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精编5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2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3师生聆听音乐,背诵全诗二 预习指导

了解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称其为“诗鬼” 。背景介绍《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 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解题 “ 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箜篌是古代的乐器,有竖箜篌和卧箜篌,这这首诗说它“二十三弦”,是竖箜篌,和竖琴相似。

正字音 字形    箜篌     神妪    不眠   瘦蛟   女娲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  初步感知   课件范读,同学们注意朗诵的字音感情节奏,同时思考以下的问题

(1)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这首诗的内容(2)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诗人摹写的箜篌乐曲的感受 2文本探究

1-4句同学齐读,概括前四句其内容 ,并思考问题(1)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用“高秋”点明季节。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义?(2)同学默读,找出诗中哪几句写乐声,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怎样的音乐的效果?   (3)一唱三叹则回肠荡气,余音袅袅而绕梁三日,音乐响起来了,李凭的音乐会开始了,李凭在哪儿,诗人为什么要把李凭放到第四句出现?

五六两句 , 同学齐读,概括内容并思考问题同学们展开想象,描绘出李凭弹奏的箜篌曲美妙在哪儿?   诗人使用什么描写方法从哪两个角度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传达出了这种绝美的乐声?

7句-最后  同学齐读,概括内容,然后思考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中的“逗”字用的极其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向得古人好评,认为“老”“瘦”

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句所用的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句一样,并指出两句诗表达的意境有何不同?     四  总结归纳  提升拓展学生齐读,再次体会诗人描写的音乐美。

比较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本诗在描写音乐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五  反馈训练  巩固落实   学完本诗,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昆山玉碎凤凰叫”或“芙蓉泣露香兰”两句,体现其意境美?要求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使用想象,通感等表现手法,字数100字左右      师生共同背诵全诗

参考答案

1 略

2.初步感知

(1)李凭弹奏的箜篌曲技艺精湛,曲调之美,感染力强

(2)优美动听,沁人心脾,幽怨,悲壮,清脆

3文本探究

1~4句

(1)“高秋”点明秋高气爽的特点,为“空山凝云”句作铺垫,借以衬托出箜篌演奏者技艺之高超。(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用了典故,想象,夸张,侧面描写等手法。通过写空旷山野上空的浮云听到乐曲驻足不前及湘娥、素女触乐生情潸然泪下,写出箜篌曲的感人、优美、动听和弹奏者技艺的高超。五六两句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通过正面描写、通感、比喻、想象等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以不可闻之声拟可闻之声,以可见之形写无形之声。写出了箜篌曲的声音像昆山玉碎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像凤凰的鸣叫那样清脆、幽怨

最后几句

(1)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2)“老”“瘦”形象的写出了鱼和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形象,现在竟然能伴随者音乐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达的意境是寂静伤感;而文中的两句表达的意境是清幽超绝的想象

四总结归纳

《李凭箜篌引》:侧面烘托、正面描写、通感、想象、夸张、神话

《琵琶行》:通过一连串的比喻摹写琵琶曲的声韵情调、直接描写。只有“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用了侧面烘托

五。

一种:听!香兰在笑,轻摆细腰,翩跹起舞,绽放笑靥,回眸一笑百媚生。看!芙蓉泪流满面,低低幽泣,声声呜咽,谁惹了祸,是箜篌,箜篌曲,一曲箜篌多少叹,余音绕梁声袅袅。

另一种:仙乐飘飘,一切为之动容,浮云驻足聆听,湘娥素女潸然泪下,这是谁的杰作如此震慑人心,昆山玉石俱碎,山崩地裂,令栖居其上的凤凰无家可归了,哀声鸣叫,声声幽怨,声声凄厉。

上面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2

ⅱ  识记基本知识

一、生字

(一)请你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清寥(    )        悲天悯人(    )      簧管(    )      布衾(    )

曙光(    )        缪司(        )      亵渎(    )      憔悴(    )

忐忑不安(    )    箜篌(    )

(二)请你给本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三)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四)请你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松驰(    )    女锅(    )

