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2、品读课文,掌握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饱含感情的语言。

3、联系生活,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柳叶的特殊感情,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

一、情景导入

柳是春的使者,美的化身,对于柳,人们吟诗、作画,总是感叹它的多情、赞赏它的多姿。然而有一个人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宋学孟回望童年,感受柳叶儿那苦中带涩的滋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诱思探究

(一)识记字词:

嚼( jiáo )柳叶、捋( luō )柳叶、逞( chěng )能、飕( sōu )飕、噌( cēng )噌、兀( wù )地、吃光了一茬( chá )、攥( zu

àn )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本单元都是回忆童年趣事的。8岁的我的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有关语段感受“我”的快乐。学生读上树爬高的语段,抢柳叶,吃柳叶的语段。

过渡语: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

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

(四)、回顾历史,感悟真情

1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4060万!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广大人民因食物缺乏、营养不良,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农村因饥饿死亡增加,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000多万。

思考:本文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怎样的感情?读了本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

(五)、品味语言:

童年的故事令人难忘,儿童的可爱跃然纸上;清晨的乡村充满诗情画意,初升的太阳让人浮想联翩。诗意的表达会激发人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离不开生动的描写。请你找出富有感染力的语句,体会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的句子:

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时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超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景物描写的句子:

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学生赏析交流。

四、归纳梳理:

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

衬托人物的感情和心境,为人物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

渲染环境气氛,从而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赏析的方法

描写的方法+内容+描写的作用

五、课堂训练:

运用描写的笔法写过一个片段,可以写一个人物,写出它的一系列活动;也可以写一瞬间美景。50字左右。

六,结束语:

作者以生动的描写表达苦涩的情感,阅读《挖荠菜》,进一步感受那苦难的岁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苦难岁月的人们千方百计得以活命,以乐观的态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用心去珍惜。冬去春来,柳树又发芽了,在暖和的阳光下舒展着新叶,希望流水枝繁叶茂,欣欣向荣,让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1篇作文。

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字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

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把握全诗语言特点。

4、反复诵读,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如歌曲《黄河大合唱》《龙的传人》。 2、搜集有关黄河的图片。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主体部分

2、关键语句的理解、领悟。 3、课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语言特点。

2、通过抓关键语句理解内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2、相关知识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魄( ) 澎湃( )滋长( )屏障( ) 。.。.。.宛转( ) 哺育( )狂 lán ( )山 diān( ) 。.

二、完成下列多音字和形近字。

(1)多音字。

曲{ 劈{ 中{ 长{ 强{

(2)形近字。

篮 洲 浊 拜 颠 蓝 州 独 湃 巅 伟 彰 阑

违 障 澜 癫 嶂 斓 幛 谰 三、填空。

(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

部大型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8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 )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

四、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

(1)黄河之水天上来,( ) (2)( ),万里写入胸怀间。 (3)( )一片孤城万仞山 (4)白日依山尽,( ) (5)大漠孤烟直,( )

五、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诗中“望黄河滚滚”的“望”字所“望”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表达作用?

七、诗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来什么样的作用?

八、把诗文分为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九、尝试着完成本文板式。

我的问题: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黄河颂》问题生成——评价单

设计者:朱晓娟 学校:北郭中学 姓名: 班级: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语言体味: 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

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在你这儿发源。你认为把黄河比作“摇篮”好吗?

3、“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复吟诵这句话的意图?

问题二、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问题三、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问题四、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问题五、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六、请写出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

拓展题 你平时了解历史典故吗?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写出下列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1)卧薪尝胆 (2)三顾茅庐 (3)负荆请罪 (4)破釜沉舟 A 古战场: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山巅( ) 澎湃( )哺育( )屏障( )刀劈( ) 。.。.。.。二、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万丈狂澜;浊流( ),( )

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 )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 )南北两面。 三、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2)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

大坚强!( )

(4)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四、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浪 一( )千里 浊流( )转 九曲( )环 万丈( )澜 文明( )国 奔腾不( ) 课内阅读。

朗诵课文,回答

1、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诗歌以“啊!黄河!”为标志,从哪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歌通篇用了第几人称的口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诗歌最后两句是重复的,作者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效果?

课外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用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1、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什么?

2、“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两句中“我”分别指的是什么?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拓展题 你能列举出沿黄河各省区一些的石窟吗?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

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1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xx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

(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

(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丘壑(hè)癞虾蟆(hámá)藐小(miǎo)项为之强(wèi)(jiānɡ)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当作)。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把)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1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20 375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