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新教材]教案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离骚》[新教材]教案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离骚教案1

教学目标 :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诗的鉴赏。

思想教育目标:屈原的高洁品质。

能力培养目标:诗歌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 .屈原和《离骚》简介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 " 楚辞 "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 " 骚 " 来指楚辞。汉代以后, " 楚辞 " 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 范读 -- 自读 -- 诵读。

3.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4. 讲析选诗 --

( 1 )《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 .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 .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 13 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 .鉴赏品味。

( 2 )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 民生 " 也可理解为 " 人生 " ,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 " 朝谇而夕替呢 " ?

原因是以下几个:

A . "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 。

B .灵修浩荡, " 终不察夫民心 " 。

C . " 众女嫉余之娥眉,摇诼谓余以善淫 " 。

D . " 固时俗之工巧 背绳墨以追曲 " 。

而自己的态度是 " 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鸷鸟不群, " 异道 " 难以相安,宁肯 "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 " 。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 " 九死其犹未悔 " 的意志。

( 3 )   后六节( 8 - 13 节)表现屈原追求 " 美政 " (即 " 圣君贤相政治 " 和 " 民本思想 " )、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 " 余情其信芳 " , " 昭质其犹未亏 " ,衣饰 " 芳菲菲其弥章 " ,意志、信仰 " 余独好修以为常。 "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 " 悔相道之不察 " 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 " 美政 "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 " 进 " ,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 " 进 " ,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 进 " ,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 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 相 " : xi ng ,观察,选择。 " 朕 " : zh n ,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 步 " :使……步行。 " 皋 " : g ā   ,水边高地; " 皋 " 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 " 本 " , " 离尤 " : " 离 " 同 " 罹 " ,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 初服 " :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 " 进 " :指从政, " 退 " 指辞官致仕。 " 信 " :副词,确实。 " 高 长 " :     动词,加高,加长。 " 佩之陆离 " :陆离,单纯词,修长貌。 " 之 " :定语后置的标志,即 " 陆离之佩 " 。 " 泽 " :污浊。 " 章 " :通 " 彰 " 。 " 惩 " :挫败。

3.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 移情 " 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 " 我 " 与 " 物 " 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 " 兰皋 椒丘 芰荷 芙蓉 岌岌之冠 陆离之佩 " 缤纷的 " 繁饰 " 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 " 我 " 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 我 " 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在上个单元中已经接触过,我们说 " 乡愁 " 是 " 邮票 " 、 " 船票 " 、 " 坟墓 " 、 " 海峡 " 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 " 花溅泪 鸟惊心 " 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5. 《离骚》节选今译欣赏

( 1 )   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我长太息地禁不住要洒雪眼泪。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

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 2 )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

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

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 3 )   我怨恨你王长者呵其是荒唐,

你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

造出谣来说我是本来淫荡。

( 4 )   固然是胡涂的人们善于取巧,

不守一定的规矩而任意胡闹。

抛却了一定的准绳只图迁就,

竞争着在依阿取悦以为常套。

( 5 )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

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

我就使奄然死去而魂离魄散,

也决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 6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

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

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

( 7 )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

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

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 8 )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

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

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

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 9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

让它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

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

( 10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

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没人知道我也就让他抹杀吧,

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 11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

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

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 12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

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

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

( 13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

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 作业  ]1. 背诵选诗的前 6 段。

2. 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 完成练习。

第二教时

古诗今译,欣赏与学习

一、校正上节布置的练习 --

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熟读背诵这些闪光的诗句,并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二、《诗经》、《离骚》等古诗今译,有多种译本,它们各有特色,但都是遵循诗的原意,用阿拉文库进行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的直白的翻译,译文本身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把诗译成诗,要怎样译呢?以下给大家录列几例,供欣赏和参考学习。

卫风·氓

( 1 )汉子笑嘻嘻,抱布来换丝。不是来换丝,

来就我筹谋。送你渡淇水,一直到顿丘。

不是我失约,你无好媒人。请你别生气,

秋来以为期。

( 2 )登上那破墙,去望那复关。望不见复关,

涕泪滚涟涟。已望见复关,有笑又有言。

你卜你占课,幸无凶咎言。以你车子来,

把我嫁奁迁。

( 3 )桑树未枯落,叶子柔沃沃。唉唉斑鸠啊,

不要吃桑葚。唉唉女人啊,莫和男人混。

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女人沾上了,

摆也摆不开。

( 4 )桑叶离了枝,枯黄地上落。从我嫁了你,

多年吃苦过。洪水汪洋洋,溅到车帷裳。

女子呀没错,男子耍花样。男子呀没准,

二意又三心。

( 5 )多年做媳妇,不辞家务劳。早起又晚睡,

并非只一朝。我刚称心啦,你倒凶暴了。

兄弟哪知情,我只强颜笑。冷思静想后,

自己惟伤悼。

( 6 )愿和你偕老,到老使我怨。淇水尚有岸,

漯河也有边。婚前多欢乐,说笑意绵绵。

誓约明明在,没想他欺骗。骗了不想他,

也罢两绝断。

秦风·无衣

( 1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袍。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戈矛,

和你一道把敌人干掉!

( 2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矛戟。

和你并肩战斗到底!

( 3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条战裙。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甲兵。

和你一道相伴同行!

三、   训练举要

《诗经》和《楚辞》,着重强调朗读和背诵。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而背诵时一定要掌握节奏。

《诗经》一般都是四字句,两字一节拍。如《卫风·氓》:

氓之 / 蚩蚩,抱布 / 贸丝。匪来 / 贸丝,来即 / 我谋。送子 / 涉淇,至于 / 顿丘。匪我 / 愆期,子无 / 良媒。将子 / 无怒,秋以 / 为期。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 " 兮 " 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             哀 / 民生 // 之 // 多艰。       余 / 虽好修    // 以 //   羁兮       ,    謇 / 朝谇 // 而 // 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书中的诗章。

四、   知识落实与能力迁移

1 .   填空:

①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___________ ,其中的 "_____________" 字是汉代人加上去的,先秦时只称 "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 。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 ________ 年间的社会生活。其中按乐调和内容可分为 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三部分。它的主要表现手法为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 。通常二者合称为 "________" 。

[1] [2] [3] 下一页  

离骚教案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1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1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 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5)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6)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1)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2)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1]

离骚教案3

离骚  屈原

一、导入:

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1)

二、文学常识

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2)

2.伟大的诗人屈原(ppt5-6)

(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解题:(ppt7-8)

三、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ppt9)

苗裔(yì)  孟陬(zōu)     庚寅(gēngyín)

揆(kuí)     肇(zhào)     扈(hù)

辟芷(pìzhǐ)    搴阰(qiān pí)  汨(mì)

2.词语解释

皇:大。           览:观察。       揆:揣度。  道:通导,引导。

肇:开始。         名、字:用作动词,起名字。

修:美好的。       扈:披。        淹:停留。

3.诵读指导(ppt10)

4.诵读指导(ppt10)

5.自译诗歌(ppt11-12)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唯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

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四、文本研习:(ppt13-14)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1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还此都,不比异姓卿。(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17)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

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 ”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17)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

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18)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1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8 57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