物的命运不同: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他们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而范进则侥幸中举,喜极发疯,被胡屠夫一巴掌打好,终于成了封建特权阶级的一员。

(3)       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都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但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有所不同。孔乙己的活动场景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的环境,小说通过酒客对孔乙己步步紧逼的发问,反映了这些酒客的无聊、冷漠和麻木的心态。掌柜追问“十九个钱”,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卑微,反映了世态的凉薄。《范进中举》则通过胡屠夫的前倨后恭,邻居在中举后的“热心”,特别是张静斋的赠银送房,极力拉拢,说明了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对酒店里酒客的麻木则透出深深的悲凉。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虽对范进的贫苦也充满了同情,但更主要的是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小结: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吴敬梓只限于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读书人的堕落;鲁迅直揭封建末世的病态。两个作家对两个人物给以不同归宿。

3、  思考:两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都是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孔乙己》用冷峻的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以“笑”写“悲”,沉郁含蓄。《范进中举》则通过变形的夸张,用漫画的笔调,诙谐幽默的语言,活画出一闹剧。

四、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就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给我们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形象,发人深思,令人回味。

附:板书设计: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比较阅读

孔乙己(悲)                范 进(丑)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贫困-中举-发疯-“打”愈

打折腿――死去

以                                    变

“笑”               人物命运                形

科举

迂腐 自命清高                     懦弱 猥琐

死爱面子      性格          性格    甘受屈辱

写   善良                        世故 虚伪  夸

伤      社会深度      胡

悲                     张   屠          张

疤                          静       夫

冷漠 麻木               趋炎附势 前倨后恭

凉薄                赠银送房 拉拢

同情  悲凉                揭露  鞭挞

《范进中举》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1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范进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范进中举》教案【第三篇】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1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小编整理了《范进中举》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范进中举》阅读题目:

20、《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是 。(2分)

2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文字的主要事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段可分为四层,请将层意概述出来,每层层意不超过四个字。(4分)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3、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 ,造成他

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 _。本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 。(4分)

24、选文的另一种技法是侧面描写,在文段中用横线画出来,并

选一处谈谈它的作用。(4分)

25、有人认为《范进中举》“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请结合课文内容细节加以赏析。(4分)

《范进中举》参考答案:

20、《儒林外史》 吴敬梓

21、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22、①昏厥;②疯跑;③跌倒;④疯走上集

23、因中举而喜极发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意思对即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意思对即可)

24、答案示例:如: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此处侧面烘托,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后邻居们对其恭敬的态度。

25、答案示例:如范进考试前去借钱,“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中举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胡屠夫扯衣服的细心,与中举前的痛骂判若两人,一个无耻、势利的小人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蕴含了鲜明的讽刺意味。(意思对即可)

《范进中举》教案【第四篇】

课 题:《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1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文章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本文与《孔乙己》一文主题方面的差异。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熟悉教材以及与教材相关的小说中涉及到的其他内容(如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情节)

2、认真研读《教学用书》,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二、学生预备

1、自行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的简单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感知情节,能流利复述。

4、初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比较其中举前后的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我们学过鲁迅的文章《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请大家先看一段影片。

师:大家知道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吗?是谁疯了?他是因为什么疯了?中了举为什么反而会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3、关于作品《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儒林外史》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确实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4、介绍与本课有关的小说内容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3、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方法进行讽刺的艺术写作手法。

三、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了解故事情节,熟悉课文内容。(学生看图复述故事情节)

2、明确课文层次: (全文分成两个部)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 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颠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的人物形象。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图表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3、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4、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5、明确文章主题:(出示范进中举前后对比图表,比较后明确本文的主题)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世态的炎凉。

五、鉴赏精彩语段:

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思考:

1、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上集。侧面描写有: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这一情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魂的扭曲。。

六、写作手法赏析: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进行分析)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七、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讨论并归纳: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

八、拓展延伸:

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写作意图类似,均是控诉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九、布置作业:

1、范进中举了,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什么说在他身上还体现了封建科举的罪恶?

2、写1篇读后感《范进的发疯》与《孔乙己的断腿》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范 进:猥琐懦弱、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20 329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