二、词语

(一)请你查阅工具书。结合文意解释下面词语。

暴虐:

悲天悯人:

呜咽:

亵渎:

憔悴:

(二)请辨析下面各组词语的含义。

缘故·原因

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窃窃私议

三、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

马可(1918~1976),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江苏徐州人。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歌剧院院长。马可在陕北曾深入民间,搜集、研究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音乐,探索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他的音乐作品以富有生活气息与民族色彩著称。代表作为歌剧《白毛女》(作曲者之一),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歌曲《南泥湾》等,共创作大小作品百余首,此外还有电影音乐《画中人》等及其他作品。《心血凝成的作品》选自《冼星海传》。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凭箜篌引》一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ⅳ  课后巩固练习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疲乏(fá)     积忿(fèn)     淫威(yín)

b.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c.神妪(qū)     芙蓉(róng)    谦恭(gōng)

d.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填空。(6分)

(1)《心血凝成的作品》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当代音乐家。

(2)《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诗人。

(3)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李凭中国弹箜篌(    )

(2)芙蓉泣露香兰笑(    )

(3)石破天惊逗秋雨(    )

(4)露脚斜飞湿寒兔(    )

4.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3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也要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抹绿意。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应变的__________,有__________的竞争性,有__________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  性,这些都是新世纪青年人必备的品质要素。

a.灵活性  协作  个性      b.适应性  节制   宽泛

c.灵活性  节制  宽泛      d.适应性  协作   个性

6.根据要求完成下题。(4分)

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于50个字)

二、整体感悟(10分)

1.从冼星海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2.谈谈你对《李凭箜篌引》运用典故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5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2分)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4分)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3.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4分)

四、拓展阅读题(16分)

月亮月亮跟我走

二十年过去了,月亮没有丝毫的改变。月亮的存在对于夜晚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她皎洁的光辉照着女孩眼眸永远不能穷尽的远方。

远方对女孩来说仅仅只在医院院子的范畴之外。前面月光越过最南端门诊部的二层楼房,朝北月光漫过医院最后边田地里孤零零的太平间。太平间的长度仅仅比一个成年人的高度多出一点。太平间坐落在田地中央,四周是一片鲜艳丰硕波澜起伏的西红柿地。

女孩家的窗户正对着太平间。这排宿舍是由原来的病房改造的,女孩的母亲以前手拿注射器在这些病房里忙碌地进出过。刚搬来时,女孩不敢朝北边的窗户看。十几米远的太平间在每一个夜晚黑魃魃像隐蔽了无数鬼似的异物。天一黑女孩早早睡觉了,她认为闭上眼睛,黑色异物就从她的世界消失了,连同一起消失的还有那洁白的月光。北窗下后来种了一棵丝瓜藤,在阳光的召唤下藤儿婀娜地朝上伸展开腰肢,长得茎繁叶茂,挂满了绿茵茵的丝瓜。丝瓜和鸡蛋做成汤喂养了女孩的童年,直到有一天女孩长得脸像西红柿身材像丝瓜。

月光在丝瓜藤的掩映下,抵达太平间时开始有了宁静平和。在日久天长的对峙中,太平间永远没有变数的死寂日渐失去神秘与恐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女孩和小伙伴手牵着手,从田地绕到太平间的门口,在那个废弃已久的屋外停留了一刻。她仔细打量装满了空气的空荡荡的小房间,然后一言不发地走开了。清风吹在她的身后。

女孩从此不再惧怕从月光下的北窗眺望。

月亮晶莹的光芒静静地倾泻下来,覆盖了生机无限的西红柿地。稠黏的月光仿佛是液体流进了西红柿的体内。西红柿是女孩童年时代对水果的唯一记忆,她对那刚刚从地里摘下的新鲜饱满的果实记忆犹新,她对那酸甜的滋味永远乐此不疲,满怀向往。

