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案人教版(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一语文教案人教版(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诙谐风趣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学习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趣事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笑谈。

(2)简述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丛里学母水鸭的叫声,带着一群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在众目睽睽下“我”学大鹦鹉的叫声,把它从遥远的空中唤到自己身边;大鹦鹉“可可”咬扣子、缠毛线的恶作剧。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我”在研究动物行为时的一些趣事,谈谈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探讨一下你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看法。

(1)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2)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

四、重点赏析

1.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这句话?

明确:科学工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有时为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本文与《老人与海鸥》,你认为哪1篇文章更感人?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强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情节差别较大。《老人与海鸥》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本文作者笑谈动物,写出了在研究动物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抒发了对动物的热爱。

六、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谈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的伤害,让我们共同保护人类的好朋友。

七、布置作业

请掬起你脑海里那思维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你与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斑羚飞渡》

主题丛书:《藏羚羊的跪拜》、《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藏羚羊遇到了狼》、《鹤群翔空》、《雅典娜的救赎》、《泣血深情》、《高原大鹰》、《义鼠》、《失去声音的鸟》等等。

设计说明

本课例有两大突出的特点:

1.主题鲜明。本节课是一堂主题烘托课,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专门选了一类主题相似的文章,在学生充分学习课文的同时,从动物身上学习一些可贵的品质,意识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技法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写法上的特点,体会所蕴含着的强烈感情。然后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上的同一类文章,进一步从写法上、感情上加深体会。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感情。

2.品味文本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思考人类与动物的生存关系。

课前活动

自行预习课文,扫清字词

课中活动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动物小说《斑羚飞渡》。先一下,什么是动物小说?(幻灯片1)今天小说的主人公是斑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幻灯片2)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一个环节——

一、初读感知(幻灯片3)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个故事,简要地概述一下?(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在头羊的带领下,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了困境(的壮举)。

被逼至悬崖的一群斑羚以飞渡的形式延续了种族。当然,这个飞渡是有代价的:至少牺牲一半的斑羚!读完这个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震撼、感动、惊心动魄、悲壮…)

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看看这群走投无路的斑羚为了自救,是如何通过飞渡来摆脱困境的?(看看哪些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瞬间触动了你、震撼了你?)

二、品析感受(幻灯片4)

请拿起笔,把触动你、震撼你的文字圈画出来,并写下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如果有疑难和困惑同组内解决不了的,可求助于其他小组。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质疑)

从时间上看,飞渡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但作者却用了大段的文字细细叙述和描写。下面,我们重点赏析一下第9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斑羚飞渡的?(边读边品边指导)

1.作者抓住关键动词描述了惊心动魄的飞渡场面。半大斑羚:飞奔、跃、跳、猛蹬、起跳、落;老斑羚:钩、蹿跃、坠落。

2.用了形象的比喻描写老斑羚。“老斑羚就像燃料

3.用了鲜明的对比。老斑羚“笔直坠落”与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斑羚死得悲壮、伟大。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飞渡这个场面描写中,作者抓住了一系列关键的动词,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并借助多种表达方式,把斑羚飞渡时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次成功飞渡,功不可没的是——镰刀头羊。好,让我们再次走近它,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幻灯片8)

1.请你在文中找出描写头羊的句子,说说文章重点描写了它的哪些表现?从这些表现中你看出了什么?(课件)

明确:文章重点写了它的三次“咩”声。

(1)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

(2)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地走进斑斓的光带时,发出吼叫,召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经想救的方法,并迅速指挥实施;

(3)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它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镰刀头羊的形象:富有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静、临难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

2.文章在刻画这群斑羚形象的时候,特别注意环境的渲染,尤其是关于彩虹的描写。请你找出相关描写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的妙处。(课件)

明确:

(1)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是一种生的希望。彩虹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2)飞渡时与彩虹相映,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飞渡的悲壮美;

(3)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人生寓言》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厄()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学习《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主动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

脆弱坚强起来

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巨大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三、合作释疑

1、(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2、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略

(2)明确: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3)明确:用原句回答,见课文第四段。

(4)明确:因为白兔拥有青草,天空拥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财,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会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表现寓意。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研读《钱塘湖春行》

1、解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

3、探究诗的意境。

⑴ 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 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⑶ “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⑷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⑸ 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⑹ 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明确:

⑴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⑷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 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1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17 2309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