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汇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汇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第一篇】

《螳螂捕蝉》是1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面对大臣们和少年的劝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导入,从对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故事和人物两方面展开教学:

一、螳螂捕蝉的故事,含沙射影,发人深思。

在要求学生复述故事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蝉— 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当时的形势图,进一步体会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当时吴国的处境和故事的巧妙之处。

二、少年劝阻的方法巧妙,彰显其勇敢机智。

通过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以及劝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结果来理解“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进而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在教学中,通过媒体的辅助,学生在理解“蝉—螳螂—黄雀—少年”与“吴国、楚国及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感觉到难度并不是太大。但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螳螂捕蝉》这一课中所受的启发时,由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以及学生对故事的中心—“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有很大局限。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第二篇】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为了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本节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合作点,共设计了四次合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如,为进一步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请每个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一个当少年,一人当吴王,其他的人是导演,表演对话。要求:表演符合人物身份,配合默契。在排演中,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表演之后,我引导学生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如,在学生明确了蝉、螳螂和黄雀之间的关系后,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我提高了要求,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者的关系。每组的2号做记录,1号汇报,4号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组员发言,必要时提问、质疑。片刻之后,每个小组都设计了示意图,而且各有特色。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课后,我也布置了一个合作的作业: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第二天早朝时,他会怎么对大臣们说才不失自己的颜面呢?请小组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而且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第三篇】

今天看了东林居士发的帖子,我忍不住回帖。是什么样的帖子呢?东林认为,为什么非得“有感情地朗读”呢?完全可以让学生“有理解地读”。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赞同。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地朗读呢?对于班上占多半数的中下生来说,他们努力一下,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要说用上课堂时间,恐怕再多花一些时间也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基于这一点,让学生思考过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这样来得更自然更实际一些。

现在,我渐渐地让我们课堂学习目标“透明化”。今天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1、读通课文;2、自学字词;3、概括主要内容;4、体会人物形象。

对于第1、2两个目标,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采取了检查的方式。12节课文,开了一轮“火车”,检查面还不算大,再来一遍,大家都能读准课文了。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我先让学生听写词语,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常用,但对于了解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来说,是很有用的。接着,就听写的12个词语,选择重点词,让学生说出意思,比如: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恍然大悟。

根据前面教过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学生说到少年劝吴王,我教给他们一个字——“谏”,学生查一查字典,知道“谏”是旧时指规劝君主。如果要在“谏”前加一个字的话,少年是——巧谏,而大臣们是——苦谏(直谏)。

本课的重点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邵菲说得好,吴王野心勃勃,想吞了楚国,称霸天下。有学生说,吴王明智。我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让他们明白吴王刚愎自用,大家一起查成语词典理解这样一个词。就这时的吴王,谁的意见都听不进,他明智吗?请读一读这儿吴王的话,可是非常霸道啊!比较下来,叶剑龙读得最投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感情地朗读”吧。学生明白了,他这不是明智,而是头脑发昏,一时冲动。我说,是什么让他头脑发昏呢?生答:攻打楚国能够取胜让他失去了理智。我说,这叫利令智昏,再查一查“利令智昏”这个词语的意思。后来呢,学生说,吴王能知错就改。有人举一反三了,说:吴王这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那么少年呢,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默读之后,学生展开了交流:机智过人、勇敢、一心为国。张传梅说,少年有坚持精神,我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大家圈出“一连”和“终于”这两个词。有孩子质疑了: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怎么样,假的又怎么样?叶磊说,如果是真的话,说明少年关于观察。卢弘说,如果是假的话,说明少年想象力丰富,会编故事。

对于解读文本,我同意课前教师进行必要的研读,但我又认为,这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上,我支持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一位网友说得好,我们想不到的,学生未必想不到。说得多精彩呀!今天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就证明了这种说法!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第四篇】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1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基本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探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把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学生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堪设想”的后果,可在学生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学生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第五篇】

《螳螂捕蝉》是1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诫吴王大笑了工打出国的念头的故事。全文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全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对于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并结合故事背景资料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己质疑自己解疑中学习课文,明白道理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以朗读贯穿始终,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主线进行教学。

一、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找准生长点。

学生已经进行了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将文言文译成了阿拉文库。并且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理解文本蕴含的道理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并且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渗透扩写点。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收获。

二、读书贯穿自始至终,并且体现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开始,坚持了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的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首先,让学生自渎,为读通、读懂古文奠定了基础。

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理解读,通过仿照榜样读,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最后,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指导读出语气。这样,把读贯穿于学习本课的始终,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读中自读自悟。

三、理解文章深意,不脱离语言环境。

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就很想弄明白这样两个问题

1、吴王为什么非攻打楚国不可?

2、那位少年为什么讲了这个故事后,吴王就放弃攻打楚囯?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了解当时春秋时期的每个国家都有吞并对方,使国家更强盛的野心,但倘若轻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险这一社会背景是关键。

如果教师讲,学生能明白,但纸上得来总觉浅。于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寻找资料,探究答案。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进行质疑,然后带着问题再去读书学习。学生先找到了揭示寓意的语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三种小动物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从而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含义。之后,结合故事背景资料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形式图理清蝉、螳螂、黄雀、与吴王伐荆之间的关系,明白吴王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使学生清楚明白的认识到:吴国就好比是这三个小动物中的螳螂,而楚国就好比是故事中的蝉,它身后的越国就好比是故事中的黄雀。学生联系吴王的固执,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机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侧击的策略来个敲山震虎,从而让吴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险性,不得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学生收集的资料得到了利用。这样学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课标的提倡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感悟也是鲜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还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搭起了桥梁,真是一举而多得!

四、自己质疑,自己解疑,体会学习方法。

通过对比读,读出吴王开始态度的坚决果断敢有谏者死和最后对少孺子的夸赞善哉,乃罢其兵时,态度的转变。读前一句时,让学生质疑,学生在了解了吴王固执、骄横、决心大后,提出:吴王为什么坚决要攻打楚国? 学生结合课外资料的了解解决了问题,自学自解疑,进而让学生知道通过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也是一种学习课文的方法。再有通过对比两句让学生质疑,是什么使吴王态度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自然而然成为学生的疑问,自然引到文本重点。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质疑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总之,课堂上以学生的质疑,自主释疑为教学主线,以不同形式的读书贯穿教学始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氛围。由此而产生的在生生、师生、生本的对话中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当然,课堂上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结尾有些啰嗦,图示出示有些滞后,没有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情感投入还不够等,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锻炼,争取提高。

21 1565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