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第一篇】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上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下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第二篇】

阅读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感觉有三得(即三点感受),现写出来,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关于命名题目。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才战胜恐惧顺利爬下了悬崖,再得出日后人生经验,拥有自信,胜利前进。根据这个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再拟出《上悬崖》、《下悬崖》、《下一步,再下一步》。不妨将这些题目与《走一步,再走一步》试着作个比较。倘拟《上悬崖》作题目,让人觉得仅写“我”恐惧,不是作者要表现的中心,最不行;倘拟《下悬崖》为题,抓是算抓住了重点,但全文在末段还写到了“我”的很多其它事情,故此题目也不能统摄全文内容,做标题不确切;倘拟《下一步,再下一步》做题与《下悬崖》一样,仍然太拘泥于具体活动,也还不太行;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中的“走”可以理解为“下悬崖”中的“下”,也可以理解为战胜人生困难中走出一步的“走”,且还写出了下悬崖的“渐变”过程,因此用这个命题作为标题,较为妥当。

关于人生经验。全文末段中,作者以“下悬崖”为触发点得出人生经验,它是“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达的地方为止”。本书中这个人生经验“下悬崖”痕迹尚过深,我们把它向生活迁移,能将其转化成我们学习的人生经验,就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并将困难分成若干块,逐步克服之,直到完全取得目的”。《教参》点明的经验则是“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得以克服”。这又适合于对付所有困难。如果说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我们明确战胜学习困难及战胜任何干大事业途中困难的方法,那么文章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关于分段。全文写事、写理谁重要呢?在我看来,事与理旗鼓相当,半斤八两。虽然理只占全文末段,写事文字多而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说秤砣虽小压千斤。因此,全文按叙一事得一理写法来分,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前面写事为第一部分,末段得出人生经验为第二部分。如果我们按文章一般有“三段式论”观点去看,上述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为何去爬悬崖的原因”和“爬悬崖的经过”两大部分,也即上述得理的第二部分降格为第三部分。还有,我们从给文章拟定题目的讨论中知道,“上悬崖”实在跟人生经验不很吻合,它只不过是“下悬崖”的一个先期过程。也即写人生经验的一块内容跟“下悬崖”相对应,所以我们认为倘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也不错。它们是:第一部分交代玩厌其它游戏才去寻找刺激爬悬崖这个起因;第二部分写“我”在攀爬悬崖过程中陷入困境;第三部分写“我”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了困境;第四部分写以仿“下悬崖”经历为人生经验去在人生道路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给了我们以启示。我看上面三种分段情况,都是相当不错的。能整体把握,能领会作者意图及布局结构精思妙想,对分出的段落层次能条分缕析地自圆其说,就算很好啦。这又恰恰是我们初中同学必须拥有的阅读能力。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下苦功夫去培养这种能力。当然,第三种分段法还是更被《教参》(即广大学者及专家)所认同。其中“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就留给我们同学去作一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第三篇】

第一部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训诫(  ) 嶙峋(   ) 啜泣(   ) 头晕目眩(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⑴我因为看到前途的遥远可怕     (以致  以至)灰心丧气。

⑵我终于爬到他们那里,     (心惊肉跳  草木皆兵)地蹲在石架上。

⑶暮色开始     (四合  闭合)。

3.在横线上填写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软弱       疲乏

哀求       胆怯

4.请结合课文,说说加点词语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⑴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⑵然后,我竟想不到的是,我觉得自己有种巨大的成就感。

5.亨特在投入父亲的臂弯之后,“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6.请在横线上写上恰当的句子,并读一读,看看写得怎样。

困难——

是山,但我们能翻越,

是海,

是阴云,当它散去时,晴朗终会复来

是风暴,

只要你足够自信,只要你足够坚强!

读选文,回答问题: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连攀带爬地向上爬,朝着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处狭小岩石架进发。最后,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面噗噗乱跳。

我终于爬到他们那里,心惊肉跳地蹲在石架上,尽量靠近里面。其他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下山小路步行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崖顶之后,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上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7.从文中摘抄出表现“我”攀爬悬崖时心理活动的词句。

8.如果将第4、5段对话改变如下:

我说:“嗨,慢着,我没法——”

其中一个孩子说:“再见!”

