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感言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关于幸福的感言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幸福的感言【第一篇】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主观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念[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一种主观的体验[4]。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后来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在班杜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般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及情境条件。个体在以往经历中总是挑战成功,带来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个体看到或者想象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成功时,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为操作。言语劝说用以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确立行动的目标,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情,言语劝说效果依赖于劝说的声望、地位、专长及劝说内容的可信性。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焦虑水平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烦恼、疲劳则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个体焦虑的情境条件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水平和强度。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能在较广泛的情境中对个体行为进行预测[4]。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两个方面。认知成分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即生活满意感,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如工作、婚姻、健康等领域。情感成分则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积极的情感会增强幸福感,消极的情感则会降低幸福感。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大学生活往往是主观幸福感较强的时期,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以后的主观幸福感打下牢固基础。

我国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才刚刚开始,发展的时间短,目前看在各方面不够成熟。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的本土化不够丰富和发展,研究方法和测查工具较少。现在能搜集的文献仅有千篇。研究刚开始主要是引用和效仿国外的优秀观点和量表进行介绍,并对我国特定人群进行测查,得出结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逐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进行有关符合我国国情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力图实现跨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对有关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虽然早已开始,但是已有研究的取样大多来自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而且研究结果亦不尽相同,而三四城市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很少。这可能是由于三四线城市经济不够发达,文化不够繁荣,以及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复杂性、理论工具手段的缺陷决定的。现实社会人们对幸福感越来越重视,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一方面地方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它所处城市不够繁华,环境清净、淳朴,在地方院校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缺乏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见识和视野与重点院校大学生相比也有差距。地方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考察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把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和实际情况,现有的研究未把地方院校大学生涵盖进去,因此,我们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并对其现状进行原因探索和分析,研究目的如下:考察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比较差异性,进一步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考察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学科上的特点;考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及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对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求学、就业、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他们为对象进行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这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紧张程度很高,而且由于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其心理困扰程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我们研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最终是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过低及负性情感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一系列负性后果。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值得有关部门进行思考,以培养大学生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吴洁,徐美丹,林淑玲,张兴纳。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955-958.

[2]付晶。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及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25-45.

关于幸福的感言【第二篇】

有一天,我们在操场上跑操,忽然我累得筋疲力尽,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家赶快扶我起来,这时,疼痛中也包含着幸福,快乐!在你需要关心时,同学们关心你,在你需要温暖,鼓励时,老师也给你鼓励,给你温暖。难道,你还不幸福吗?

我很胆小,不敢上课发言,怕我说错了。但今年,我进步了很多,字也写好了,发言也积极踊跃了,老师还在课堂上表扬我,这时,我也感到的是幸福和这小小的荣耀。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那一举一动,一字一话,都是我莫大的幸福!

小时候的我们,能吃到甜甜的糖果,能穿漂亮的衣服是幸福。现在的我们,能和知心朋友一起聊天、玩耍、学习、考出优异的成绩是幸福。这些就是幸福,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却很充实。

在我们快乐时,会感到幸福,在我们悲伤时,更会反思幸福。那么何尝不让自己的每一天过的幸福一点,快乐一点呢?

幸福,它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到的物体。它来无影,去无踪,就像一阵风一样。多少人渴望幸福的感觉,但是,你要去强求幸福的话,你将永远得不到幸福的感觉。你要用真心去抓紧幸福的话,幸福也会来到你的身边。

关于幸福的感言【第三篇】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还不肯回来。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但是快乐太单纯,所以容易破碎。

关于幸福的感言【第四篇】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物质水平显著提升,不断丰富的物质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都市生活中人们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项城市居民的主要娱乐消遣活动,其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该文针对体育锻炼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和主观幸福感与体育运动推进之间的联系,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全民健身以及生活质量。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心理指标,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一种认可程度。目前,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研究内容方面对于主观幸福感予以了研究,众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整体性、相对稳定性以及主观性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分为情感以及认知两部分[1]。还有学者指出,主观幸福感主要是人们评价目前的生活质量,其是人们对于生活现状的一种认可程度,其强调主观幸福感主观性与积极性,将其作为自我生活幸福程度的评价标准[2]。此外,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从情感性和认知性方面整体评价生活质量,其不仅是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指标,而且是情感反应的评价指标[4]。该研究综合考虑上述学者的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不仅是人们自身设定的标准,而且是当前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其不仅是人们对于生活状态的一种认可或者是喜爱的程度,而且是人们评价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

