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实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过电池吗?什么时候用到电池呢?

(学生自由说)

师:对呀,电池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可是用过后的废电池却有很大的危害。

(课件出示)

看看以下这段文字: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0立方米的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教师讲解)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揭示课题:对,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集中回收废电池,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板书:回收废电池)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1)师:同学们,希望小学从本学期开展了回收废电池的环保活动。这是二年级各班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课件出示统计表)

(2)观察统计表,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指名说)

(3)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三个问题。“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和“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

(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02+87=

看算式,试着估算它们的和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估算过程,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

师:那么到底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就来算一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算法。(课件演示拨数,引导学生说出各种的计算方法)

20 321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