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二语文教案【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第一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1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高二语文教案【第二篇】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 (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 (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 (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 (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2、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引导: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3、赏析意境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1)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2)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可见,“黄花”“西风”“孤雁”“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幻灯片 7)

总结: 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4、学生再读

5、唱段欣赏 (幻灯片8)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1、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品析:

明确: 恨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 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1、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明确任务: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2) 品析“泪”中 ,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 (幻灯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5、 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2)归纳:怨

(3)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俗门第观念的愤恨。莺莺含着眼泪坐在饭桌旁,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投影:泪: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怨恨世俗观念) (幻灯片10)

(4)学生再读曲词:

2、[耍孩儿]

(1) 归纳:忧

(2)总结:这叫“中”亦忧,不“中”亦忧,崔莺莺忧心如焚。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泪 对爱人的担忧,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幻灯片11)

3、[一煞]

(1)归纳:思

(2)总结:这是写莺莺临别之际的肝肠寸断及想象与张珙别后的场景。这真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平洲(投影:泪:相思之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幻灯片12)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悲情女性。 (幻灯片13)

(十)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练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师长,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时,忧伤时,自责时,痛苦时,高兴时,都会流下情感的泪花,那么,请你设定一个情境,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出自己或他人曾经流下的泪,注意 : 通过写泪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母亲的泪,父亲的泪,同学的泪,老师的泪。) (幻灯片14)

(十一)结束授课: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根据《长亭送别》的意境,创作的歌曲《送别》。

(十二)附:板书设计

实词【第三篇】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第四篇】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习目标

1、诵读提示: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导学、导思

赏析诗歌

(一)内容分析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首四句写

。后四句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这两句诗是 ,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

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 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照应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 。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导练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8 263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