2 体育锻炼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情感成分

相关调查研究证实,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来源于一定时间内的消极情感于积极情感之间的平衡,这一时间段内人们体验的愉悦情绪于幸福感成正比例关系,于不幸福感成反比例关系,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具有着重要的影响[5]。体育锻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影响人们积极情绪以及体育锻炼产生运动愉悦感两个方面。就体育锻炼影响人们积极情绪而言,其主要是因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跑步者的高潮、流畅状态以及运动愉悦感等积极的情感容易产生,而上述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项主要内容。不同于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在流畅体验方面体育锻炼更容易让产生;就体育锻炼中可产生运动愉快感而言,其属于一种运动体验的喜爱、喜欢、痴迷等积极情感反应,积极情感容易改善人们的心境。

不同的研究角度影响运动愉悦感的定义,诸多观点的影响力较大,其中学者将人们的态度、情绪于体育锻炼中运动愉悦感产生联系在一起,其中运动愉悦感对于优化个体参与运动并在其中获取积极感觉之间存在有联系的最为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又可以被称为是“流畅”。第一,运动愉悦感不同于积极情感,其还应当包括最为优化的心理状态;第二,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运动愉悦感,而运动愉悦感既是体育锻炼产生的结果又是体育锻炼中的心理过程;第三,运动愉悦感有且只能在体育锻炼中产生,故可以理解运动愉悦感是一种排他性的结构;第四,人们开展运动锻炼的内部动机虽然于运动愉悦感有关,但并不是其唯一内部动机,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人们身心的发展、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调节人们的情绪和情感。

3 体育锻炼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

就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而言,其主要是指人们面对当前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满意感,因此,又可以被称为是生活满意感,其属于一种人们以自身拟定的标准整体评价其生活质量后产生的认知体验。长期以来,人们多将健康作为主观幸福感感知的一项重要标准,同时多数人们也将健康作为评价其主观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标准。众多研究数据均证实,人们获得身心健康的最有手段是体育锻炼,而且人们通过数据统计同样得知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积极情感的最佳手段。形成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让帮助人们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而且正由于主观幸福感同体育锻炼之间的正相关因果关系,二者间的相互影响显著体现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中。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们更多地满足于现在的生活,这一表现在退休群里中表现显著。这是因为,就退休人群而言,其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更为丰富其日常生活,而且可有效帮助他们提高对于生活满意度的感知。我国较为常见的体育锻炼项目体育舞蹈和太极拳,参加此类体育活动退休人群多能够感受较多的主观幸福感,且此类幸福感更为强烈。

4 体育锻炼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近些年,有学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研究和实证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影响机制,其主要是针对长时间观察体育锻炼的人日常生活能力、自我健康感以及主观幸福感等,通过对上述诸多方面变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其发现体育锻炼与参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即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产生上述结论的主要因素在于,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这一方式丰富自身的日常生活,进而提高自身的生活满意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提高其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继而达到有效增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目的。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于人们之间的主观幸福之间联系,就具体联系而言可以总结为因果联系,即参与体育锻炼是因,获得主观幸福感为果。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予以丰富,继而有效地强化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在此基础上对居民出现负面情绪予以抑制。就生理学角度进行考虑,体育运动对生理结构及机能产生直接作用,人们通过自身的律动感知心理以及情感上的愉悦进而产生愉悦等情绪。作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消遣活动,体育锻炼既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予以了很大的丰富,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予以显著提高。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协同活动可为人们培养的愉悦情绪,其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亲近机会,而且可在交往中培养积极情感抑制负面情绪的产生;体育锻炼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追求协调的人际交往。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获取幸福,而且还能获得精神和心理双方面的需求。

61 660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