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第一篇】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第二篇】

略读课文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理解上的“感知大意”和“抓住重点精读”,所以比精读课文更有利培养学生的“略读”与“浏览”能力。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这为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独立地感知课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能快速抓准略读课文的“精读点”后,把“阅读提示语”转化为学生预习的要求,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同时就尽可能地把注意力导向精读内容。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三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朗读、交流,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知道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文中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能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和艰难的岁月里干出这样大的一番事业,认识到这的确是个奇迹,从而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找准了教学要点,才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更加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简洁有效,真正让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练习。简言之,就是抓住了要点,学习才更加高效。

当然,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师情感投入不够,很难调动学生的激情,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形式单一,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教师语言贫乏,提问比较随便、意向不是很明朗,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教师评价语单一,缺乏激励性等等。

总之,只有抓住了课文的要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而高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第三篇】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青山不老》是1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在10月30日陈老师在六(2)班第一次进行试教《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现反思如下:

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陈老师都在试着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但是在课堂的生成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的教态还可以放自然些。可能陈老师一直都是任教低年级的,今天在上高年级,在教学课堂调控上不是很理想,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没有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发言。

二、课堂语言还要精炼些,评价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学生回答问题时,感觉老师牵得太紧。老师应该注意引导、进行耐心地倾听和概括就更好了。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

四、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五、参照物太小,没有达到比较的目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3700亩到底有多大时,请学生把亩化为平方米,再把3700亩同一间教室来相比来达到理解有目的。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计算,本来是很好的环节,但是这个过程费时比较多,而且参照物太小了,如果把教室这个参照物换为一间学校的话可能更形象,学生更容易作比较来理解。

六、时间的安排上还要调控好,拓展部分不够时间来进行写感受。在前面读词语时速度、节奏都可以加快点。可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后面的环节。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

第一次上完课后我们同科组的老师一起评课,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一起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在11月7日陈老师在六(1)班进行第二次试教。陈老师修改了教案,并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感觉这次上课陈老师有了质的飞越。这是一堂精彩的课。

一、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丰富

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丰富,精心设计过渡语言,自然流畅。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再没有牵得太紧。而是在耐心地引导、倾听,真正地让学生做到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第二次上课陈老师紧紧抓住统领课文的三个问题: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整节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老师进行引导、进一步感受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比较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实现自主学习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整个课堂以大问题来进行统领:“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悟老人执著的种树精神,领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沟、保护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并能说出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自然环境的恶劣,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艰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继离世。当老农面对眼前这一切困难与痛苦时,他仍然继续坚持种树,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学生积极地参与并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形象地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陈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先设置相应的情境,再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当地环境的图片,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所以学生很深刻地理解当地险恶的环境。

五、本节课上学生的朗读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得非常到位,读出了应有的情感。

总之,这节课目标要明确,抓住切入点,进行对文本的剖析,学生通过精读、思考、感悟,老师引导、点拨、启发,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达到了升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第四篇】

《青山不老》是1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1 507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