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案【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黄河颂》教案【优秀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品教案【第一篇】

评点/余映潮

教学实录----湖北石首市文峰中学/张慧莲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1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田”。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能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师:你们很好地把握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有没有同学能从对中华民族贡献的角度来谈一谈?

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身上。

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势不可当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族的发展与腾飞。

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在一起。

师: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评点----湖北荆州市教研室/余映潮

张慧莲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有力度的优秀案例。

从教学全程看,全课教学思路开阔,选材精致,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话说黄河历史”拓展着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申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咏唱黄河歌曲”是活动形式的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这样优秀的案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咀嚼。

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品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字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

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把握全诗语言特点。

4、反复诵读,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如歌曲《黄河大合唱》《龙的传人》。 2、搜集有关黄河的图片。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主体部分

2、关键语句的理解、领悟。 3、课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语言特点。

2、通过抓关键语句理解内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20xx年出生。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2、相关知识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魄( ) 澎湃( )滋长( )屏障( ) ......宛转( ) 哺育( )狂 lán ( )山 diān( ) ..

二、完成下列多音字和形近字。

(1)多音字。

曲{ 劈{ 中{ 长{ 强{

(2)形近字。

篮 洲 浊 拜 颠 蓝 州 独 湃 巅 伟 彰 阑

违 障 澜 癫 嶂 斓 幛 谰 三、填空。

(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

部大型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8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 )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

四、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

(1)黄河之水天上来,( ) (2)( ),万里写入胸怀间。 (3)( )一片孤城万仞山 (4)白日依山尽,( ) (5)大漠孤烟直,( )

五、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诗中“望黄河滚滚”的“望”字所“望”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表达作用?

七、诗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来什么样的作用?

八、把诗文分为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九、尝试着完成本文板式。

我的问题: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黄河颂》问题生成——评价单

设计者:朱晓娟 学校:北郭中学 姓名: 班级: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语言体味: 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

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在你这儿发源。你认为把黄河比作“摇篮”好吗?

3、“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复吟诵这句话的意图?

问题二、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问题三、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问题四、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问题五、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六、请写出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

拓展题 你平时了解历史典故吗?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写出下列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1)卧薪尝胆 (2)三顾茅庐 (3)负荆请罪 (4)破釜沉舟 A 古战场:

B 历史人物( 1)

小组评价: 2) (3) 教师评价:

(4) (

《黄河颂》问题训练——评价单

设计者:姬秀珍 学校:方井小学

姓名: 班级:

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山巅( ) 澎湃( )哺育( )屏障( )刀劈( ) .......二、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万丈狂澜;浊流( ),( )

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 )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 )南北两面。 三、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2)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

大坚强!( )

(4)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四、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浪 一( )千里 浊流( )转 九曲( )环 万丈( )澜 文明( )国 奔腾不( ) 课内阅读。

朗诵课文,回答

1、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诗歌以“啊!黄河!”为标志,从哪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歌通篇用了第几人称的口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诗歌最后两句是重复的,作者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效果?

课外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用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1、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什么?

2、“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两句中“我”分别指的是什么?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拓展题 你能列举出沿黄河各省区一些的石窟吗?

《黄河颂》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及《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学生们汇报交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多形式朗读,感知文章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2、多媒体展示范读及音乐,再次感受文章的内容,体味表达的情感。

3、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

4、全文是怎样赞颂黄河的?

5、结合网上资料,分析赞颂了黄河的什么精神?

四、内容探究

1、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2、小结课文,启发学生应该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3、查找了解黄河的现状,启发学生要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关爱自己的母亲河。

教后记

1、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黄河、学习黄河精神的机会。

2、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的组织教学,尚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实践。

《黄河颂》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

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

1.播放《黄河颂》的录音。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三、研讨诗歌内容

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

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再来颂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

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五、教学反思

《黄河颂》本文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我们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诵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真真正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20 2150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