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汇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汇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动物笑谈》,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4篇写动物的文章,本课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也含蓄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生命之趣”,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散文小品的风格。

能力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作者对鸟的情感,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文章内容,理解状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体裁兴趣极大,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鸟的挚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主题并不难,但如何把作

者的情感理解加深一个层次及语言品味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珍惜和平自由的生活。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设计:同学们,你们家养过鸟吗?养的都是什么鸟?又是怎样养鸟的呢?(生)养鸟是一种悠闲,更是一种乐趣,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梁实秋,看看他笔下的鸟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话题说起,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同时便于下一步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关于作者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雅舍小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

“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把握生字词。

抟(tuán)羽翮(h?)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ū)曳着(ya)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此活动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展,有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

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

4、理解课文的结构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笼中鸟的苦闷。

第三部分(③~⑥):自由之鸟可爱。

第四部分:(⑦)不自由的鸟不可爱。

(此环节通过对于课文行为思路的把握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第5段“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中“幻想”的含义是什么?“我”对其不存有幻想的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鸟?作者对这些鸟的

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作者写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蛮横无情的鸟以及令人悲苦的鸟。看到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作者是无比的关注;在四川欣赏到令人喜悦的鸟的声音、形体,作者对这些鸟是充满“爱”的;对蛮横无情的鸟,无法幻出诗意;看到那些令人悲苦的鸟时,作者则是充满同情。

3.前面4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1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4.“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办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作者为什么不忍看?

(设计这几道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品析下面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6、这篇文章整体上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好处,把握关键词语来赏析文章,体会情感)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鸟的古诗词名句;

2、积累有关自由的名言警句。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情感上的再加深)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阅读梁实秋的其他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怀。

2、试着向作者学习,用生动笔调为你所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

(此环节设计有读有写,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说板书:

板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了地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鸟》教学反思

优点:做到了长文短教,梳理情节时给出几个关键句,让学生填空,既做到了梳理情节,又可有效筛选信息。

在讲到梁实秋对自由的向往时我例举了很多相关的诗文,如庄子的曳尾涂中,裴多菲的自由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

有讲有练。这一单元主要是讲人与动物的关系,很多学生都有养小动物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从来历外形性情趣事四个方面写1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语言生动形象,比如二班鲁晓倩同学给自己的宠物取名为“蛋炒饭”,是一只小兔子,题目就很引人注目。

有一些学生无从下笔,这时候我给学生播放了《疯狂动物城》里面的经典片段,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形象,有同学写道“珍爱生命,远离树懒”,有同学摹写了树懒的外形及动作……所以,写作要善于抓住契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路可寻。

不足之处:生字词没有检测,应该在学完之后立即检测,加以巩固。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

(一)目标

1、理解恰当的对说明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和巩固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

2、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

1、进行说的,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

2、理清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1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舍暇、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有关航天和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展概况。

3.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联系生活体验,欣赏、理解本文意味深长的语句。

2.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体会悼词对陷入悲痛之中的美国人民所起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熏陶。

2.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其感情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篇演讲词情感表达丰富、强烈,冲击人的心灵。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演讲者的心情,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拓展法。课前鼓励学生积极搜求有关航天探险的背景材料,以求在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深层理解课文内涵。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特别是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有关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炸时分叉的火焰、麦考利芙照片等)

同学们,科学发展的漫漫长路上,到处叠印着探索者鲜明的足迹,而向未知世界每迈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的艰险。1986年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的一声巨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化为碎片,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举遭遇重大不幸,这个“全美的灾难”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时为总统的里根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对遇难的全体机组人员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给予真切激昂的赞颂。今天,我们将在这篇演讲词的引领下去追忆为航天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们。(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1.美国航天飞机“挑战号”

“挑战者”号是美国研制的第二架航天飞机。与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相比,它在结构、材料和设备方面都有所改进。

“挑战者”号的首航时间在1983年4月4日~9日,共完成了两项主要任务:发射一颗两吨半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宇航员斯托里·马斯格雷夫和唐纳德·彼德森进行第一次“太空行走”。

1986年1月28日这次飞行,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飞行。

2.摘自《北京晚报》1986年1月29日有关美国“挑战号”发生爆炸的报道

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于1986年1月28日在卡纳雅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5万英尺的蓝天时突然爆炸,机上包括女教师麦考利芙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是美国宇航最严重的一次事故。美国上下极为震惊,现场观众惊愕万分、痛哭失声,各地下半旗致哀,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的钟声。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感知内容要点。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哀悼(dào)锲而不舍(qiè)勋章(xūn)锤炼(chuí)阴霾(mái)孜孜不倦(zī)企求(q?)凝聚(níng )战栗(lì )拓荒(tuó)弥补( mí )不朽(xi? )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释义。

参考答案:(1)xiá霾疆qiè孜孜寐

(2)余暇:工作或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阴霾:文中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孜孜不倦:形容非常勤勉,不知疲倦。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体会悼词的思想感情。思考:以特定身份(既作为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又是人民中的一员)演讲的里根,在悼词中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里根在演讲中表达的感情包含悲痛和力量两个方面。从感情脉络看,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两种感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美国宇航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悲痛,但演讲者的言辞更意在于给后继者奋然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3.学生速读全文,勾画出给人启示或令人感动的语句,并简要评点。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结:

(1)“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七位宇航员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向宇宙进军的赞歌,他们的开拓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2)“在痛苦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意思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今后的道路漫长曲折,航天事业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人们为之奋斗、牺牲;同时,不只航空事业,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就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前仆后继,才会取得胜利。

(3)“我们所能找到的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航天勇士的魂魄虽留在了遥远的太空,但他们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却激励、鼓舞后继者更加奋然前行。他们是人类的精华,是永远铭刻在人类探索史的。

4.学生自由诵读,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师明确:

从写作思路角度来看,文章以总——分——总的脉络行文。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第二部分(5~13)分别追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5~13语段,指名学生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迪克·司各比机长为探索太空不畏危险。

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功。

朱蒂丝·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

埃里森·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树了难忘业绩。

罗纳德·麦克耐尔性格坚毅。

格里高利·杰维斯不忘母校为国争光。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膺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小结:正因为作者抓住英雄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展开深情追忆,所以他的演讲才是令人感动的、平易近人的,不给人客套、虚假、做作的感觉。

四、研读探究

1.学生默读全文,研讨研究疑难。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想象力”?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3)演讲词第16语段中提到一个世纪前美国西部的开拓者们的用意是什么?

