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剃光头发微【推荐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剃光头发微》【第一篇】

学习目标

1、学习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杂文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2、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学法导引

1、首先认真阅读文章,同学之间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同桌之间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3、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明确: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作者由此娓娓谈来。由古时的“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视野开阔,语言诙谐 幽默又不乏讽刺之意。“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乡下佬”不够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损人者……何其多也?

(三)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

明确: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

其次,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之嫌,为什么?

明确: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一个县里的理发工人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原因何在?事情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是否有详尽交代?理发师是否另有隐情?是非曲直,是否还应该听听理发师们的“另面”说法?本文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剪除了枝叶,直接告知结果。即使只管结果,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发师不替乡下人剃平头,不过也只是特例而已,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何以这样一个细微的个别现象,能与权力之大有必然的联系呢?再假如,即使这种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城里理发工人都不替乡下农民剃平头,矛盾实质的所在,似乎也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城里人的优越感,歧视心理在作祟,或其它种种复杂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那么,作者凭什么将“剃光头”这样的区区小事“发微”成耍权弄权的赫赫大事呢?一言以蔽之: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四、简述本文的联想过程及特点。

明确: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到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头发

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关于乡下人只能剃光头的报道,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罚“髡”,联想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

这一步步的联想环环相扣,最后归结到掌权的问题。文章没有就剃头论剃头,而是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

课外作业 :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1篇读后感。

巩固发展

1、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睥睨人世(        )   牛山濯濯(    )   诡奇(    )   髡钳(    )

2、 解释下列词语。

切肤之痛:

为所欲为:

不羁之才:

置之勿论:

3、填空。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著有       、          等论著及随笔杂文等30余种,另有三卷本         行世。

4、“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的这副对联妙在何处,何先生为什么对此大加赞赏?

答:

5、“‘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试分析这句话的讽刺与幽默意味。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要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要戏弄,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的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6剃头与耍权之间有哪些相似点?

答:

7、看到“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答:

8、“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9、最后一段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答:

拓展创新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玩味精神胜利法

何满子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是中国祖传的处世格言,也是一副对仗工整的联语,任何环境下都知足,乐于承受;给以什么待遇都能忍,安于能忍,真是修养到家,具备做稳奴隶的德性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以这两句格言作基础,不过Q兄是用譬喻的即虚拟的慰藉法将这两句格言更推进得臻于完善罢了。

挨了赵太爷的耳光或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阿Q当然得忍,但仅仅能忍,岂不太妈妈的了?于是虚拟的儿子打老子,进而可慨叹如今世上道德沦丧,父子之伦乖乱,他的被打也就加上了一点卫道的悲壮了。赌摊上分明赢进了白花花的一堆洋钱,给人黑吃黑地抢走了,又如何反败为胜呢?狠狠打自己两个嘴巴,虚拟着是打那个劫夺者。钱虽伤心地被劫走,但毕竟遂行了报复,气出过了。

这种虚拟譬解法我也常用,也颇得Q兄的心传。

一回从外面回家,发觉口袋里钱丢了几百块,忘记是三百还是四百,不知是给小偷扒走的呢,还是自己不慎丢失,不免心疼。于是用譬解法:假如是丢失了一千元呢,我这岂不是还白赚了六七百元!这便心安而理得。

又如,写点文章,议论虽已敛锋芒,吞吞吐吐,自顾已很温柔敦厚了,但仍经常被编辑动手术阉割剔剜,乃至整篇被格杀。这不等于在发言中被人的喧闹所淹没或尚未开口就被人轰下台来么?叹言谈之被删削歪曲,恨一番辛劳之被委弃,不免愤愤然悒悒然,但转而自作譬解:倘若当年舆论一律的局面仍绵延于今日,我辈岂不是不准乱说乱动,连吭大气也不可得么?今天好歹能出声发言,心也该平了,还能有什么奢望么?如此一想,霎时心平气和,心安而理得。

不知足,不能忍又怎么呢?你不安于、不乐于做稳奴隶,妄想保卫人的卑微和自由么?人也有不让你自由的自由。阿Q、阿Q的上代、上代之上代都是失败的,于是阿Q学会了知足和能忍法,并发展了虚拟譬喻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比阿Q能好多少?鲁迅对曰:“多乎哉?不多也。”

2002年11月,于医院

10、试通过第3段分析阿Q的心理活动特点。

答:

11、“假如是丢失了一千元呢,我这岂不是还白赚了六七百元!”请换一句话来表达与这句话相同的意思。

答:

12、①作者为什么有时“不免愤愤然悒悒然”?(不超过15字)

答:

②作者为什么又“心平气和”“心安理得”了呢?(不超过20字)

答:

13、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能想到什么?