西红柿的滋味就是月光的滋味。

在弥漫了来苏儿气味的医院里,某一天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一位18岁的少女服毒自杀送进了医院,消息在医院被人们奔走相告。召唤医护人员抢救的铃声在医院上空刺耳地响着让空气骤添了几分紧张。在小城医院里职工家属看热闹的忙碌可与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相媲美。一楼急诊室的窗外扒满了看热闹的人。女孩没有挤进去。

抢救的结果,18岁的少女依然是死了。是在医生进行长时间的人工呼吸按摩之后停止呼吸的。女孩在事后听到大人们的闲谈,一个美丽的生命的逝去让人万分感慨,人们不知道一个18岁的生命选择死亡的理由。所有看热闹的人都目睹了18岁少女抢救时敞开的雪白的胸脯和她眼角最后滚落的泪珠。

月光下,用毛玻璃挡住的一楼产房,婴儿诞生时的啼哭冲破夜色。女孩甚至能听到在白搪瓷的托盘中,闪着月光的剪刀碰出清脆的声响。

月光之于夜晚,如同火升腾起的火焰。有一天,女孩走出童年的医院,走向月光照耀的远方。无需对往昔说跟我走吧,她知道,唯有月光,始终虔诚地挂在一生的星空。

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月亮是永远皎洁的脸。

月亮没有风烛残年。

1.“丝瓜和鸡蛋做成汤喂养了女孩的童年,直到有一天女孩长得脸像西红柿身材像丝瓜。”此句有何作用?(3分)

岁女孩自杀身亡与本文中心有何关系呢?(3分)

3.如何理解太平间与18岁女孩事件之间的关系?(3分)

4.“婴儿诞生时的啼哭冲破夜色”有何深意?(3分)

5.阅读画线句子,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五、中考题(14分)

1.(2006,包头,4分)下面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两个有病句,用文后规定的符号在原文上修改。

垃圾畅销书畅销的原因很多,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或是作为一时新闻的补充,①或是拿来作为炫耀,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命力短暂,②未必经不起仔细推敲。它们因急功近利而生,也因急功近利而死。走过街头旧书摊,我时常发现它们的踪影。③它们灰头土脸地夹杂在一些过期杂志中,没有了往日的骄横。

2.(2006,四川眉山,2分、)请你以古今中外某一文化名人为话题,选用下列所给的词语(至少3个)写一段通顺的话(不超过80字)。

备选词语:为民请命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歌可泣  丰功伟绩  顶礼膜拜

3.(2006,黄冈,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__________的悲哀;借__________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4.(2006,兰州,4分)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④联写一人即可)。

(1)上联: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下联: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  [允矣]对啊,恰当啊。

(2)上联:两表酬三顾

下联:一对足千秋(    )

(3)上联: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

下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4)上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下联: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

六、探究性学习(10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在一座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天鹅,非常高兴,于是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鱼虾招待它们。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老夫妇就敞开他们茅屋的门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湖面封冻时饿死了。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七、综合性学习(15分)

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民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__________

活动过程: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家乡,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们小组探寻的收获。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

ⅱ.

一、

(一)liáo  mǐn huáng  qīn  shū  miù  xiè dú  qiáo cuì  tǎn tè  kōng hóu

(二)

(三)

(四)“驰”应为“弛”;“锅”应为“娲”。

二、

(一)暴虐:凶恶残酷。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辛,怜悯百姓的痛苦。

呜咽:①低声哭泣。②形容凄切的水声和丝竹声。本文取此义。

亵渎:轻慢;不尊敬。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二)缘故·原因  相同点是都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区别在于:原因使用范围广,可用于重大事物或一般事物,可用于具体因由之前或之后。一般可以用“缘故”的地方多可以用“原因”。如:他正在总结成功的原因。缘故使用范围较小,常用于一般事物,用于具体因由之后,多用于口语。如:他到这时候还没来,不知什么缘故。

