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城导游词(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聊城古城导游词【第一篇】

尊敬的游客:

现在,我们在丽江古城看到两个大风车。它们被称为母子轮。大的是妈妈,小的是儿子。形象怎么样?我们在前进,这个广场就是四方街。四方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这是古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这里我们就顺便讲讲古代茶马古道的故事。茶马古道是一条运输盐和茶的道路,从香格里拉一直延伸到西藏。因为道路非常危险,运输队经常被抢劫货物的不同国籍的人遇险或杀害。所以,很多人还记得他们。

再往前走,这个八角宝塔形的建筑就是丽江古城的木屋。是丽江。

领导。

住的地方,所以人家还留着。丽江古城有许多景点,所以你必须仔细参观。

聊城古城导游词【第二篇】

聊城市地处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位于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总面积为8590平方公里,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约1/7500,海拔高度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聊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聊城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部,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聊城是京九铁路与胶济铁路、胶济邯铁路、济郑高铁在山东省内的交汇点,横跨冀鲁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枢纽。聊城不仅可以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而且是与晋、豫、冀等省份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便利港口,还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的核心城市。

聊城古城导游词【第三篇】

大家好!我是建水旅行社的导游,我姓郑,大家可以叫我郑导游,今天就由我陪伴大家去一个古香古色的小城——建水去游一游吧!

现在请大家按顺序上车,坐好,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我们即将达到县城以西的张家花园。它建于清代末年,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在建水民居中称第二位。时间过得真快,张家花园已经到了,请大家细细观赏,特别是雕梁画栋·名人书画,还有许多扇花格门窗,都很有特色。你们自由观赏吧!请在一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接下来,我们要去游览十七孔桥。它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桥身用巨石砌成,全长米,宽3米,现在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楼去看一看那些工艺精湛的鸟兽和古老的游龙神像。

建水的名胜古迹还有很多呢!下面让我们去城内的东门楼去看看吧!它位于县城中心,是建水城的标志。它建于1389年,至今已有六百多余年的历史了,听说比天安门还要早建。所以又有“小天安门”的名称。朝阳楼正面悬挂着“雄镇东南”的巨匾。我们走进朝阳楼的“迎晖门”,它那高大的城门足以让两辆汽车并行。我们沿着石阶登上城楼:请各位不要随便攀爬,小心跌倒。城楼由48根大柱子和无数根粗大的木头搭建而成。城楼上木雕平门,雕刻精巧,栩栩如生,华贵无比。

建水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还是请大家慢慢游赏吧!

聊城古城导游词【第四篇】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诸位到昭化古城游览观光。我是昭化古城景区讲解员,我叫__x,今天,我非常高兴为各位导游,我将尽我所能把昭化最美好的景观介绍给各位。

首先,我在这里把昭化古城概况介绍一下,让大家对昭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有一个大致地了解,然后再进古城,与每一个景点零距离接触,我相信在游完昭化古城后,大家对“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名谚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昭化古城,位于川蜀之北,秦岭以南,金牛古驿道与嘉陵江、白龙江水道交汇之处。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北枕秦陇,西凭剑阁,南通阆、巴,而且周边关隘森列,形成了“东来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的独特地势,成为了县、关并称的水陆要衢,被誉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是古代重兵布控的要地和川北政治、经济中心。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昭化是与巴、蜀同为四川早期最开化的区域之一。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西周时,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定居,称为“昔阝”春秋时,建立了东防巴、北拒秦的苴侯国,治地吐费城,即今境内石盘村的土基坝;秦灭蜀并巴、苴后,始在吐费城置葭萌县、属蜀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建县最早的地区之一,史称“巴蜀第一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建县史;东汉末,移治地于今天的昭化古城,属广汉郡;三国、晋、西魏、北周、后唐分别为汉寿县、晋寿县、晋寿郡、益昌县、京兆县、益光县治地;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1953年移县治地于宝轮院后,昭化古城先后为昭化区公所、乡、人民公社、镇驻地。昭化,完整地展示了地方政权连绵不断的建置沿革,被专家称为地方政权建制的“活化石”。

昭化的古代文明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小,是国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县城城邑。东、西、北三座城门雄姿仍在,古城墙残垣尚存,三横两纵的青石板街风格独特,融合了我国古代南北建筑文化风格的明清民居保存也较为完整,大街小巷均保持着良好的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

昭化古城,“旧系土城”,明朝正德年间“包筑以石”。古城面积29公顷,城池外形微圆,状若葫芦。昭化古城的选址,城池形状,以及城内衙门、街道、庙宇的修建,均与风水学有关,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昭化古城是按环境学的标准来建造的,尤其是奇异的山水太极图构成了昭化古城和谐的人居环境。太极图由呈反s型的嘉陵江河道分割,面积为20平方公里,直径5公里,昭化古城正好位于太极图阳极的鱼眼之上,故而谓之“太极天成”。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如此宏大气势的山水太极图在国内尚属罕见,因为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太极”。

