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教案精编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一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第二篇】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高一语文教案【第三篇】

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5、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四、古诗鉴赏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3、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5、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四、古诗鉴赏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心怀天下,推已及人,忧国忧民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3、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高一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他“针砭时弊”,“揭示病根”的务实文风,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应该是可以贯穿和落实到鲁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学中。

具体到本文而言,我们认为,应将重点放在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深入思考,探讨分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则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领会

的中心。

二、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历中列举的典型事例,勾画出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句子。

三、完成课后“练习”。

阅读指导内容与步骤

基本思想:《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阅读练习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两层: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词义。

(zhì)铺(zú)业久(wéi)

不(míng)一钱不(dàn)于前驱

愤(mèn)反(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18 236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