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篇】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 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 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东经°"。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篇】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