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地理教学反思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地理教学反思【第一篇】

柴达木盆地面积121000km2。盆地内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0倍以上。盆地地势较高,四周海拔4000m~5000m,中部2600m左右。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的环境中,为盐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盆地内的盐湖出产的盐矿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盆地东部的茶卡盐湖和柯柯盐湖出产食盐;南部的察尔汗盐湖盛产钾盐及镁盐;西部的大浪滩盐湖、昆特依盐湖富产钾、镁盐;尕斯库勒盐湖富产锂盐;茫崖盐湖富产石盐;北部的大柴旦盐湖、小柴旦盐湖盛产硼酸盐;中部的一里坪盐湖、东台吉乃尔盐湖、西台吉乃尔盐湖主要出产锂盐。由此看出,柴达木盆地盐矿的种类极为丰富。盆地东部的茶卡盐池,面积120km2,是一个露天的食盐矿,洗涤后的成品盐,氯化钠含量在97%以上。盐池食盐贮量丰富,可供全国人民食用近百年,是我国著名的食盐产地之一。盐矿开采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颁有盐律,1929年设盐务局,开采食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区,是由南霍布逊湖、北霍布逊湖、团结湖、协作湖、达布逊湖、大别勒湖、小别勒湖、东陵湖、涩聂湖等9个盐湖和察尔汗、别勒滩2个干盐湖所组成的一大盐湖区。湖区东西长达168km,南北宽20km~40km,总面积达5856km2。区内汇集了几百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盐类,以产光卤石著称,是我国钾、镁盐矿主要产区,被誉为“盐的世界”。石盐沉积的厚度在30m左右,最厚处达60m多,储量达到4.26×1010t,其中钾盐储量为1.5×108t,仅次于死海(钾盐储量达2×109t),居世界盐湖钾盐储量的第二位。

1958年在察尔汗盐湖建起了我国第一座钾肥厂,这是一座用机械开采光卤石,以生产氯化钾和钾肥为主要产品的化工厂。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钾肥原料供应基地。在察尔汗盐湖区有一座被人们称为“万丈盐桥”,其实是一段跨盐湖区的公路。路基用盐砌成,路面用盐铺平,汽车行驶在31km长的路面上,与行驶在柏油路上并无两样。在万里晴空的夏季,人们乘车在“万丈盐桥”上奔驰时,眺望远处,犹如银装素裹,耀眼夺目,有时在汽车的前方,还会出现“茫茫大海、层层楼阁”的海市蜃楼的幻景,好像进入一个神仙的世界,壮观非凡。

地理教学反思【第二篇】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学反思【第三篇】

地理学科对我来说不是专业,再加上地理学科在学校、社会、家长、包括学生在内都视为 “副科”。因此学生不重视,学习上不肯下大功夫,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地理课,爱上地理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在中苦苦的思索着。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尽量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尝试着教学。

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自己都要吃透,凡要求学生读背的知识自己首先全部掌握(包括图)。甚至在有意无意中让他们发现我们的老师竟然能把课本都背下来,让他们在内心里敬佩老师,受其感染的同时,自己也就下工夫学习了。

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活动是现在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得体,便可激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结合起来,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思考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因而在教学中要学会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情绪的调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们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地探究氛围。

2.沟通师生感情,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看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应特别关心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有自卑感和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为此,我常以一些较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肯定他们敢于回答的精神,并尽可能找到他们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为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肯定、表扬和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相信只要我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一种勇气、一份自信;渐渐地他们就变被动回答为主动举手参与讨论了。

3.发挥课代表优势,主动管理学生

课代表作为老师的助手,不仅仅只是收发作业如此简单了事。让学生参与管理学生,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意识到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让就无法去要求别人。

4.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是非地理专业老师,对于所有地理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再加上地理学科知识面牵涉甚广,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时往往不能做到一气呵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艺术。同时对于怎样学好地理,本人也没有什么较好的方法,在教学中只好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把握好每一节课重难点。对于部分需要记忆的内容强调学生必须死记硬背。缺乏一种形象无意记忆方法。这样就是把知识变死了,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到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距新课改理念还有一些差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以我满腔的热情,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自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自己的岗位,要具有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素质,为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为我所选择的职业献出我毕生的精力!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第四篇】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诗歌单元的教学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做个记录。

一、对课堂教学的处理及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学生有预习和没预习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方法,效果不错。

