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案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实践、学习、升华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陆续进入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这些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充满了好奇,总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着自我的成长,关注着他人和社会。一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渴望独立,渴望成熟;另一方,又异常渴望同龄人之间的友情,渴望理解、信任和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对一些问题往往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如取笑同学间的生理变化,对男女同学间的关系过于敏感,产生逆反心理等。影响自我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困惑,克服青春期的烦恼是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关键。

青春期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其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抓住这个道德成长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认识、体会到青春不仅仅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全面把握青春的内涵,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意义进行深入地思考,无论是对学生的现在,还是长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学生的现实成长问题,教材设计了这一课。

三、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知道青春的意义,把握青春的内涵;知道男女同学之间如何正常交往。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

2、教学重点:

全面了解青春的意义及内涵。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消除会计人员和行为上的误区,共享美好的青春时光。

4、学法:听、思、议、悟。

5、教法:讲解、点拨、启发、情境教学法。

6、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设计情景

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播放歌曲《样样红》,作为背景音乐,教师展示学生们收集到的与青春有关的名言。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以趣激学。

1、青春的友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依托教材P39以及自身的经历,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总结。

以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

2、青春的个性:小品表演《这才叫酷》。学生观看并思考课本P40问题。

通过表演,创设情境,深入浅出,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的真正含义。

3、男孩、女孩:课件展示诗歌《男孩、女孩》,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菲的日记”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也是可以有真正的友谊的。

青春畅想

1、小组竞赛:寻找与青春有关的词语。

2、教师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夺冠录象。

让学生体会青春是活力、意志的象征,它更多的体现在一个人的心态上。

小结

1、多媒体展示:本课时的知识提要。

2、点评学生表现,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表演者、发言人、创意奖。

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及时巩固,融会贯通。让学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反思:

多层面展示了“以学定教”,开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特定情境中,直面困惑,师生平等对话、参与、理解、反思、分享、体验、提升。灵活使用多媒体手段,课堂信息量大、素材库因材施教,超越教材文本,突显教师个性化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

辨析:真正的独立是任何事情都由自己做主,大人完全不能干涉。

六、板书设计:

青春误读

青春畅想

感悟青春

彼此彼此尊重,共享青春的美好

追求真正的青春个性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关于青春的联想

解读青春的含义

思考青春的意义与价值

青春误读

青春畅想

感悟青春

彼此彼此尊重,共享青春的美好

追求真正的青春个性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关于青春的联想

解读青春的含义

思考青春的意义与价值

青春误读

青春畅想

感悟青春

彼此彼此尊重,共享青春的美好

追求真正的青春个性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关于青春的联想

解读青春的含义

思考青春的意义与价值

感悟青春

一、青春误读

1、彼此彼此尊重,共享青春的美好

2、追求真正的青春个性

3、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二、青春畅想

1、关于青春的联想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备课及教学设计【第二篇】

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三单元第八课《有肩就得挑担子》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状况分析:

1、认知结构方面。八年级的学生由于教育与生活经验积累,已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责任,例如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孝敬父母、照顾老人、保护幼者,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他们对“责任”这个词有感性体验。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责任意识,未能深刻认识到人生与责任的关系,没有深刻体会到责任是不可逃避,不可推卸的,对于如何正确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还没有全面的认识。

2、情感方面。学生的责任感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不断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稳定和强化。八年级的学生一般对于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表现出敬佩、喜爱的情感,对于不负责任的人产生讨厌、憎恶的情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情感并不牢固,有时还会产生偏差,把不负责任的行为误认为是潇洒,而视负责任的人为固执。因此,通过责任教育,要使他们对负责任的行为形成认同,并且养成负责任的习惯。

3、生活背景方面。少年阶段是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视对他们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这本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许多中学生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许多学生只知索取,不懂付出,极少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许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由父母长辈代劳,依赖性极强,造成本该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责任感缺失,导致一些中学生在责任感方面仿佛幼儿,心中完全没有责任意识。同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如贪污、腐败、吸毒、赌博等等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也妨碍他们的责任感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学校和家庭都有必要加强对中学生的责任教育,特别是对于责任感缺失的那部分学生,更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进行补课。

[教学时间] XX年12月10日 [教学地点]官林二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是成人的基本标志;

理解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树立高度责任感的意义。

[教学重点]

“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是成人的基本标志”。

[教学难点]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师:上课!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学习和研究,老师想和同学们在一个游戏中开始我们的第一次合作与交流,请看游戏规则。(展示ppt“游戏规则”:1、两组同学(每组五人)站成两排,裁判喊一时,向右转; 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向后转;喊四时,向前跨一步;喊五时,不动。 2、游戏过程中,当有人做错时,做错的人要走出 列、站到本组同学面前先鞠一躬,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3、有同学先做错的一组即失败,另一组即获胜。)

生:(全体)看游戏规则(约1分钟时间)

游戏中……

探讨:

师:无论什么比赛,我们关注的焦点无疑都是胜利者,那么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有没有注意到有同学做错以后的举动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举动呢?

