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1

课题

动能  动能定理

教材内容的地位

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

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

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

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仪器

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验证动能定理

--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

能的概念

功和能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

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猜想)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

巩固上节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设问启发思考

探究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多媒体演示:滑块a从斜面滑下与物块b碰撞。

实物演示:

结论:

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动能越大。

探究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定量的关系。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把物块推得远,对物块做功多。

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时把物块推得远,对物块做功多。

学生总结动能的相关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定性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试验现象的能力

探究做功与动能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飞机加速,飞

机动能变化的原因?

定量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

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

物理情景

问题

1.猴子从树上自由下落(投影)

重力做功与速度关系

2.飞机在牵引力阻力作用下起飞(投影)

牵引力、阻力做功与速度关系

归纳:

物体的合力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得到式子:

这就是动能定理。

由功能关系和动能的定性表述,只能用这个物理量表示动能。

板书:动能、动能定理

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正功,导致飞机的动能增大。

学生分组推导:

情景

结论

1

2

用文字语言表述结论: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物体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通过推理、演绎培养探究兴趣

培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定量探讨

验证动能定理

引导学生验证动能定理:利

用打点计时器打的纸带。(自由落体)

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分组讨论),动手操作。

数据处理:

下落高度(h)

末速度(v)

重力的功(mgh)

动能变化

mgh与

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力做的功与动能变化相等。

让学生了解“探究”的重要环节

培养合作精神

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规律

课堂巩固

投影例题:

物体从高出地面h处自由落下,落至地面陷入沙坑h后停止,求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

投影三种解法,并总结。

1.动能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比较

2.动能定理解题方法步骤(三步走)

学生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1.牛顿运动定理和运动学公式

2.分过程用动能定理

3.全过程用动能定理

巩固本节基本知识、对比两种动力学方法优缺点、学会动能定理的应用。

自然界的奇妙、和谐统一。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2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此外,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意义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习:教材例题

5、作业设置: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

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4、单位:焦耳(J)

二、动能定理

1、定义

2、表达式:

3、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运动过程

(2)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3)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4)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3

尊敬的各位专家: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

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提问教材上说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

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

2、动能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J(焦耳)

3、动能定理

1)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就可以写成

其中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

2)概念: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问

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4、能力训练

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5、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6、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

18 1487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