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

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

(一)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

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录象:欢乐的泼水节

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

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的)歌,跳着(的)舞,赛起了(的)龙舟,放起了(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6、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教学反思: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破水祝福,同庆盛大的节日。

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明白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引导着孩子们去寻找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感受到人们对总理无限的崇敬。然后我们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没有丝毫的特殊,从而感受总理伟大的平易近人。尤其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孩子们的感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喷薄而出。

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对于课文的朗读,我的示范过多,以至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而生成的个性化的朗读较少,除了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表现较好之外,其他地方,多数是孩子们学着我的朗读模式进行的,另外,在课堂上,我应该采用播放记录片的形式,将孩子们课外搜集的资料更加直观和感性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感情铺垫将更有效,能更好地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发挥作用。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2

胡跃红老师的一堂《难忘的泼水节》,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第一印象

一堂课听下来,被胡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学生们超强的综合能力所折服,无论是胡老师流利的普通话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来胡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她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有较强的课堂表现能力,能积极的思考,善于表达,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师生长期磨合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氛围真令人羡慕。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整堂课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人民对周总理的爱”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而课堂中胡老师既抓住了语文“双基”的教学,从字到词到篇,如剥笋般层层解读课文,同时又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她让学生大胆地说、议、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三、教学理念新颖。

胡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了及至。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齐度、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课堂的立体设计,瞧,教学过程中即有正襟危坐的听授,又有蠢蠢欲动的讨论,还有热闹精彩的表演,集多元的教学手段与一身,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尤其令我欣赏的是胡老师在课文教授中依然没忘记对学生说话、听话、口语交际的适时指导,比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一同出现的“一边一边”,“一手一手”的句式训练;比如老师范读课文时有意的要学生“听好哦,等一下老师要请你来点评的哦。”而且还真的请学生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这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说话、聆听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课文拓展时老师要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老师能注重这个教学环节的生成是很难得的,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的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真棒!

四、教学流程环环相扣。

胡老师的这堂课还有一个的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整堂课从“复习”到“新授”到“拓展”,没有听见老师单一的用“下面”干什么,“接下来”干什么这样枯燥的辞藻来衔接。比如在听课文范读后,胡老师就接着课文深情地说道:“多么幸福、难忘的泼水节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体会泼水节的幸福和难忘。”如此不留痕迹地就进入了品读课文的环节,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带动了起来,进入了新课文的学习。还有在开始的复习环节时,胡老师有意的让学生比较了“一串花炮”和“一串串花炮”,“一条龙船”和“一条条龙船”两个词组的不同,这就为课文第三段的分析埋下了伏笔,为学生对课文的深层解读做了铺垫,胡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把教学的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独立而又不单一。

五、教学细节的几个感受。

整堂课我们胡老师是笑容满面,言语轻柔,如大姐姐般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是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孩子们和胡老师在一起也一定是在快乐的享受着学习。在听课间有几个小细节让我很有感触:

1)在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方法来表扬学生,口头的语言表扬也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恩,不错!”,“你真棒!”等,还有学生的鼓掌、贴星星的形式的鼓励,让孩子们是倍受鼓舞,期间我注意到,当老师奖给孩子们星星的时候,学生都会大声的说上一声“谢谢老师!”说真的,这一声“谢谢”让我很感动,胡老师的学生不是漠然面对表扬的孩子,我们平时也这样奖励自己的学生,学生欣然接受我的奖品很少会道谢,更多的是顶着额头上的星星向其他同学炫耀去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今天看到了胡老

师学生的表现,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真应该这样,他们不懂我们可以教呀,由此也可以看出,胡老师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2)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时,有个学生说“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这个句子单从语法上来看是没有语病的,老师肯定了他的句子说对了,但同时老师又说了“哦,这个习惯可不好,我们不能真的这样做。”看来,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了指正学生不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六、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建议把有关傣族的知识在分析课文之前说一说,尤其是傣族的泼水节在傣族节日中的地位,(相当于我们汉民族的春节)这样也许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总理到傣族地区过泼水节的深远意义。

2)建议课堂语言更加童真化,比如,齐读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后,老师问“谁能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提问未免有点太直白,可否这样问“读了这两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呢,能跟老师说一说吗?”让学生更有勇气表达,说“读懂了周总理要来了。”也好,说“读懂了要过泼水节了。”也好,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再把他们的认识整合一下就可以了嘛,这么做的目的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不是吗?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3

教材分析

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二、观察插图、初读感知

1、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内容?

3、自读课文,思考感悟。

三、识字教学

1、抓“特务”。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消灭“特务”。借助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3、交流识字方法。(感悟:有学生发现可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识记的,也有编故事识记的如“褂”字,孩子说成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了一件神奇的衣服。)

四、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看图发现,说说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2、课件出示语句段落,朗读体会。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总理衣着与表情的句子朗读体会。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3)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3、5、6、7、8自然段)

(反思: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分组、个别、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反复地朗读课文,力图通过朗读来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我指导孩子朗读的语调定为稍高些,因为的感情基调始终是热情洋溢、幸福快乐的,也加上一些运气和吐音的知识,让孩子不光是语调提高,加上自己的情绪激动,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反思:问这个问题是预测孩子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凤凰花,想了解凤凰花的有关知识。果然,上课时就有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就给孩子们欣赏了凤凰花的图片,介绍了凤凰花的习性。)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二、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恩、凤、凰”)

三、作业

1、积累词语和句子

2、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者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难忘的泼水节》4

课    题:

授课时间:2004/3/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

3、在 “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 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泼水节 因为 敬爱 周恩来 总理 花炮 对襟白褂  敲鼓

银碗 祝福 健康 长寿 幸福 令人   盛满

(教学多音字:盛)

⑷.认读长句。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⑵. 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 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四、写字指导。

书写生字“龙、恩、寿、柏、泼、特”

第二教时

一、 检查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二、体会感悟。

1、设疑: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⑴. 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⑵. “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⑶. 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 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⑵、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⑶、 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⑷、 交际互动。教师演总理,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⑸、 课件演示泼水的场面。

⑹、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6—8自然段。

⑴、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脚、凤、凰”

五、拓展延伸。

找找周总理的图片和故事。

六、板书设计 :

祝福

周总理                            傣族人民

幸福

令人难忘

课后分析:这是实习老师用我的教案在我班上的一堂课。小冯老师刚开始有些紧张,慢慢地就融入了课堂,环节的过度,知识点的落实都基本到位,第一次上课就能如此可见老师的功底。作为年轻的老师有很多的通病。比如上课看教案,老被教案牵着走,课堂是生成的,教师的随堂应变能力是课堂开放的引导者。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显得没办法,讲的多,点拨的少,光靠干巴巴的讲解,学生的体验是不深刻的,没有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其三不注意细节的处理。像一些字的笔顺写错,学生举手很活跃时,教师反倒左顾右盼不知叫谁,让时间白白溜走,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等等。其四只关注部分学生,总叫一些学习习惯较好的,殊不知那些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关心,才能使他们热爱我们的语文。不管新教师,老教师,面对新课改,都要及时给自己充电,要时时刻刻感到有紧迫感。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不想做一个“误人子弟、祸国殃民”的平庸老师。

21 1488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