(可能)生:他们在比赛中出现了错误,影响了他们所在一组的成绩,他们这样的举动是在承认错误,表示愧疚,他们要承担错误的责任。

师:梁启超曾经说过:人生须知道负责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的乐处。在游戏中要承担责任,在生活中更需要承担责任,同时,今天在游戏中做错的同学也一定会有收获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在“责任”中长大》。

师:长大是一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算长大呢?

(ppt长大的标志)

小时候到现在 ,我们一直在盼望长大。为什么人长大后却又有这样的感叹:不想长大呢?

谈一谈:长大的标志

——脸上开始长青春痘了——上高中了--学会吸烟喝酒了——大学毕业了——成家立业了

同学们,当我们的个子长高了,独立意识增强了的时候,我们总喜欢说:“我长大了。”的确,我们同学们都长大了,不过,这只是我们作为自然人在成长发育罢了。在生活中,长大是与成人连在一起讲的,那么,今天我来请大家思考一下:长大=成人?

现在请大家看课本88页短文中的那个小男孩:10岁起挑了第一次水开始,在从不知道责任,到渐渐明白责任、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中逐渐长大了。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男孩长大成人了吗?

生:成人了!

师:那么,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长大=成人?

生:(全体)思考(约1分钟)

生:长大不等于成人。

师:那么长大+(    ) =成人?

生:担子!

师:对,挑着担子我们就慢慢长大,逐步成人了。什么是担子?原来就是责任啊。刚才同学们都能用心在思考着,希望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有所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努力践行,主动承担现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责任。

下面我们来看看自己肩上有哪些担子(ppt)14岁的“我”挑过的担子、应挑而没挑的担子有哪些?

为什么有些担子应挑而没挑?有首歌叫《不想长大》,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说:不想长大。

不想长大的本质是什么呢?(ppt)长大与成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长大——自然人的成长发育

成人—— 社会人的成熟(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是成人的基本标志

不想长大---不想成人---不愿承担责任

担子就是责任!责任是成人的标志,也是公民的义务。义务有法律和道德之分。

下面来看(ppt)《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我国法律规定:人到18周岁就被认定为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必须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如果不能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违背了法律和道德规范,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和谴责。

下面来看(ppt)

汶川地震后的搜救中,人们在一所垮塌的小学教学楼一角看到这样的一幕: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名男子是该校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同样是在地震中,却还有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语文老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时丢下全班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最后他在操场上等了好一会学生才陆续到达。他的这一行为在网上暴露后,立刻受到了人们的指责,被讥讽地称为“范跑跑”。

你如何评价张米亚和范美忠的行为?

•         张米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把住生命之门”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行为。他的行为很好地阐释了作为公民、教师应有的道德。

•         范美忠的行为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他是一名不合格的老师,他的行为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

•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责任意识要求公民个人自觉履行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并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现在我们把眼光回到我们身边,反思一下同学的行动。

讨论:生:(一男生)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每天放学都要关锁门窗,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师:让老师们认识下这位同学,对于他的付出表示感谢。

生:(劳动委员)起立,(其他同学)鼓掌

生:(一男生)班长能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事务,组织班级活动。

师:让老师们认识下班长,对于他们的付出同样表示感谢。

生:(男、女班长)起立,(其他同学)鼓掌

生:(一女生)我们班的课代表每天一早都要来收作业,其他同学开始早读时他们还要在工作。

师:对,课代表用他们的工作架起了同学们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桥梁。

师:以上这些同学的具体行动都是承担对社会、集体、他人责任的表现,所以,责任不仅仅是对家庭的。

师:我们身边的这些同学的责任行动又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个人品质呢?

生:(一女生)……(一男生)……(具体发言内容记忆不起了)

师:承担家庭责任的人是一个好的家庭成员,承担集体责任的人是一个好的集体成员,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好公民,这正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要求的。所以说,具有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挑水的小男孩,张米亚,认识了校园里在进行着责任行动的同学们,请结合他们所进行的责任行动,思考:责任对我们成长的帮助。(ppt责任是……)

责任是负担。因为:(1)                                  (2)

责任是动力。因为:(1)                              (2)

责任还是__。因为:

生:(全体)思考(约1分钟),(邻近同学)讨论、交流(约1分钟)

生:发言

师:责任既是负担,也是我们成人的动力。

(ppt)看刘翔的图片

对国家与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既能给我们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我们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有效地抗拒不良的诱惑。

