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一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

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

四学时。

第一学时,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

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

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了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了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

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了,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了—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第二学时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

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

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5、看插图说话(按方位、衣着、神态……不同角度说)

第三学时

1、回忆第一、二学时的学习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穿插正音。

3、同座互读第三部分

4、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真的碰墙壁吗?“四周围”可能指什么?鲁迅为什么受迫害?)

5、练习角色朗读

6、再回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

7、指名读课文第四部分,穿插正音。

8、同座互读第四部分

第四学时

1、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黄昏时候”(时间)、“呼呼的北风怒号着”(风势)“天色十分昏暗”(天色)“街上的行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行人)“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寒冷)——与车夫赤脚拉车对比。

2、伯父、爸爸救助车夫的动作——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想一想:鲁迅当时是什么人,车夫是什么人?体会同情劳动人民

3、想象“深奥的话”可能是——

4、严肃的表情、按头的动作、叹了一口气又说明了什么?

5、再回读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

6、学习最后一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

7、总结。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用四五个字概况,有一两个字概况(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常常劝我多休息)(在殡仪馆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切怀念——评论《水浒传》——谈碰壁——救车夫——难忘回忆)(逝世——谈书——谈笑——救人——关怀)……

8、各部分关系:果——因(倒叙)、因——果(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9、选词造句。

10、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加上恰当的小标题,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上册的后半学期,学生以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词语的表达形式与现代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查阅资料。

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得含义深刻的词句,并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解读课题

1、板书课题提问: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别地方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差异。)

2、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3、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先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人的一种尊称。)

4、指导读课题。(要求:按老师的提示读课文。)

(1)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2)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

(3)我的伯父是谁呀?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指导读课题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运用多种方检查识记情况)。

2、学生相互提醒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让学生明白空行的。标记与作用)

4、读了这篇课文,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评价鲁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作者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作者选了生活中的哪些事例来评价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3、全班展示交流,小结板书:

谈水浒论碰壁救车夫劝女佣

4、课文除了写鲁迅先生的这四件事,还写了什么?(受到爱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精炼学生语言。)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随机点评,并范读重点语句。

2、出示句子: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身痛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1)指导学生理解“追悼”,后边的这些话就是对它的解释,老师读前面的话,你们读后面的话。

(2)“追悼”就是通过我们刚才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致敬、痛哭、送挽联,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活动就是追到的内容,指导再次朗读。

3、周晔此时是什么心情?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自由朗读。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伯父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掉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谈体会。

(2)指导比较”吊唁“与”追悼“两个词的异同。

(3)、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吊唁”和”追悼”两个词相同之处,都有表示对死者怀念的意思,可”吊唁”比”追悼”有多了一层意思。人们到殡仪馆吊唁,除了向死者表示怀念外,还表示对家属的慰问。

4、小结:“吊唁”和“追悼”都是我们通过读书读懂的,通过读书体会出来的。所以,只要我们多读书,联系课文就能把意思读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语境学习理解词语,读懂意思,并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五、课堂小结

1、谈话:通过学习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人的爱戴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2、老师小结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文内容来看,第一部分明确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以具体事例作答;以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序,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六、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受到爱戴(果)谈水浒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论碰壁

救车夫

劝女佣

(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案【第三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正月爱抚逝世搞不清楚张冠李戴

愉快碰壁微弱咳嗽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1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四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释题:齐读课题

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板书“鲁迅先生”) (先生是对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的一种尊称)。

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奔走相告,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鲁迅先生的一生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这位大文豪,作为一位伯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本文作者周晔一起走进鲁迅先生。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去解决,边读边想,作者“我”回忆了哪几件关于伯父的事情?

2、再读文,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文章写的四件事。

4、。指名讲每段的段意。(趣谈水浒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5、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的说一说。(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A.“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 B.“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C.“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 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你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还看到了—— (可以是不同的人群,可以是人们在送葬时的不同表现。)(板书:爱戴)

D.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跟随着作者的回忆,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趣谈水浒

1、就从离鲁迅去世不久前的一件小事上开始仔细品味,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里的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风趣幽默)

2、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鲁迅的风趣幽默?(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3、当听完伯父这句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找出文中的话读一读。为什么“我”会这样?聪明的你,听懂了伯父的话中话了吗?(委婉的批评“我”看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4、一位大文豪,一位大忙人,却如此关心侄儿“我”的生活,从中你感受了什么?(伯父很关心“我”。)

5、请你来评价这位伯父。(慈祥、幽默)

6、就是这么一位慈祥和蔼、风趣幽默的伯父,他去世了,当我站在万国殡仪馆时——(学生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掉下来”)

四、总结课堂

从作者的第一件事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一位幽默风趣,慈祥可亲的鲁迅,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鲁迅,去品味他的风格、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给生字组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追悼 吊唁 咳嗽 殡仪馆 水浒传 饱经风霜 囫囵吞枣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齐读课题。

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于这么多人来悼念伯父,他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节课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几个故事。

二、学习笑谈“碰壁”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认真体会读对话该用什么语气。

师: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指着“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想,虽然它很难,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

2、生再练读

3、指名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①指导写批注

生:(读到:“……一动不动的。”)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1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边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写旁注。

生:(默读,写旁批,指名回答)

师:好的,表现得很好。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准会写提示语。好,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

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

②指导读破折号

生:(读至“……那怎么?”)