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相同点是都形容心神不定。有时可换用。区别在于:它们都常形容心情。但忐忑不安还可形容表情,七上八下不能。忐忑不安常跟“心中”,“心里”这类词配合着使用,但又不受此限制,有时可单独使用;七上八下一般只能跟这类词配合着用,不单独使用。忐忑不安多用于书面,七上八下多用于口语。如:(1)这两位的脸上微微露出忐忑不安的样子。(2)因为做了点亏心事,当突然听到校长要自己去谈谈时,他心里七上八下地跳得厉害。

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窃窃私议  三词都表示互相低声说话。区别在于:窃窃私语和窃窃私议含有“私下、偷偷、背地里”的意思,交头接耳本身不含这个意思,有时仅形容小声交谈的样子。如:(1)全场记者活跃起来,交头接耳地议论着。(2)只听见好些声音窃窃私语道:“去呀!”“不。”“左边走!”“别害怕!”(3)他发言时,台下的社员窃窃私议关于他行为不端的事。

ⅳ.

一、  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1)冼星海传  马可

(2)李长吉歌诗汇解  李贺

(3)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点拨: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1)京城,指长安  (2)形容乐声欢快  (3)引出  (4)露滴  点拨:结合句意理解。

4.示例: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铁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也要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点拨:要按仿写句子的规则来写,与例句一一对应的词的词性要相同。

点拨:结合句意,注意词语意义的相对。

6.示例:李教授已经70多岁了,可是他还是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在学生们的再三请求下,他才离开实验室,休息一会儿。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点拨:其他的回答也可以,一定要够要求的字数。

二、

1.略。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活用典故而又自铸伟辞。他用典不仅十分灵活,而且更把它们几乎不见痕迹地熔铸在自己独造的奇峭词句和形象之中。本来,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音乐的神话传说,诸如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或师旷鼓琴“大风致而雨随之”等等,但这些神话传说都显得比较原始而简略,主要是从效果上来夸张音乐的神奇,往往缺少生动具体的形象;李贺则根据众多的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匠心独运地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点拨:本题旨在感悟用典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

1.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点拨:此题渗透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课标理念。

2.“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3.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对乐曲的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

1.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惧怕太平间转到下文不再惧怕。  点拨: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时,常常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进行切入。

2.女孩从童年起一真仰望月亮,月亮将伴她一生,还她永世的纯洁与美丽,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而对太平间的恐惧伴随着她的童年,当她走出了恐惧时,死亡的18岁女孩,让她对生命,对月光有了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期盼——“月亮月亮跟我走”。18岁女孩事件对中心起到了铺垫和升华的作用。

3.二者都是女孩对死亡的记忆,前者是蒙咙的、神秘的,后者是具体的、真实的,正是这两件事,使女孩对死亡,对月亮有了全新的理解。  点拨:找两者的关系应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4.代表新生事物,有死亡也有新生,生死是人生最自然的韵律。  点拨:抓住婴儿的特点——新生,再联系具体语境去分析。

5.略。  点拨: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有一些伤痛与不愉快的经历,也肯定会有真诚,纯洁的美好品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忘记痛苦,保留纯真。不要把本题写成决心书,应多从理性上谈认识。

五、

点拨:第①个画线句为病句,缺少宾语,所以用增补号补上宾语“的资本”;第②个画线句为病句,与上句前后矛盾,犯了否定多余的毛病,所以用删除号删去“未必”,或者用换用号将“经不起”换成“经得起”。

2:略。  点拨:注意根据题干中“文化名人”这一要求确定话题,所写语段内容要与所选人物的生平事迹相吻合。

3.(1)国破家亡  惶恐滩、零丁洋  (2)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点拨:(1)对“风飘絮”、“雨打萍”的理解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来分析;对两个地名的填空要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2)分析时先解释诗句含义,概括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再举类似事例,意思相近即可。

4.(1)孔子  (2)诸葛亮  (3)欧阳修  (4)苏轼(苏洵、苏辙)  点拨:(1)由“合诗书易礼春秋”知是孔子。(2)“两表”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三顾”是“三顾茅庐”。(3)中暗含有“醉翁亭”。(4)“八家唐宋占三席”的只有苏氏父子三人。