答:

课外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从14-15题中任选一道,合作完成。

14、研究“中国的辫子史”。

15、大量搜集具有“小中见大”特点的文章,深入体会,并试着写1篇类似的文章,班内交流。

[参考答案]

1、睥睨(pì nì)   濯(zhuó)   诡(guǐ)   髡(kūn)

2、切肤之痛:亲身经受的痛苦。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一般指做坏事)。

不羁之才: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置之勿论:放在一边,不加理论。

3、《艺术形式论》 《中古文人风采》 《学术论文集》

4、对仗工稳,造意豪迈,用于理发师,又像用于沙场勇士。想像瑰奇,妙不可言。

因为这副对联作者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鄙视理发师,描写了理发师那睥睨人世的豪情。

5、“深奥”是反语,表示对不让乡下人剃平头的不满。

6、拿起剃刀就掌握了剃头权,就可以随意决定别人剃什么头。这一点上与喜欢耍权的人相似。

7、①耍权的人真可恶。②我们的百姓好顺从。③有人说句公道话可真痛快。……

8、由剃头引向耍权,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9、坚决惩治那些耍权、专制的人,建设一个文明民主的社会。

10、精神胜利。

11、假如是不小心被车撞了呢,这岂不是赚了大便宜!

12、①叹言谈被歪曲,恨辛劳被委弃。

②与当年相比今天还能出声发言,故而感到满意。

13、提示: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剃光头发微》【第二篇】

学习目标

1、 学会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3、 品析杂文的漫画语言和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的意味。

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

2、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 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想

1、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尤其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最后两节。

2、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重要语句,体会文章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师生互致问候。

二、 上节作业 纠错,导入  新课:

敏锐的作家,尤其是杂文家,大都能用锐利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这一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后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著名作家何满子通过“剃光头”这一小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杂文。

板书标题。

三、 出示学习目标。

四、 自学要点:

1. 找学生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教师补充。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作者简介: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参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2. 学生查字典,掌握基础知识,积累字词 。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3. 弄清题意 :标题中的“发微”是什么意思?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4.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明确:文章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6节):由理发引出济南市一家理发店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的事,并对原因加以分析,表现作者极大的愤慨。

第一层(1—2节):谈及古代理发师的地位。

第二层(3节):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

第三层(4节):古代剃光头的原因。

第四层(5--6节):现代剃平头的原因以及济南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的原因。

第二部分(7—8节):由“剃光头”一小事,谈到掌权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5. 课文分析: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

提示: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② 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③“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提示: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

④ 作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对理发师做法不以为然的态度。

⑤ 括号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提示:这种瞧不起实质上折射了阶级的、城乡的、职业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偏见。不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⑥ 理发师本来就没有大权,作者为什么要说“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

提示:是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为了将矛头指向社会上有权力的人。

⑦“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6. 讨论:如果本文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1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

明确:(1)从对文章的主旨而言。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有碍文章主旨的表达。

a. 文题为“剃光头发微”,这“发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应当就“剃光头”这一话题,加以联想和发挥,否则文章就显得单调。

b. 开头两节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旧社会理发室地位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作者为之不平,同时也为下文理发师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这一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愤恨。

c. 4、5两节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深化主题。没有这些分析,就没有文尾的结论,也缺少杂文的讽刺色彩。

(2)从对文章的结构而言。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文章写关于剃光头读者来信,开篇显得仓促,缺少引述,显得突兀。没有4、5两节的分析,古今的对比论述,就缺少说服力,也就没有“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同时这样也不符合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要求。

7. 品读鉴赏:杂文是用文字描绘的漫画,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试体会下列句子的讽刺与幽默意味。

(1)“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明确:“这问题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用了反语,什么“深奥的”,实为“肤浅的”,我一眼就看出来,就是由于“剃头刀在他手里”,就是它有这么点小权。

(2)……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明确:这是作者用谦逊的语句委婉地进行讽刺。这方法无需学习,这个问题已明摆着的,不用小心求证。

(3)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给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个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明确:表明了作者对那些利用职权的人的深恶痛绝。“亮亮相”,尤其“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语言含蓄幽默,作者也坚信“弄权”者,必无好下场,其头也将被人剃。

五、归纳总结:

一件细微的剃光头事件引发作者的感慨:要警觉改革开放中“有权就耍”的现象不能任其泛滥。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

《剃光头发微》【第三篇】

学习目标:

