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案例与评析【第一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

教材简解:

本文是1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可以安然过冬,蝈蝈懒惰,夏天不肯储备粮食,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第二自然段讲几只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躲在大树底下自由自在地乘凉;第三自然段讲冬天到了,蚂蚁安然过冬,蝈蝈却又冷又饿,神气不起来了。(语文 课 堂 网)(语   文 课 堂 网)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范文网)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语 文      课堂网)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和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第一范文网)

设计理念:这是1篇童话故事,蚂蚁和蝈蝈是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两种小动物,可让学生通过看图回忆这两种动物的样子及它们的特点。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展现课文情景,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多读课文,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季节的变换,让学生结合自己去感受环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第一范文网)

设计思路: 1、出示图片,复习导入。(语   文 课 堂 网)

2、精读训练:通过对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对比和在冬天的对比,夏天蚂蚁辛勤劳动搬粮食,蝈蝈在大树底下乘凉,冬天蚂蚁在洞里吃粮食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语文 课 堂 网)

3、识字教学:“由、冬  呼、粮”会写会读,知道字的结构,能组词。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知道课文发生的事情及课文的主人公,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意,教学生字“蚂蚁 汗 洞 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

二、精读训练

1、讨论:书上有几幅图,从事情的发生时间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1)    看图,自由练说。指名说图意。

(2)    看另两幅图,说说什么季节,什么内容?

2、过渡: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

3、学习第一段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 板书:夏天

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 (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怎么搬的?

出示:有的------有的------    “有的”指什么?(一些蚂蚁)

(4)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5)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

理解:满头大汗

指导朗读,读出天气的热,小蚂蚁的勤劳。

(二)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3)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看图。

(4)看图

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树下乘凉

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联系课文说说蝈蝈怎么“自由自在”?(有的-----有的-----)

你觉得蝈蝈怎样?(懒惰)

(5)句式训练:

例句: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他们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有的(           ),有的(            ),个个开心极了。

放学了,值日生有的(             ),有的(              ),非常认真。

朗读指导

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1)蚂蚁和蝈蝈的结果一样吗?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      (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5)蝈蝈什么时候神气过?现在为什么“神气不起来”?

(夏天它们没有准备粮食)

这时蚂蚁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蝈蝈怎么想的,会说什么?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由、冬  呼、粮”

2、认度读生字,口头组词。

3、分析结构,记忆字形。

4、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描红。

四、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

3、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案例与评析【第二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

《蚂蚁和蝈蝈》是1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电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知,自我评价和评价,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交流,在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第一范文网)

(语   文 课 堂 网)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一只忙于搬粮食的蚂蚁,和一只在大树下悠然自得地在大树下乘凉的蝈蝈,从而让学生饶有兴(语文 课 堂 网)趣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学习课文中,我将“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设成中心句,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这样三个问题:(1)蝈蝈为什么要笑蚂蚁是傻瓜?(2)蚂蚁到底是不是傻瓜?围绕“傻瓜”一词读课文,找句子,展开讨论。在理解了课文之后。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可真_______啊!”“蝈蝈又冷又饿,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再也神气不起来了。”通过这样填空式的说话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后进行了这样的拓展训练:转眼间,夏天又到了,如果你是那些活下来的蝈蝈,你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由于在读课文、找句子讨论这一环节中,学生发挥得有些过,教师没有及时地收住,教学环节不够及凑,因此课堂上的背诵表演这一环节只能放弃了。有些遗憾 (第一范文网)

w w

说话训练中把规范的句式传授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使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力手段。当堂练习背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因为文本相对简单,又充满童趣。而孩子们又喜欢读这些文章,加之他们的积累很少,就更显得背诵的必要了。当堂背诵,既是引领孩子掌握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 (第一范文网)

(语 文      课堂网)

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第三篇】

一。 说教材

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夏》。这篇文章选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1篇自读文章。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 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 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

4.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习中我们已经把单元的目标向学生交代清楚,也做了课堂练习。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和学习迁移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本课的重点是: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4. 收集有关夏天的美文。美句。

二。 说程序

1. 检查预习和引入课文(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用投影1写好本课字词,要求学生注音,解释。

注音: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dàn)

解释: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主宰:主管,统治。

黛色:青黑色。

2. 检查字词完后,用投影2演示王维的《苦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hé)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略作解释:(涸:河里无水。   纨:很细的丝织品,相关成语:纨绔子弟。)

提问:诗歌描写的什么季节?用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态度。

学生思考三分钟,回答后,明确:怨夏。

提问:老师引出这首诗,有什么目的?学生回答后,明确:与梁衡的《夏》作比较。  板书:夏  梁衡 。

3. 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也用一个字概括梁衡对夏的态度?

五分钟后,提问,回答,明确:赞夏。  板书:赞夏。

提问:梁先生为什么要赞夏呢?全班学生按座位分十二个组讨论。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每组综合意见后,派代表发言。综合学生意见。概括,明确,板书:景美,人勤。

提问:景美,人勤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明确: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4. 布置学生每人轻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5. 全班举手表决,选出大家最喜欢的段落,全班大声朗读大家最喜欢的段落。

6. 拓展:全班学生按座位分十二个组讨论,每组派一个学生上来写出本组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概括。

7. 学生写完后,教师略作评价。

8. 布置作业:选择不同的方式查资料,印证本组写在黑板上的感受。(可以组内协作完成)

A、 上图书馆 (要求写出资料,标明书名,作者,页码)

B、 上网(要求抄出资料,注明网址、网页。)

三、说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有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校的学情是:有一部分学生的

学习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意这样做。

4. 语文学习的意境,重在感悟。因此,学生自己觉得哪一段好,教师理应顺水推舟,不必强求他们说出理由,只用朗读来加强这种感悟就行了。

5.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学生们讨论后,上黑板写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6.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案例与评析【第四篇】

1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大家熟悉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放课件)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看它是谁?(看课件)

今天,咱们就来读一读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板课题)

二、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三、精读课文

1.孩子们,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知了在不停地叫着,你感觉天气怎么样?指导读第一句话。

2.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板:搬粮食。它们是怎么搬的呢?(看课件)看了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后有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指导读出蚂蚁辛勤劳动的情景。抽生读。

3.蚂蚁在太阳下搬粮食,正好几只蝈蝈看到了,它们是什么反应?会怎么想呢?

它们是这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大家看(放课件)蝈蝈们在干些什么呢?板:乘凉。你觉得蝈蝈们过得怎么样?指导读出蝈蝈自由自在的情景。

4.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是这么不同,那究竟结果怎么样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冬天到了,你们听,是什么声音?放课件,听了有什么感觉?指导读。

5.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一看。(放课件)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时候的蚂蚁过得怎么样?板:幸福。指导读出蚂蚁过冬舒服的情景。

6.蝈蝈又在哪里呢?(放课件)它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时的蝈蝈过得怎么样?板:又冷又饿。读出蝈蝈又冷又饿的情景。

7.孩子们,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灯片,师读。

四、发散思维

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干些什么呢?

五、背诵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大家愿意把它记在脑子里吗?那就来比比,谁记得最快,也可以试着把它讲下来。

六、总结思想教育

故事读完了,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

看来你们都喜欢做勤劳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17 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