六、溺爱令人担忧或磨难比溺爱更有价值。  点拨:可从材料中筛选重要信息,如材料一享受“爱心”食物的天鹅被饿死。材料二要想成功必先经历磨难。然后分析归纳便可得出结论。

七、(1)《风景这边独好》①收集名胜古迹的相关信息;②实地采访,拍摄名胜古迹的相关照片;③整合信息,编写读本。

(2)山药山药,美味佳肴,人人需要!(能突出产品特点,言简意明,富有创意即可)

(3)家家门窗插艾叶、菖蒲以示避邪。赛龙舟,吃粽子,乡亲们一般都会吃新麦发粑,小儿胸挂五彩线袋装的红蛋。(能体现家乡端午节的特点)屈原投江,白蛇娘娘喝雄黄酒显原形(故事与端午风俗相关,表述正确即可)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上1篇:《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

下1篇:且从名诗“听”妙曲——读《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3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2、解题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

(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

(3)配乐齐读

三、具体赏析

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

以形喻声 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 清脆

凤凰叫:像凤凰和鸣 舒缓

以形喻声 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 清丽

香兰笑: 如绽放的香兰 欢快

(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

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

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

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4

语文: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古代诗歌散文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李凭箜篌引

年级

高二语文a层次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味总结写音乐的手法,感受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诵读、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教学

重 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

难点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学以致用

教学

思路虽是语文a层次的学生,因是据一次成绩划分的班级,语文素养相差很大。本课描写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手法,对于a层次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快速进入文本。重视学生原汁原味的品味过程,使学生曲径寻幽,逐步深入。避免揠苗助长,专家的诵读,优秀学生的诵读,放在后面,并引导学生评论。为调动所有学生,读写结合,采用不同探索文本模式,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循序渐进地逐步品味,重在学生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发现,在一遍遍品味中,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逐步提高

读写结合:通过写把思路显性化,尽可能调动所有的学生。

教学

资源

1.剪辑央视cctv10《李凭箜篌引》的朗诵。

2.剪辑《青藏高原》的第二节。

教学过程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知音无限”是大家很熟悉的典故,下面请同学读典故,其他同学思考:钟子期是用怎样的手法来描述音乐的。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音乐的作品?它们又用了怎样手法?(ppt展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了解)之。

(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板书)

1.学生读典故,其他学生思考

2.同桌间交流思考的成果,然后学生展示成果

1.导入自然,引发学生的兴趣

2.引出本课的主要话题——写音乐的手法

3.为学习新课奠定广阔的知识背景,让学生便于知识迁移,很快地进入作品。

二、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读全诗,掌握字词句含义,据题目,找出直接写“李凭弹箜篌”这件事的句子。并找出两个过渡句(关键句)

成果展示:“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直接写事件,其他都是描写音乐。“中国”指长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与之照应;“紫皇”既可指“皇帝,也可指”天帝天神“,下文”女娲补天神妪瘦蛟吴质寒兔“与之照应。

(ppt展示)

2.想想前四句正常的语序是什么?李贺为什么这么安排?

要点:突出强大的音乐效果,先声夺人,天地之间一片静寂,唯有音乐在其中飘荡。抓住”吴丝蜀桐空山“凝云”等意象

(ppt展示)

1.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2.同桌交流

3.优秀学生点拨字词句

4.学生交流展示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1.学生能自己探究解决的教师不讲

2.优秀学生能帮助全班解决,教师不讲,充分发挥主动性

3.对作品的理解要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

三、

自主探究 ,再次朗读作品,品味手法

1.再次朗读作品,看看都用了什么手法写音乐?《琵琶行》主要以直接描写主,这首哪些句子是?其他的用了什么手法?赏析你喜欢的诗句。

2.教师肯定学生赏析的精彩之处。

3.总结归纳:

琵琶行: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主要为直接描写(以声写声)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琢磨不多,主要为侧面烘托。直接描写主要是“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写声,以形写神) (ppt展示)