昭化交通便利,宝成铁路、绵广高速穿境而过,在昭化设火车站和高速出口,至广元仅30分钟车程。昭化经大朝至剑门关的旅游公路,全长38公里,将昭化与剑门蜀道三国游线更好地连接起来。白龙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并可通航。嘉陵江渠化工程完成后,航船可上达广元,下溯重庆等地。

昭化是一座古代文化的传承之城,尤以三国文化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清官名宦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许多文人雅士、墨客骚人留下无数的传世之作。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英雄人物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然而从刘备入主葭萌(公元211年)到蜀汉灭亡(公元263年)短短的52年历史,却将昭化推向了历史的最前沿,使昭化三国文化成为众多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环。史载刘备、诸葛亮、张飞、黄忠、霍峻、费祎、庞统、魏延、马超、严颜等众多三国英雄人物曾在昭化运筹帷幄、厉兵秣马、跃马扬戈,留下了大量的三国蜀汉遗迹:葭萌古关、费祎墓、武侯祠、费敬侯祠、战胜坝、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桔柏古渡、关索城、鲍三娘墓等。因此,昭化古城有“蜀道三国重镇,世外千年古城”之称。

聊城古城导游词【第五篇】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5)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

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

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亿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地热资源尚待开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小时即可到达北京。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凭借“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全新城市定位和不懈地努力,一个新兴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聊城,也大踏步走在了休闲城市建设的前沿。“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第三届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论坛揭晓了“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评选结果,聊城两次次榜上有名。

聊城古城导游词【第六篇】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誉。下面带来聊城。

导游词。

作文,欢迎阅览!

尊敬的各位游客,京杭大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山陕会馆。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这惊世骇俗的山陕会馆是山西和陕西两地的商人集资兴建的。从开建到建成,历时66年,花银两。馆中,有技术精湛的建筑雕刻、惟妙惟肖的精美绘画。

来到大门前,只见门两侧有一幅。

对联。

上联是: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在大门的两侧,有两个便门,上面分别写着“履中”、“蹈和”便门旁边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走进会馆,过了戏台下的一道门,便看到了华丽的戏台。一般的戏台只有四个翼角,而这个戏台却呈十翼角。从上面往下看,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栩栩如生。这座戏台精湛至极,能和故宫、颐和园的戏台相媲美。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则钟楼与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从远处看,形成了一个“山”字。

院中还有两棵古槐树,已有四五百年了,而山陕会馆才有两百多年。可见,山陕两地的商人是取这两棵槐树而兴建的会馆。与槐树相对的,还有两座石狮子。

再往前走,就到了关帝大殿,也就是正殿。关帝大殿中供奉着关羽。这儿,为什么是供奉着关羽,而不是其他人哪?原来,关羽是山西人,而这山陕会馆是山西和陕西人集资兴建的,所以,关羽便是商人们精神上的一个支点。所谓“买卖不成,忠义要在“,指的就是关羽的忠义。

则刻有“神仙传”的故事。在右边也有一块额枋,上面刻有“行孝图”,为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的几个故事。有《哭竹生笋》、《怀橘遗母》、《为母埋儿》、《卧冰求鲤》、《闻雷泣墓》、《扇枕温衾》、还有《恣蚊饱血》。更令人震惊的是,从下面看这些额枋,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动物头像。而且,这些小巧玲珑而又惟妙惟肖的木质透雕竟是国宝级的,更是山陕会馆的镇馆之宝!

进入大殿,只见正中央坐着关羽。他头戴龙帽,身着龙袍,亦有帝王风范。在关羽的右边,站着他的义子关平;在关羽的左侧,则站着周仓。只见关平手托玉玺,周仓手拿青龙偃月刀,好不威风!在正殿的南边,是文昌火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北边,是财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

再往里走,就到了春秋阁。春秋阁是会馆中为高大的,也是最里面的一座殿宇。建春秋阁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关羽挑灯读《春秋》的,正因如此,才起名为“春秋阁”。春秋阁上方的额枋上,刻着凤凰与牡丹,下方有木瓜、玉米等果实。连起来就是——“春华(花)秋实”。由此可见,古代人民多有智慧啊!

山陕会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呀!这,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护山陕会馆,珍惜这一宏伟壮观古建筑!