具体做法是:教学《沁园春长沙》,三个班级三个上法。

没预习的。先背诵《沁园春雪》,把握沁园春这一词牌的词的格律节奏。具体做法是先划分《长沙》的节奏,然后集体朗读,找出朗读不规范的地方,再请一个学生朗读。因这个学生朗读没有读出《长沙》的气势,于是,转入分析该词的意境。为了更好地理解意境,我背了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也很喜欢这首词,都会背诵。师生一起背诵完这首词,然后一起分析比较这两首词的意境。分别抓住这两首词里“鹰”和“乌鸦”,“湘江”和“小桥流水”两组意象进行分析,一个豪迈开阔,一个幽静凄凉;一个抒写报国之志,一个抒发思乡之情。明确了意境之后,再进行朗读。这是以朗读来带动意境的分析,以意境的分析来指导朗读。

第二种处理,有布置预习。先背诵全词,然后纠正个别句子节奏。要求学生拿出纸笔,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个别字词或者上片或者下片,进行鉴赏,把鉴赏内容写出来。不懂鉴赏的,把你的问题提出来。鉴赏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也把问题写出来。这么做,主要是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到底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还存在多少问题,同时,笔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避免思维偷懒。十分钟之后,把这些纸条收上来,表扬鉴赏很好的同学,并把他们的鉴赏读出来,老师再做点评补充。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好之后,再看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先交给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之后,再由老师讲解。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由此再引出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第三种处理,把毛泽东诗词背诵放在前面,通过了解毛泽东多首诗词之后,再具体探究《长沙》。课前直接先提出问题,老师按照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然后再把重点的知识点落实清楚,最后再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鉴赏其他诗词。

教学反思:一二两种的处理感觉都比较好,师生互动比较和谐。第三种处理课时用得少,但互动效果不好,上课下来比较累。看来,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突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其道理的。

二、对将比赛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第一单元的教学,有两次尝试。一次是组织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一次是小组讲解诗歌比赛。

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课前布置,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好准备工作。比赛内容分两项,一是诗词背诵,二是名句背诵。9班张心瑜同学一口气背三首,10班的李舒恬同学一口气背六首,13班的邱婧熹同学一口气背7首。这些同学的表现让其他同学十分钦佩,掌声热烈异常。她们的积极表现也带动了其他同学,其中,10班的李舒恬同学那一组几乎每位同学都至少发言一次,一个小组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竞争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教学反思:小组讲解诗歌比赛,三个班级只有一个班级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小组准备不够充分,与预期目标差距很大,最后还是要由老师来讲解。但准备充分的小组,学生讲解的效果会比老师讲解更好。如果课前老师能够过问一下小组长的组织情况,或者多进行督促指导,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对于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的反思

根据第一单元诗歌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诗集活动作为语文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

诗集要求自己设计封面;然后在封二贴上自己的照片,照片可以是卡通画,自画像,或者生活照、大头贴等;在照片下要写上作者介绍,介绍文字可长可短,风格不限,可以庄重严肃,可以诙谐幽默,可以亦庄亦谐;然后为目录,目录要求有四个栏目,即“我所喜欢的诗歌”“我所创作的诗歌”“我所翻译的诗歌(要求附原诗)”“我所仿写的诗歌(要求附原诗)”,各个栏目底下不规定几首;诗歌长短不限制,空白之处可以画插图。诗歌单元开始之时布置,结束之时上交。

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写诗歌特别认真,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本诗集,即使诗歌不是写得很好,但已经迈出了独立创作诗歌的第一步。9班李苗同学自创作诗歌11首,是三个班级里创作诗歌最多的学生。

2、学生自己编辑诗集,自己写序。13班邱婧熹同学写了一千多字的序言,写的非常好。

3、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

4、封面的设计也让学生尝试到了设计的喜悦。

5、装帧创意。一些学生很有创意。不用订书机,而是穿孔,然后用细纸条穿联,十分精致。例如9班江澍怡的集子。还有,9班曹璐同学的诗集也十分精美,采用云朵状的外形,并配以彩色插图和花边镶嵌,用中国结装订。

6、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上了美丽的插图,不会画画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

教学反思: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对这个创意活动很感兴趣。

总之,中外好诗不可胜数,教材里的诗歌只是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之外,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提高诗歌鉴赏力。但是课时不够,我们不能做过多的拓展。课前安排学生推荐鉴赏两首诗歌,将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拓展。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充满着无限的创造力,关键看老师的引导了。

21 1642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