1.学生再次朗读

2.学生以写的方式赏析自己都喜欢的诗句

3.学生自由交流

这个环节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品味,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实现知识的迁移,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自由谈,教师没必要给过多的限定和否定性的评价。

四、

与“大家”(cctv10)的朗读,作比较,再次品味

1.与“大家”(cctv10)的朗读,作比较,再次品味,你认为朗诵者哪个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播放朗读,学生品味,再次朗读,感受美感。

(ppt展示)

2.播放视频

3.请学生谈看视频的感想

4.请优秀的学生范读

1.学生欣赏视频,谈感受。

2.朗读好的学生范读。

3.所有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1.故意说“大家”的朗读有不足,让学生不迷信权威

2.在学生充分地品味之后,再展示大家的作品,是避免学生的思路受到压制。鼓励学生的个性。

五、拓展延伸

1.初中我们学过刘鹗的《明湖居听书》,里面的音乐描写用了怎样的手法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2.我们模仿学过的诗文,也听一段音乐,用学过的手法写你品味到的音乐美。任选角度,三言两语即可。

小试牛刀:《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味。 试着描写音乐。(ppt展示)

3.播放音频

4.下水作: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股清新的带有阳光味道的风,让我们感受到豪迈、纯朴和清爽,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直冲云霄的雪山,白云缭绕,透露出神秘与纯净。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清泉石上奔流,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尽情驰骋,节奏平稳而明快。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像是撑着一叶扁舟出没在起伏的波浪中。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在那极高的地方,又盘旋了数匝,像排云而上的鹰隼直冲云的深处。这一声唱得四座屏气宁神,正不晓得还会有什么变化,突然一个“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畅出,让人有仿佛在温泉湖沐浴完之后一样,有说不出的舒坦。(ppt展示)

1.集体回答《明湖居听书》的手法:通感 以有形写无形。总结写音乐的手法

2.一分钟写作

3.学生展示成果

1.引入刘鹗的《明湖居听书》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诗歌跳到阿拉文库,为下面的写作服务

2.给学生极可能少的限定,充分调动学生

3.创作可以促使更有效的阅读,促进更深入地思考

六作业

1.看课后韩愈《听颖师弹琴》,总结描写音乐的手法,写1篇音乐评论。

2.看朱自清的《歌声》,品味其中写音乐的手法

课后完成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创新之处

1.诵读有利于学生走入作品,这毋庸置疑。传统的做法是一上来名家和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去品味,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因为好的朗读都是基于对作品主题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本堂课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循序渐进地逐步品味,重在学生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发现,在一遍遍品味中,逐步提高。这一点个人感到比较成功。

2.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使这首单独欣赏比较难的作品,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如何调动起所有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写,无异于最有效的手段,苏东坡就说过“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难遇一也,况了然于口与手者”。本堂课让学生写四次:一次是回忆学过的写音乐的作品,评论手法,一次是给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写鉴赏,一次是听音乐当场选角度写鉴赏,一次是课后总结写音乐的手法。尤其是当场听音乐写鉴赏,提升了学生的水平,学生也很感兴趣。

4.重视每位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感受。不管是朗读还是交流,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思考。合作交流根据题目的难易,采取同桌之间交流,和四人小组交流两种模式。让合作交流尽可能的高效。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 2.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作出一系列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

明确:白居易《琵琶行》

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板书:李凭箜篌引)

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XX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  “坎侯”、“空 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四。鉴赏诗歌

㈠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㈡鉴赏、背诵

ⅰ、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⒈吴丝蜀桐张高秋

问: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⒉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这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⒊李凭中国弹箜篌。

问: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ⅱ、赏析第二节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昆山”,昆仑山,自古以来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

——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另外,“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秋雨”密密匝匝地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

ⅲ、赏析第三节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⒈赏析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冷光”和“高秋”不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⒉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⒊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⒋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ⅳ、探究

问题思考一: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问题思考二::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㈢小结

此诗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令人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五。总结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六。比较阅读

分组讨论: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⑴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⑵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七。作业

背诵全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18 255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