尊敬的各位游客,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万多两。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沿中轴线由东到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中献殿、关帝殿、春秋阁。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聊城山陕会馆建成后,历史上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据现存16通碑碣记载,其中第4次维修从嘉庆八年(1803)到嘉庆十四年(1809),历时7载,用银两。第5次维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用银两。维修所用木材多来自陕西终南山,工匠多来自山西汾阳府,建筑风格尽量体现其地方特色。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

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会馆,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几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县城甚至某些乡镇也有设置明清时期聊城商贾云集,东关运河沿岸有山陕、江西、苏州、赣江、武林等八大会馆,其中山陕会馆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

聊城古城导游词【第七篇】

各位游客:

今天我们要去丽江古城游览。我国有两大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列一南一北,各具特色,北方是山西的平遥古城,南方是云南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由大研、白沙、束河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元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也常常把大研古城叫做丽江古城。从地域来讲,丽江大研古城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少数民族高原古城。

古城形成于宋末元初,明清以来一直是滇西北商贸中心和连接滇川藏的茶马古道重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居住着6200余户人家,常住人口约有2。5万多人,其中纳西族人口约占67%。丽江古城在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脚下是“巴格图”,又叫青蛙八卦图,是纳西先民根据五行学说创造的占卜工具。图案正中爬着一只青蛙,背上似有占卜经文,腹部横穿着一支箭,象征五方五行五色八位。箭杆朝东,象征“木”,木色青;蛙嘴朝南,嘴吐“火”,火色红;蛙腹居中,化为“土”,土色黄;箭头朝西,象征“铁”,铁色白;蛙尾朝北,撒出“水”,水色黑。此外,蛙的左肢指向东南,右肢指向西南,左脚指向东北,右脚指向西北,加上东、南、西、北,象征八方卦位。

图案周围标有十二种动物形象,从正东方起的次序是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子鼠、丑牛。这样,木、火、土、铁、水五行各配公母而得十,然后循环配与十二种动物而得六十序数。巴格图对研究纳西先民的原始宇宙观,乃至对研究八卦起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游客们,现在我们到了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它是由成排连接的铺面围成的一块近似长方形的广场街面,街场占地约有6亩。为什么叫四方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广场的形状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

我国南方也有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通道,它是藏区以及丽江的马匹、毛皮、药材等特产和南方的茶叶、丝绸、珠宝等商品的一条贸易通道,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四方街则是这个重镇的贸易中心。

也许大家已注意到四方街并不水平,而是向东稍有倾斜,这是为什么呢?四方街就如纳西谚语所说的,是个除了鸡辔头什么都有卖的热闹集市,没几天就会有许多垃圾,古城又没有固定的清洁工,古城人民就根据地势,巧妙地利用西河水自然冲洗街场。做法是:下午集市散了,人们就用三块铺板在街头河上一闸,西河水就漫上河岸流向街场,四周店铺的主人则用棍子乘着水势挑拨,污水流入东河,去灌溉千顷农田。利用河水自流洗街,既干净,又免了扫地之劳,这在我国的城市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科贡坊。丽江在清朝的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实行“改土归流”,即由原来的土司统治改变为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统治,丽江从此就由封建领主社会进入了封建地主社会。社会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子弟的读书热情,从“改土归流”到清末废除科举180年的时间里,丽江先后出了六十几位举人和七位进士。“一门三举”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不足为奇,可在丽江这样一个长期由土司统治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却是一桩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喜事,于是官府和民众捐资在这里建了一座两层的科贡坊。

转载自

清朝末年,这个小巷里又出了丽江最后一位进士和庚吉,于是乡亲们在被烧毁后的原址上重建科贡坊,并且升为三层。实际上,从“改土归流”到清末取消科举,光古城就有两家“一门三举”。现在,人口只有三十多万的纳西族,却拥有成百的专家教授;每年的高考录取人数,按人口平均数在省内也一直名列前茅。可以说,纳西族是一个崇尚文化、善于学习的民族。

游客们,谢谢大家的配合。下面,游客们可以自由活动1小时。活动完了就到这儿来集合。注意安全哟!

文档为doc格式。

聊城古城导游词【第八篇】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肖蒲睿。今天我要带你们去美丽的丽江古城游玩,进入古城后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做一位文明的游客。祝大家这趟路程玩的开心,住的安心,喝好吃好!

走进古城大门,大家先看到的是两个大水车,它们可是丽江古城的标志物,是古代百姓用来种庄稼的工具。大水车下有清清的小河,河水里有美丽的鹅卵石。大家不能下去捡鹅卵石哦,不过那边有楼梯,大家可以下去尽情拍照哦!

穿过青石板铺成的小巷,我们来到了四方街。四方街是丽江古城最热闹的地方,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卖着充满了民族特色的商品,有布料、围巾、象脚鼓等等。象脚鼓外表是木头做的,上面有美丽的花纹,因为长得和象脚很像而得名。它的鼓皮是用老山羊皮做的,过节时,象脚鼓店的人可多了,老板经常会坐在门口为人们免费演奏,动听的`鼓声传遍了整条街道。

我们的旅途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希望丽江古城的大水车、四方街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欢迎下次再来,再见!

64 2576613
");