1、学习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以小见大,联想的妙用。

教学方法:

1、讲读法:引导阅读文章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2、讨论法:生活中的现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幻灯片1至3)

导语:刘德华的洗发水广告曾有这样的内容:“我的梦中情人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可见,这“乌黑亮丽的长发”即是他对美丽的定义。发型可以曾加美感,彰显个性,秀出气质,不同的发型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有人喜欢长发,有人喜欢卷发,也有人喜欢光头。这本是最寻常不过的小事,可我们的作者却别有说法。

二、教学步骤

(一).分析题目的意思

学生查字典解决“发”、“微”词义:探究、奥妙

(二)分析正文

1. 配乐朗诵文章

2. 找出文章中和头发有关的故事。

清朝“留发不留头”

清末的假辫子

联想            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              权

“乡下佬”剃平头

古代的刑罚“髡”

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3.  本文的联想过程及特点。

明确: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到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头发 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关于乡下人只能剃光头的报道,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罚“髡”,联想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

这一步步的联想环环相扣,最后归结到掌权的问题。文章没有就剃头论剃头,而是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

4. 以小见大手法的使用

触发点:理发师——握刀——拒绝剃头(乡下佬欲剃平头而不得)

大问题:当权者——掌权——办事没门(掌权者有权弄权以权谋私)

六个故事的共同之处:核心是一个权字。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理发这种日常小事想到了国家机关有权弄权,以权谋私的不良现象。

5. 本文讽刺的是以权谋私的现象,请问在你的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吗?(观看幻灯片11---14)

6. 面对这一现象,作者认为可以怎么样解决?

明确: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7. 如果文章只保留乡下佬剃平头而不得与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吗?

明确:缺少必要的过渡,结论得出仓促,结构缺少回廊曲道的美感,文章显得单薄,干巴巴的,不能很好的表现杂文“杂”的特点。

8. 总结文章用到的写作手法:联想、以小见大

(三)扩展

1.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文章用到了以小见大、联想的手法

明确: 《花未眠》 《邹忌讽齐王纳谏》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故都的秋》

2. 聊一聊:用以小见大、联想的手法聊一聊下面的话题,你都能想到些什么呢?

一条短信

3. 联系平时作文:①善于从小事着手,从小事中见出深刻的道理。

②学会发散思维,善于联想。

③注意文章的中心,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联系XX高考作文题。

题目: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赴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报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可联想角度:①. 美德 谭千秋 马健  ②. 人类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防灾,自救。 ③. 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   ④. 责任  ⑤.生命的价值)

(四).作业

就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写1篇“——发微”的文章,比如“短信发微”、“说脏话发微”、“吃饭发微”、“打招呼发微”、“请客发微”。

《剃光头发微》【第四篇】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开掘主旨

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探讨,互相置疑,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问题导引

①作者怎样结构全文?

②本文的主旨?

解析

①本文结构: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先从大处落墨,提出头发问题,小处着眼,提出理发师的社会地位问题,尽管在旧社会,“剃头的”在下九流,“连家谱都不能上”,但大人物(例如石达开)却并没有卑视理发师之意。“物与民胞”,对理发师够平等的了。

此段作者有待而提。先扬理发师。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陡起波澜,从正面扬了理发师,理发师却从反面出现(这当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有他的典型意义),以“剃头刀”这么一点不是权的权来对付“乡下佬”。

这一段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反面提出与第一段理发师相反的理发怪事:不给“乡下佬”“剃平头”,以“权”令人。

第二层,从历史上考证“剃光头”原是刑罚。

第三层,时至今日,剃不剃光头,应随“剃头客人”——也是“上帝”——之意,而且二位理发师竟认为“乡下佬”剪平头“模样”不够格,至此,作者愤怒起来了:理发师为什么这样为所欲为?他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待顾客?

第四层,点题: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一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弄清本质,层层深入,环环扣紧,结构十分严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对“剃头刀在他手里”的社会思想的分析:弄权耍人。有一点蝇头小权的人,他也要耍弄一番,置人于“没门”境地。

这段是结论,也是中心。作者揭露得深刻,批评得尖锐,语言犀利。

第四段(第8自然段):劝告或警示有点权就弄的人别再胡来,否则就会下场不妙:“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②把握主旨:作者通过剃头事件,发微见著,分析其原因,就是“权”在作怪,从而指出要警觉和监督社会上“有权就耍”的现象。

3.学生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同位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2.师生共同品味语言。

四、总结本文写作技巧

1.选材虽小,立意深远。

2.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3.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教案点评:

1.通过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