(4)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5)你认为里根这篇声情并茂的演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指名学习小组报告研讨纪要,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小结:

(1)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提供助读资料:

多媒体显示:

殉难的女教师麦考利芙

美国“挑战者”号上7名遇难的宇航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民间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芙。她是一位相当有名的社会学教师,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教授社会学课。1985年她从11000名应征教师中被选中搭乘“挑战者”号升空。

康科德中学有1200名学生。全校师生都以麦考利芙能作为第一位美国平民升入太空而感到莫大光荣。28日那天上午,全校师生兴高采烈,像节日一样穿着五彩六色的衣服,带着乐器,老早就挤入教室和礼堂的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候观看自己的教师的历史性宇航。

终于看到了“挑战者”号腾空而起,同学们兴奋地欢呼起来。可是,一瞬间学生听到一声爆炸,看到一团火球和飞机碎片拖着长长白烟。一个个笑脸顿时被吓呆了,大厅里一片寂静,孩子们很快放声大哭起来。许久许久,他们仍呆坐在电视机前,不相信那是真的。

曾经和麦考利芙竞选的一万多名中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也都从电视中看到了这幕惨剧。

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市斯托莱中学校长史伯斯塔说:“这个事件使人感到喉部好像堵住一块东西似的。我们要记住这个悲剧,接受教训再向前进。”

(2)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3)将开发美国西部的拓荒者的开拓进取与当前的宇航事业作类比,说明发展宇航事业同样需要前仆后继、开拓进取的精神。

(4)里根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指开拓精神、想象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5)本文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深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教师提示:演讲词属于议论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也即演讲词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动笔之先要弄清集会的意图或活动的目的;了解听众的年龄、文化水平和感兴趣的问题;明确演说者所处的身份、地位,从而确定演说的主题。内容要充实、鲜明,道理要说得精辟透彻;尽可能采用现身说法,以加强与听众感情上的交流,语言要明白晓畅、朴实自然,并适当采用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本文动人心魄的力量,主要是里根作为讲演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适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言语都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五、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1.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

(1)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 )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A.深刻B.深奥C.深远D.深长)

(2)就在灾难发生的那天,我们所有美国人都( )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彻夜不眠。(A.关心B.关注C.关切D.关怀)

(3)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 )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A.请求B.恳求C.企求D.乞求)

2.下面句中空白处应填的一组是( )

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

A.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

B.令人信赖的声誉巨大的勇气刚毅不屈的品质

C.刚毅不屈的品质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

D.巨大的勇气刚毅不屈的品质令人信赖的声誉

3.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下面一段话中的深刻含义。

他们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

4.“骄傲”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请用褒义的“骄傲”和贬义的“骄傲”各造一个句子。

参考答案:1.(1)C (2)C (3)C

3.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

4.如:(1)王晓同学在省里的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大家都为他感到骄傲。

(2)她从上次考试后就骄傲了,所以学习成绩下降很快。

六、课堂小结

“挑战者”号虽然已化为碎片,但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恰如新闻评论《“挑战者”号追思》中说:“一部科学史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从达尔文、诺贝尔到利赫曼、罗蒙诺索夫,无一不是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科学的,人类前行的史册镌刻着英雄的名字,而背景则是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但是先哲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愿因有了我们的担承,人类探索的脚步走得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学习了《真正的英雄》后,你有什么感想,写1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结合你现在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2、感受外祖母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3、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从文中找出描绘外祖母的语句并对外祖母的形象加以概括分析。

第二课时:外祖母对“我”的影响以及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用周华健《朋友》的歌词导入课文。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著名作家。他出身贫苦,5岁丧父。外祖母成了他最亲近的人,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外祖母以他独特的方式给予了高尔基最大的关爱,对高尔基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他著作有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等。

写作背景的展示: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甥,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互相解决字词问题,老师做检测。

1、判断读音的正误。

噗噗地响pū果脯pǔ一绺lǚ头发惩chěng罚面颊xiá嗅xiù东西皱zòu纹裤兜dōu鬃zōng毛辩biàn子诅jǔ咒zhòu颤zhàn动

2、解释词语。

咕哝诅咒颤动皱纹五光十色

老师提示:

咕哝:小声说话。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3、合上课本,根据自己所读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叙述模式:外祖母(文中的语句),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的人。

例如:外祖母也许是生活的艰辛,她习惯于皱着眉头,爱自言自语的咕哝,她在梳头发时还诅咒自己的头发为马鬃。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爱发牢骚但又有点幽默感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互评。

老师总结: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她是“我”最珍贵,最知心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

(导入)接上:所以在全文中最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的就是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同时思考:

(一)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请找出这样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五篇】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看云识天气》电视短片”,并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

1、云的分类有哪些?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一边点击,一边对云的分类作讲解。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对照分析部分,使学生加深对不同云彩特点的了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读,指出本段概括说明的作用。

⑵“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3、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

⑴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⑵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四、研讨探究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本文是1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1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20 2553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