你觉得好不好?仔细看看文段中的对话描写采用了哪些方式,并用自己的分析写写“考试后和父母的对话”。

9.亨特遇到的困难真的很大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0.亨特为什么爬不上去?结合学习骑车、游泳等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部分:

历练后的飞翔(明飞龙)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有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11.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

12.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

⑴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

14.联系全文,请赏析文中划曲线的句子。

⑴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⑵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第三部分:

1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循规蹈矩:在这里是遵守规矩的意思。)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杞人忧天: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

16.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    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    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    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  从而  并非  而  b.如果  从而  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是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并非  而

17.请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修辞,写出你对“家”的感受。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

如果    ,那么   ,   ,   。

上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1

下1篇:没有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第四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1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人攀爬在悬崖上”的图画。

提问:(1)同学们都爬过山吗?或者有过什么历险的经历?你是如何渡过难关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师:画面上的人顺利地爬到了悬崖上,可当他回首眺望时。不免有些心惊胆颤。继续向崖顶爬,有些腿软,想下山,实在害怕。眼看夕阳西下,谁来帮帮他?

(让同学们思考片刻,然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大家都非常热心积极地替他想办法,现在我们打开书来看看书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二课,先看一下“导语”,这篇文章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这幅画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轻松地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阅读时要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

2、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师: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生:费城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师: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生: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师:那座悬崖有多高?

生:约20米高

师:岩石架有多高?

生:14米

师:再仔细看书,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所以岩石架的高度是约7米。

师:他用了一个“约”字,表述得很准确。下面请同学复述一下课文,那么,复述故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内容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应该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复述(略)

[先让学生明确复述的要领,复述后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根据评议,改进自己的默读习惯,积累经验。]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交流探讨

学生读后,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呢?

生:课文中的“我”面对困难,“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也就是把大的困难分解,走好每一步,解决每一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成功。

生:生: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好战胜,把小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掉,大困难不就克服了吗?

生:有一次老师留的作业特别多,我写着这科想着那科,一边唉声叹气,觉得写一晚上也写不完,后来我妈妈对我说,你就写完一科再写另一科,一科一科写,肯定能写完,后来我就静下心写,结果九点多就写完了。我想,如果一个人总想着,距离太遥远了,困难太大了,那么他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被困难吓倒。

生:……

师:的确是这样,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个任务,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学生提出后教师整理:

(1)    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3)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就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

生:我喜欢杰利。在“我”爬上石架,进退两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后来他把父亲找来,说明他还是挺有爱心的。

生:其他的孩子把“我”丢下不管,甚至还嘲笑“我”,说明他们没有爱心,我不太喜欢他们。

生:因为我一直体弱多病,父亲让我一个人下来,万一我摔下来,他会后悔一辈子的。

生:父亲可能会有这种担心,但他一定了解自己的儿子。他没有把我抱下来,是想锻炼我的勇气,如果他把我抱下来,那么下次还遇到类似的困难,我可能还是束手无策。

生: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走,父亲指导孩子让他自己走下来,是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正确的。

生:如果父亲没来,作为同学,我会陪着他,安慰他。]

生:我不会丢下他一个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帮助他,带着他一步一步走下来。

生: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节省体力,等天亮再大声呼救。

生: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一点一点自己小心的爬下来。

生:……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一颗患难与共的爱心,而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坚定。文中作者的经历,能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生:以前我总想,要是马上能上大学多好呀。现在我知道了,学习要从小学学起,然后再一级一级往上升,课程也是由易变难,学习就像是马拉松,是急不来的。初一是打基础的一年,我要把握住每一步。

生: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业时也是白手起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立了一家并不大的电脑公司,在美国激烈的竞争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后来拥有了许许多多的财富。看来,大人们的事业,也是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

小结:

文中的“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能不断思考,善于感悟,那么,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布置作业

(1)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    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通过本课学习,学习作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不断吸收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冒   险

脱    险

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上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下1篇:童心与天气——浅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虚假探究。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