师:停下来,“那怎么”后面是什么号?

生:(齐答)破折号。(板书——)

师:(板书——)在这里, 破折号是表示什么?

生:在这里, 破折号是表示疑问。

师:首先是表示声音的延长,她为什么延长呢?因为它有疑问在里边。先说表示声音的延长,再说为什么延长。请你再读伯父的这句话。 生:(再读句子)。

师:好了,懂了,就读得更好了。再接着往下读。

③强调“?”

生:(至“……碰壁?”)

师:“碰壁”后面是什么号?把问号再强调一下,重读。

生:(再读问句,然后继续读完。)

师:好的。读得不错,请坐。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和我来表演这段对话。

师:现在她是周晔了,我还是鲁迅先生,请你们把书放下,看我们两人的对话。你们都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来的客人。你们有一个任务,听完我们对话后你们怎么样?

生:(齐答)笑。

师:哈哈大笑。周晔要自然、大方。

生:(读)大伯,你跟……

生:(齐声哈哈大笑。)

④理解“碰壁”“四周黑洞洞的”

师:刚才,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很开心,你站起来,我问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生:我笑是因为周晔非常天真。

师:你们还有别的笑的原因吗?

生:她只听懂了表面的意思,而听不懂大伯的另一层意思。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出示)“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为什么容易碰壁?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刀枪。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要逮捕他。可是鲁迅先生却先后用了100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巧妙地同反动派进行斗争。

师:(出示)在旧社会鲁迅先生和反动派作斗争,那个时候,反动派迫害得很厉害。鲁迅先生跟敌人作斗争,是用文章,用笔和敌人战斗的,他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鲁迅先生在旧社会和敌人作斗争,处处遭到迫害。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原因,他说的“碰壁”就是遭到敌人的迫害。

师:现在才叫“恍然大悟”。孩子们,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写对话,所以,我们要掌握好写对话的基本形式,老师请你把这个故事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记,作者是怎样写提示语的。你多读了,记住了,你在写提示语的时候就熟悉了。

生:(练习读。)

⑤再次体会周晔悲痛的心情

师:孩子们,在这件事中鲁迅先生是如沐春风、谈笑风生,说话那么幽默,那么风趣,可是鲁迅先生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想到这,望着伯父的遗体,周晔心理难过至极。(投影出示一段话)读了这个故事,再读这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和刚才又有不同。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三、学习“救助车夫”

①指名读,理解“呻吟”

师: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冬天的黄昏。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个故事。

一位女生站起来读至:“……呻吟”

师:读得不错,请停一下,(指着“呻吟”)“呻吟”什么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懂了举手(有部分同学没有举手)还有不懂的,请再读这段话。

生:齐读“走到……呻吟”

师:懂了吗?“呻吟”什么意思?

生:“呻吟”就是表示很难受的意思。

师:因为受伤很疼,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好,读一读(指着“呻吟”)请你往下读。

生 :(继续读完。)

②指导学习写具体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

(跑、扶、蹲; 半跪、夹、拿、说、敷、扎)

师:你们为什么要画这些词语?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给拉黄包车的人以帮助,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

师: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怎样写具体?今后写作文你就不愁不会写具体了。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体会。

生:(读:“爸爸跑到……扎好绷带。”)

师:最难读的是下边两小节,谁来读?

师:读得好,读得真好。(老师范读:“天黑了……叹了一口气”)同学们,还能让他说什么呢?鲁迅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的叹息之中。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小节再读读,

师:孩子们,就是这么一位对旧社会非常愤恨,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的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想到这里,她的心情怎么能不万分悲痛呢?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四、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的品质

①指明读女佣阿三的话

师:伯父逝世以后,周晔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女佣阿三给她讲了一件事。谁来读读阿三的话。

②理解人物品质

师:听了这段话,周晔很动情地说了一句话。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板书:别人)

师:从文中看,这个“别人”是指哪些人?是周晔一个人吗?

生:是周晔、拉黄包车的、女佣。 师:想一想,这只不过三个代表罢了,鲁迅先生这里别人指的是劳动人民,是全国的少年。他那么忙,还在百忙之中翻译文学作品。所以来吊唁的人有工人,还有学生,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读到这里,周晔开头提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答案找到了没有?

生;(齐答)找到了。

师:是什么原因?因为他——

生:(齐答)“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

师:为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会被别人记住。

五、读写结合,片段练习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请你们写一段话,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老师给大家开个头。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反馈: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满是补丁衣服,光着双脚,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只一两天了。、

20 1282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