(ppt)典型人物的感悟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也想谈一下对这个问题地理解。

我从98年踏上讲台,从那一刻就树立了“要教好自己学生”的责任。十一年来,正是这种责任驱动着自己拼搏课堂,学会教学,与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一起成长。今天,对老师来讲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老师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直到现在还是很紧张,真得很紧张,但“要教好自己学生”的责任让我坚持站在了今天的课堂,作为老师,拼搏课堂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因为我的学生成长了,老师也成长了。责任对于我的成长是压力,更是动力,还有的是一种幸福。希望老师的成长历程能给同学们有所启示。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长大成人的内涵,初步理解了责任对于我们成长的帮助,在课后更要有所行动。

(展示ppt“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希腊神话中说:人是背负了一个行囊在赶路的,肩上担着家庭、朋友、儿女、事业、希望等,历尽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这背囊上写着:责任。在学校里,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地积累和充实自己,这是责任;在家里,为自己的父母长辈削一个苹果,这是责任;走出家门,无意中损坏了公共财物,勇敢地承认过失并积极地补救这是责任。将来,建设祖国,保卫家园,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是责任。

•     感谢责任,感谢父母,感谢所有尽心尽责的人们。是你们的责任使我健康成长,是你们使我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     我将自觉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用我的责任回报你们的责任,使我在责任中成长,使我在责任中成人。

•         (展示ppt“责任行动” 做一件自己从未做过而又力所能及的事:

•         在家中,为父母做:……

•         在学校,为老师做……

•         在公交车上,为……

注意观察当时各人的言行和表情并用文字予以描述,同时记录下自己当时地感受。)希望同学们完成以后,能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让老师共享你们承担责任以后的幸福体验。能做到吗?

生:(齐声)能!

师:好的,要知道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是同学们要承担的一种责任。下课!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教案【第三篇】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的地位: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初三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三课的第二框内容。第三课讲《增强综合国力》,这是对第二课《认识祖国地位》的进一步分析与讲解。第三课包括三个框题,即:《综合国力决定国家地位》、《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本课是第一框题和第二框题的过渡和衔接部分。该框主要讲述了3个知识点,即: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开放的目的和作用、改革开放的作用。改革开放的作用是这一框的核心内容。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于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果、正确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其从内心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有重要的意义。

2、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就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经历了10年“-”的浩劫,期间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也有短暂的提高,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徘徊或下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家地位。

本课的难点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改革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改革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由于这些知识非常理论化、非常抽象,而且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非常少,再加上没有学过生产力的概念,所以在学习中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3、 本课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家乡——上海的巨大变化与现实情况,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课的观点,而且本课也以事例见长,通过大量列举活生生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了解与认识。

但是由于本书在某些知识(例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编排上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给学生学习本课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生产力”这个政治常用术语在本课甚至第一课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对“生产力”的详细讲解是在本书的第七课《认清历史趋势》中的第一框题。这就阻碍了学生接受和深刻理解本课知识,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4、 本课的侧重点:

本课的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和现实事例同在,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容易接受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5、 本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3个方面。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改革开放”的目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情感目标:通过教学,通过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变化的事例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内心去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从内心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第三:行为方面,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奉献的意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

2、教学流程图: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 教师根据情境和教材提出一些问题 → 学生对所给情境进行讨论、发言→ 教师和学生得出结论

3、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人不是教育的消极产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而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塑造”的消极客体。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不仅符合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理论,也符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结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真正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协作学习过程教师画龙点睛的引导。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入发掘教材的内涵,提炼重点和难点,精心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足够的、容易被接受的“情境”,唤起学生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3、 知识点衔接:

(1)导入新课: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知识体系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通过“材料3”的讨论,来引出“改革的目的”;通过出示“材料4”,来得出“改革的作用”;通过“开放也是一种改革”,来导入“开放”问题的讲解;接着就讲述“开放的目的”和“开放的作用”。

(3)小结:

三、 学法设计:

1、学情设计:

初三年级学生一般都出生在1986年或1987年,他们虽然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学生对改革开放前的背景知识不是很了解,再加上他们没有学习过人类社会发展简史,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就使得学生的感受非常之肤浅。同时,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容易接受和记住教师所举的“实力”,但是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比较难于接受。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重事例、轻理论”的现实情况。初三年级学生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具有了一定的同化新知识的知识体系和对事物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他们每个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就可以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

2、学法指导: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这些信息来同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放置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适当位置。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案【第四篇】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二、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讲述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事例。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学生看P91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呢?

案例展示: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P93页表格,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见书)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程度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法规

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 严重社会危害性 严重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前两种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小,我们把它们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1 、犯罪、刑法(板书)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后果)

3、刑罚的含义、种类(板书)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懂得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20 548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